之前我跟一些深圳的中學生分享《

史記

》,他們大多來自國際學校,不知道《史記》,連“荊軻刺秦”都沒聽過,讓我震驚且遺憾。

《史記》的人物刻畫技巧

《史記》可以講的話題很多,展開講一兩個星期也講不完,我這裡主要分享《史記》中的敘事技巧和人物刻畫特點,試圖以文學視角來解讀《史記》中人物傳記的寫作手法。

《史記》是史學專著,也是文學經典。《史記》中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在將近100篇的本紀、世家、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4000多個人物,其中性格特點飽滿鮮明的有近百位。這麼多人物,長達3000年的敘事範圍,司馬遷如何做到有條不紊,詳略得當?司馬遷在《

留侯世家

》中寫道:“(張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這是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擇材料的一項總的原則,也可以說是他刻畫人物的一個基本方法。一個人一生經歷的事情很多,其性格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選擇重大的歷史事件,即能反映歷史的風雲變幻,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

所以,我們看到世家、列傳諸篇章,詳略得體,重點突出。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寫藺相如,就是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管晏列傳

》,只寫管仲感佩鮑叔牙“優雅大度、慧眼識才”的一段話;《

越王勾踐世家

》寫勾踐臥薪嚐膽;《

孫子吳起列傳

》,寫孫武操練吳王后宮。諸如此類。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敘事脈絡。

具體到敘事技巧而言,有以下六個值得我們借鑑的方面。

第一、以矛盾衝突來推進情節發展,用整體加細節描寫立體化事件。《

項羽本紀

》記述的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戰都是在激烈的矛盾中展開。這裡說一下鉅鹿之戰,其背景是秦末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舉兵反抗秦國暴政,秦軍全力攻擊剛剛復國的趙國,趙國勢單力孤,危如累卵。楚國的懷王派大將宋義和項羽率兵救援。主帥宋義卻止步不前,首鼠兩端,項羽跟他發生激烈辯論,一怒殺死宋義,自領大軍救趙國,然後與秦軍正面交鋒。

“(項羽)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作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出自這裡。經過殊死決戰,楚軍以弱勝強,將秦國精銳的20萬長城軍全線擊潰。什麼是英雄?“催堅鋒於正銳,挽狂瀾於即倒”是也。這段文字描寫非常精彩,驚濤駭浪一般的戰鬥,司馬遷寫來卻從容不迫,如履平地。用“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這樣的短句,體現情節的緊張、戰鬥的激烈;其次,用廣角鏡頭般的視角,總寫戰鬥過程,緊接著,用長焦鏡頭的視角,描寫楚兵的氣壯山河的戰鬥過程,“及楚擊秦,諸將皆作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第二,注重事件的傳奇與戲劇,以情節的曲折性、戲劇性突出人物事蹟、人物性格。比如《留侯世家》,張良偶遇黃石公,經過後者數次考核,終於得到一本失傳的兵書,以此兵書成就了劉邦大業。再比如《呂不韋列傳》,呂不韋眼光獨到,手段獨特,把一個垃圾股(子楚),培養成了秦王,背後也可以看出大資本運作的力量。呂不韋還成功借雞生蛋,把自己的兒子變成秦王的兒子,即後來的秦始皇。當然從史學規範來看,這種情節多是不可靠的。

再比如《

趙世家

》中記載的,趙朔妻子是晉景公的姑姑,她有遺腹,為了避難,躲進了公宮。不久生了孩子,是個男嬰。

屠岸賈

搜查公宮,要殺害這個嬰兒。趙夫人情急生智,把嬰兒藏在褲襠裡,躲過了搜查。趙夫人為了保護這根獨苗,就把嬰兒偷送出宮,交給趙朔的友人程嬰。程嬰與趙朔的門客

公孫杵臼

商量,將趙氏孤兒留給程嬰,由公孫杵臼取了一個別人的嬰兒帶著逃入山中,然後由程嬰出來告發公孫杵臼,屠岸賈派人殺死了公孫杵臼和嬰兒,造成趙孤已滅的錯覺。程嬰終於把趙氏孤兒養大了。民間的傳說,公孫杵臼帶的嬰兒,就是程嬰的嬰兒。程嬰掉包,保全趙孤,犧牲自己的骨肉。15年以後,趙氏孤兒長大,取名趙武,意思讓他發揚武德,消滅仇敵,重振趙氏門風。這段歷史寫得曲折傳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改編成了話劇《

趙氏孤兒

》,在歐洲上映引起轟動。

第三,用小事凸顯人物性格。我們要了解一個人的性格,不是看他在主席臺上講了什麼,也不是看他立了多少大功,而是要看他的生活片段,看他在平時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司馬遷記錄了許多類似家常的片段,如《酈生陸賈列傳》裡記,起初,酈食其求見劉邦,劉邦討厭儒生,不見。酈食其連忙在劉邦軍帳外高聲喊:“我是高陽的酒徒,不是儒生。”劉邦趕緊把他接進帳內,連鞋子都來不及穿。《李斯列傳》寫

李斯

做小吏時看見廁所裡的老鼠發出的慨嘆;《

陳勝世家

》寫陳勝貧時被同伴取笑,陳勝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外戚世家

》裡寫:竇皇后的弟弟名叫

竇廣國

,四五歲時,家裡貧窮,被人賣到宜陽,給人作傭人,長大後入山又作炭工。後來,聽說皇后姓竇,竇廣國進入皇宮相認。竇皇后召見了他,問他姓名,果然是的。又問他還有什麼證明?竇廣國回答:“姐姐西去的時候,和我在官舍訣別。姐姐打了一桶水給我洗澡,又為我討了一碗飯吃,然後才走的。(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丐沐沐我,請食飯我,乃去。)”於是竇皇后抱住弟弟大哭,泣涕交橫。左右侍女都跪在地上一起哭,以示和皇后同悲。

第四、用音樂描寫烘托悲劇氣氛。“荊軻刺秦”裡的原文: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嗔目,發盡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所有的豪言壯語都頂替不了悲歌的分量。還有《項羽本紀》中“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時唱的“虞姬虞姬奈若何!”劉邦臨終前,預見到自己死後,戚夫人母子一定會遭到呂后的殘害,無可奈何之際,只能讓戚夫人唱歌起舞,劉邦不禁涕淚縱橫。以音樂來烘托氣氛,起到了語言描寫所不能及的效果,這在《史記》之前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第五,言簡意長。《史記》善於用簡單的話語,攜帶豐富的資訊量。《李將軍列傳》中,寫李廣夜行霸陵,被霸陵尉阻止。當天晚上霸陵尉喝醉了酒,一開口便“呵止廣”。聽了李廣隨從的介紹,他非但不收斂,反而借酒意挖苦人——“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地地道道是一副酒醉失態的模樣。李廣的隨從話語不多,只回答了一句“故李將軍”。沒有寫李廣的應答和心情,但我們完全能夠腦補出來。這一段短短三十幾個字,刻畫了三個人物的形象。霸陵尉與隨從當面對話,是明寫;李廣默不作聲,是暗寫。明寫者,形象鮮明,惟妙惟肖;暗寫者,雖不著一字,但讀者從作者敘述的矛盾衝突中,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李廣的心理、神態面貌的變化。

伍子胥列傳

》中,寫伍子胥父兄被戮,隻身逃亡,“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短短几個字,寫出伍子胥逃難的窘迫,不花大量筆墨去描寫具體事情,意思卻並未丟失。如《黥布列傳》中,劉邦“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這段描寫滑稽而形象,沒有直接寫劉邦和英布的樣子,但讀者完全能想象出罵陣時雙方的神情口吻。

第六,移情,在人物身上寄託自己的情懷。《史記》中寫得最好的篇章是那些忍辱負重的人物,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淮陰侯列傳》、《伍子胥列傳》,其次是懷才不遇的人物《

屈原列傳

》、《李將軍列傳》、《魏公子列傳》,這與司馬遷個人的不幸遭遇有關。

刺客列傳

》中荊軻要去刺殺秦王,找太子丹要要兩樣東西,做為覲見秦王的禮物,一個是地圖,一個是樊於期的人頭。太子丹傷感地說:“樊將軍全家死於秦王之手,窮途末路來投奔我,我卻要殺他,這種事我做不出來。”這話說得很動情。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的往往不是雪中送炭,而是他人的落井下石。司馬遷寫時想必也很動情,他一定想到自己將被漢武帝處死時,朝堂上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他求情,他在《

報任安書

》中寫道:”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他不得不接受最屈辱的腐刑。

荊軻知道太子丹不忍心,就自己去找樊於期,跟他陳述利害,樊於期聽後,慷慨自盡。荊軻於是帶著他的頭去見秦王。太子丹知道後,疾馳而來,撫屍大哭,原文三個字“哭極哀”。這個故事把三個人的性格塑造得非常鮮明。荊軻、太子丹無疑都是好人,但刺秦還是失敗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婦人之仁是難以成功的,這也是歷史的逆淘汰。

司馬遷在列傳第一篇《

伯夷列傳

》裡,感嘆伯夷、叔齊這樣的仁賢,反對以暴制暴,不食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孔子、顏回這樣的聖人,窮困壽短;伍子胥、屈原“忠而見疑、信而被毀”,最後自殺殉國,但盜蹠這種大奸大惡卻終身逸樂,這是多麼的不公平啊!

宋代大詞人辛棄疾作《沁園春·靈山齋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峰。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辛棄疾用的比喻很別緻,把青山分別比喻成謝家子弟、相如庭戶和太史公的文章,一般的作者用具體事物來比喻山水,但這裡卻用山來比喻人、庭戶、文章。特別對於司馬遷的文章,辛棄疾用了四個字“雄深雅健”四字,意謂雄深雅健,最能體現司馬遷的文章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