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士族

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它萌生於東漢,發展於三國,初步形成於西晉時期。

門閥政治

之所以在西晉時初步形成,與西晉建國的社會基礎分不開。西晉司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援下,透過政變而取得政權的。因此,建國後所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自然是保護士族地主利益的。

(1)門閥形成的政治條件

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的蛻變是門閥形成的政治條件。五等爵位制是

司馬師

委託裴秀制定的。受封者均是實力雄厚計程車族,最大的是賈、裴、王三家。五等爵制制定以後,便成了西晉九品中正制選人的依據。這時,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主要是由於中正官一職逐漸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所把持,使這一制度成為他們培植

門閥家族

勢力的重要工具。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使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現象愈來愈嚴重。

(2)門閥士族形成的經濟條件

佔田制

是門閥士族形成的經濟條件。士族不僅享有依品佔田和蔭客、蔭親屬的特權,而且有的門閥多佔土地、勞動力也被默許。如

王戎

“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幽州刺史

王浚

及其部下,“並廣佔山澤”。又縣令

劉友

、前尚書山濤、中山王

司馬睦

、故尚書僕射武陔等“各佔官三更稻田”,被彈劾後,只處罰了小官劉友,其餘“皆勿有所問”,在法定特權之外還有特權,門閥士族的政治統治有了可靠的經濟保障。

(3)門閥士族形成的文化教育條件

西晉建國之初,沿用漢魏舊制設定太學,太學生中既有高門大族子弟,也有寒門庶族子弟。

晉武帝

泰始八年(272年),因高門子弟恥與寒門為伍,不入太學,下詔遣散部分太學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教者”入學。咸寧二年(276年)便建立了專門教育“國之貴遊子弟”的貴族學校“國子學”。在教育上給勢家大族提供特殊的有利條件。到

惠帝

時,仍嫌國子學招收太濫,更具體地規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國子學”。這是西晉在教育上“殊其士庶,異其貴賤”的重要舉措。至此,士族的教育特權也在制度上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了。

(4)門閥士族在形成之後的三大矛盾

門閥的形成,不僅沒有能夠解決三國時期存在的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反而在統治階級內部製造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門閥為了保障自己的特權,在政治上進行壟斷,壓抑排斥庶族寒門地主,導致了寒門地主與門閥的矛盾和政治黑暗;門閥以家族利益為出發點,只要能保證家族累世為公卿,就無所不用其極,各個門戶之間為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導致了士族內部的矛盾鬥爭;門閥地位的世襲化,對權力的更高追求,對國家土地和勞動力的分割,又導致了皇室與士族之間的矛盾鬥爭。這些矛盾和鬥爭,決定和影響著以後歷史的發展,形成了

兩晉南北朝

政治演變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