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有一檔節目紅遍大江南北——《非誠勿擾》。

“我性格中有懼怕改變的傾向,害怕嘗試新事物”|KY專訪孟非

週末晚上,吃過晚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或是窩在沙發上,或是坐在床沿前,想著電視裡的廣告快快結束,期待節目的正式開始。

Avril的《Girlfriend》一響起,24個女孩依次進場,24盞逐次點亮,等待隨後男嘉賓們的“從天而降”,根據自己對他們的感覺和判斷,決定是否滅燈或爆燈。從男女嘉賓及其互動中,《非誠勿擾》呈現著中國年輕人各種各樣的婚戀觀念,同時也展現了繽紛多彩的人生狀態。

《非誠勿擾》的成功,與優秀、個性的主持人也有著緊密關係。孟非對場上各類複雜情況都能靈活應對,在某些關鍵時刻常常會做出犀利的點評,讓節目效果得以提升,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覺得,在孟非的平靜淡定之下有著豐富的人生智慧。

“我性格中有懼怕改變的傾向,害怕嘗試新事物”|KY專訪孟非

或許,令孟非沒想到的是,自己主持婚戀類節目會持續近十年之久。他在這一領域還繼續深耕,今年年初又主持了全新原創的代際相親節目《新相親大會》,同樣獲得熱烈反響。

這次我們採訪了孟非,想要了解他在這麼久的主持中,對當代年輕人婚戀問題有著怎樣的見解,我們也想呈現他本真的生活態度,展現他對自己和人生的思考,希望大家能認識更真實的孟非。

01.我沒有勵志人生,生活就是原本的樣子

“我有一種弱者心態。我性格當中有懼怕變化的傾向。”

當孟非如此形容自己的時候,我感到有些驚訝。從他的人生軌跡來看,他恰恰是人們眼中那種不斷拓展自己邊界的人,從社會底層逐步向上成為文化精英,是個擁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行動者。

1990年,孟非高考落榜。1991年聖誕節,他到印刷廠報到,成了工人。當時他想,等資歷老些也許能轉正,再幹幾年說不定能混到車間主任。半年後的一天,孟非連續值了兩晚夜班,擦洗機器時發生工傷,差些失去手指。

後來,孟非到電視臺打零工,同時慢慢學習,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基本掌握攝像、剪輯、寫稿、配音,可獨立製片。1994年,他加入《西域風情》攝製組。1995年,他加入《奔向亞特蘭大》攝製組,該片獲得全國體育電視二等獎。

2002年,孟非主持《南京零距離》,該欄目成為江蘇地區收視率最高的新聞節目。2010年,他主持《非誠勿擾》,該節目在當年位居全國同時段綜藝節目收視率榜首,斬獲主持領域眾多獎項,為全國人民所熟知,有“孟爺爺”、“國民月老”等稱號。2014年年末,孟非的麵館正式開業。2016年,孟非主持《四大名助》。2019年,他主持《新相親大會》。

這樣的經歷常常被人們解讀為勵志人生,而孟非對此不以為然。

在勵志故事中,主角會被塑造成一個對抗苦難、心懷遠大夢想的英雄式人物,但孟非清楚地知道,自己並沒有這樣的心態:

“我不覺得他們描述的我有多苦,不就是在廠裡當工人嗎?那麼多廠,有那麼多工人,人家也沒覺得自己苦。不能你今天成了個名人,就回頭想那時候很苦。

我覺得一切都很正常,生活就是那樣。

真實,是孟非最為看重的,他不接受那些對自己的美化或虛假加工。考慮到孟非主持《南京零距離》九年多、主持婚戀類節目近十年,當我詢問這樣的經歷是否與他的工作觀念有關時,他迅速捕捉到某種道德化傾向,於是說道:

“我不喜歡一些節目中說,某某某在什麼崗位上一干就是多少多少年。有時候一直做一件事,可能是他不能做別的事,這話放在我身上就很合適。

我性格當中有懼怕變化的傾向,我不想嘗試新生事物。這個事非常個人化,很難簡單地評價好或壞。

就像一個主持人,他十年做了十幾個節目,還有一個像我這樣十年就做了一個節目,都很正常,是不同的狀態。這是我個人的選擇,對我來說,什麼東西只要一變化,就會帶給我巨大的不安。”

這樣的回答,與孟非的人生經歷有著矛盾又貼合的複雜關係,當我試圖瞭解背後的成因,談話轉向了他的童年和中學時代。

“我性格中有懼怕改變的傾向,害怕嘗試新事物”|KY專訪孟非

02.年輕人應該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努力奮鬥

“這種害怕變化的傾向,就是不成功的童年導致的弱者心態吧。”

孟非沒有迴避,講述了自己小時候讀書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自己的影響。

在其自傳《隨遇而安》中,孟非同樣真切地寫到:“很多人回憶起中學時代都覺得特別純真、美好,但我卻覺得它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階段。我沒考上大學,在印刷廠工作出了工傷,在電視臺當了很多年臨時工,這些都沒讓我覺得有多麼沮喪,只有中學時代是我最不願意回憶的日子。”

12歲時,孟非從生活多年的重慶搬到南京,來到一個陌生之地。這裡的氛圍和人際關係都與過去不同,令他有些無所適從。初中時,他的理科成績比較差,到了高中之後更是不知道怎樣學習。他本想轉到文科班,也未能成功。高三時,他的數理化三科的分數加起來常常不過百,有時會遭到老師的嘲笑。

這樣的經歷,讓他性格中有了某種傾向:“學霸型的人永遠挑戰不可能:什麼我都想去試一下,我從勝利走向勝利,因為我永遠是成功者。這是年輕時讀書好的常見心態,像我這種讀得不好的學渣,

能有一點好的東西,你就好好珍惜吧,別回頭連這點也沒了,一輩子把這個守住就不錯了。

即便不堪回首的中學時代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樣的心態,但孟非對此已足夠接納,不會去評判這種心態的優劣,只是覺得它對自己來說是合理的。因為每一種性格、每一種心態,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生活而存在,它們存在的意義、它們可能擁有的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況下都可能有所不同。

同時,孟非也講到,

每個人的性格會有發展和變化的可能性,

現在的他有時也會想挑戰一些東西了。比如,前不久同事邀請他去跳傘,以前的他肯定會直接拒絕,而現在他會認真考慮再答覆。或許是由於心態變得更加坦然,將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也就有了失無可失的感覺,孟非敢於去挑戰一些有風險的事。對此,他說:“

年輕時候一點不想折騰,但到了這個歲數反而開始想多試試了,好像感覺沒什麼再可失去的,都無所謂了。

我試著將他的人生經歷和當下年輕人普遍的“迷茫”狀態進行對比,孟非表示,年輕人的迷茫並非一個當代問題,而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必經的過程:“他們剛剛踏入社會,知道的相對比較少、比較淺,很難做出選擇,所以要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多一些耐心。”

當我詢問能否給當下年輕人一些的成長建議時,孟非有些推脫。他直言自己並不想做個“人生導師”,進一步解釋:“社會在不斷髮展,我很難說自己看清了多少。而且每個人的處境是不同的,一些概括出來的話,很難有什麼切實的幫助。”

隨後,我詢問“那在回顧你的年輕時光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或想法”時,孟非想了想說道:“

有一點或許很重要,就是要弄明白年輕時候為什麼要奮鬥。對我來說,年輕時候奮鬥的最大意義,是到了一定歲數,你就可以對一些事情說不,可以拒絕一些事情。自由有時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想不幹什麼就可以不幹什麼。

年輕人往往不能這樣,有時別人要你幹,你就得幹,你沒什麼可選擇的。我年輕時候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到現在有些事情我不想幹,我就說不幹。”

“我性格中有懼怕改變的傾向,害怕嘗試新事物”|KY專訪孟非

03.維持長久關係的兩個關鍵點:性格匹配與共同成長

主持婚戀類節目近十年,孟非算是工作在中國年輕人婚戀領域的“一線”人員,相信不少人會有不少相關疑惑想問他,我們選擇了一些話題和孟非進行了交流。

Q:從你開始主持婚戀類節目至今已近十年,你覺得中國年輕人對愛情的認識和擇偶觀念有沒有一些具體變化?

A:我不認為在這十年間,中國年輕人在婚戀觀上已形成一種明顯的代際特徵。

變化可能會有,但更多體現在個體差異、城鄉差異、收入差異或學歷差異等方面上。

Q:那從性別角度來看,你是否感受到某些不同?

A:

我越來越感到,在當今年輕人當中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陰盛陽衰”之勢。在我的同事裡,以及在我們的節目中,

我看到的女性活得越來越精彩,越來越有個性。從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她們既專業,又有個性,無論在職場中,還是在情感關係中,她們都非常勇敢,生活得多姿多彩。

而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男性,越來越同質化,朝著大致的一個方向去發展。

很多男生跟女孩在一起越處越像閨蜜,聊得來口紅,聊得來妝面,聊得來服裝搭配。我並不是強調男人一定要高大威猛,我也不欣賞這種型別,但我總覺得這個社會是有性別差異的,即便是同一種性別,不同的人也應該展現豐富多彩的特徵和氣質,但當前的男性在不斷趨同。或許生活中更多的男孩還是多姿多樣的,只是經過節目報名和篩選,很多人沒有被我看到吧。

Q:這十年是科技迅速發展的階段,從座機到電腦,再到手機裡即時互動的社交軟體,人與人的聯絡更便捷,接觸潛在交往物件也更容易,你覺得這種變化是否影響了人們對感情的認識?

A:

我覺得,

選擇的增多與我們的個人幸福沒有什麼明確的關係,

並不是選擇多了,幸福就會提高。我們有了這麼多的選擇,我們選擇起來這麼快,我們放棄起來也可能同樣快。我一秒鐘就愛上她了,同樣我也可能一秒鐘就不愛她了,所以

我們慢慢地喜歡上一個人,即便不在一起了也是慢慢地忘掉;我們那麼快地喜歡上一個人,可能也會那麼快地失去喜歡的感覺。

Q:除了《非誠勿擾》,你還主持著《新相親大會》,其中男女嘉賓的家庭也會參加,那隨著父母的加入,你覺得會有什麼特別的不同之處嗎?

A:

父母的到來,會給節目增加非常大的可看性。雙方父母加入之後多了一層人物關係,肯定多一些衝突。

《非誠勿擾》更多呈現的,是年輕人的想法和喜好,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和選擇,而《新相親大會》是把兩代人的價值觀、兩代人的喜好放在一起,得以展現和碰撞。

有時候是“我媽喜歡,我就喜歡,我媽不同意,我就不同意”;有時候,年輕人沒感覺,父母反而說“就要這個”。有意思的是,這節目裡的成功率出乎意料的高。在《非誠勿擾》上,嘉賓多麼優秀都可能被滅燈,而在《新相親大會》上,再普通的嘉賓都有人搶。不同的節目有不同的氣場吧。

Q:剛才你的舉例算是兩種極端情況,在婚戀問題上,你覺得年輕人和父母之間比較理想的狀態是怎樣的?

A:

我個人覺得,

戀愛和婚姻是非常個人的事,誰都不能替代你做決定。

父母可能會先你而去,婚戀物件是更可能與你過一輩子的人,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在我這個歲數,我越來越明白,哪種極端都不好。

也許最好的代際關係是相互不否定:年輕人不否定父母的經驗,父母不否定年輕人的選擇。在你自己拿主意的時候,聽一聽父母的建議沒有什麼不好,哪怕你最後沒有選擇,但是他們跟你說的那些話會不會在哪一天有用呢,我認為是有可能的。

Q:很多年輕人在節目中牽手成功,而這還只是他們關係的起點,你覺得良好維持一段關係的關鍵是什麼?

A:我認為關係能夠長久,一個是性格的匹配,第二個是共同成長。

一對年輕人戀愛,可能談兩三年,而一段夫妻通常要過的是一輩子,顏值和身材上的吸引力很難持續長久,再美的人看久了也就習慣了,性格上的匹配會更加長久。而且

我們的情感不是原本就恆定的,兩人的感情還是要不斷成長,這個成長是兩方面的,一是個人的成長,另一方面是兩個人關係的成長。

一段關係具不具備成長性非常重要,比如傳統意義上的男女搭配:女的長得漂亮,找個有錢的、年紀大的男人:美貌與財富互相匹配好像很正常,但在這種關係當中,很常見的是缺乏真正的深層交流,沒有共同成長的空間,一旦習慣了或雙方的條件變了,關係可能就結束了。

“我性格中有懼怕改變的傾向,害怕嘗試新事物”|KY專訪孟非

作者的話:

在採訪中,我對孟非當下的人生態度印象深刻。在我看來,孟非是個非常尊重現實的人。很多人談論“現實”,往往將之作為“理想”的對立面,帶有抵抗的姿態或無奈的情緒。

然而,現實就是現實,就是生活真實的樣子,即便我們擁有更美好的想象、更宏偉的理想,它們也只有建築在現實之上,才有可能成真。

直視現實,並非放棄了行動,它是我們行動的堅實起點。

或許由於尊重現實,孟非看到了生活的諸多差異,所以他常常強調,不要以某個標準簡單地評判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包容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差異性,並非是為了顯示自身的開放態度,而是因為包容的社會氛圍,會讓身處其中的每個人擁有更自由、更開闊的生存空間,幫助我們尋找到適合自身的生活模式。

所以在孟非看來,某種性格、某種生活態度,本身並無優劣之分,只有是否適合自己的區別。

願大家都能找到那適合自己的人,那適合自己的人生模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