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通常我們看到的是,只分析權力核心的那一兩個官員,或者沒有明確規則挑出幾個來分析,再或者把所有查得到的官員不分主次都拉來分析,這顯然是忽視掉了排名在第三至十名、乃至到二三十名的高層官員,以及他們領導的各個機構的作用。

本文試圖按照時間線,分層排序,羅列高層重要官職和任職者。

列出的官員任職情況如有謬誤和遺漏,敬請指正和補充。

其後的分析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歡迎評論留言表述觀點。我的觀點是,完整的史料配上內在核心邏輯=歷史真相。集思廣益,有助於找出內在邏輯。

不看正文不講邏輯逮住一條分析結論就噴的槓精評論一律摺疊或刪除。

本文的高層官員指的是綜合權力和地位兩方面排名前列的那一群官員。考慮地位,官職最高的幾人肯定是要列入的,官職摸不到中高層門檻的(以三國時期來說是比兩千石級)一般不列入。考慮權力,也就是在考慮職務的基礎上,考慮人的因素,以及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外部環境的因素,任職履歷耀眼、個人能力突出、人脈資源雄厚的人物帶著積累的資源與影響力,可以顯著放大他所任職務的權力。

分類排序

第一層:皇帝權威的代言人,包括錄尚書事、都護等;

第二層:皇帝近侍和內朝官,包括侍中等;

第三層:朝廷領袖,即開府三公級官員;

第四層:其他重要高階官員,如吏部尚書、廷尉、大司農、衛將軍、節將。

以下正文——

3。2魏明帝曹叡時期

這一時期分成五段:第一黃初七年初繼位,第二太和年間,第三青龍年間,第四景初元年到二年,第五景初三年曹叡去世。

3。2。1黃初七年(226)

第一層:受遺詔輔政假節鉞中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事中曹真(遷大將軍)、受遺詔輔政侍中中護軍假節鎮軍大將軍錄尚書事陳群(遷司空)、受遺詔輔政假節撫軍大將軍給事中錄尚書事司馬懿(遷驃騎大將軍)、受遺詔輔政徵東大將軍揚州牧都督揚州曹休(遷大司馬)

第二層:侍中吏部尚書衛臻、侍中劉曄、散騎常侍中書監劉放、散騎常侍中書令孫資、尚書令陳矯

第三層:太尉鍾繇(遷太傅)、司徒華歆(遷太尉)、司空王朗(遷司徒)

第四層:尚書左僕射徐宣、尚書僕射王思、安西將軍都督關中夏侯楙、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吳質

侍中辛毗、度支尚書司馬孚、尚書杜襲、尚書衛覬、尚書蔣濟、司隸校尉孔羨、中領軍桓範、廷尉高柔、大司農常林、太僕董昭(遷衛尉)、衛尉武周、大鴻臚崔林、假節前將軍滿寵、假節左將軍張郃、假節右將軍徐晃、後將軍曹洪

徵東大將軍軍師趙儼、撫軍大將軍軍師徐邈、河南尹司馬芝

侍中鎮南將軍黃權、特進執金吾臧霸

權力地位排序:

1陳群2曹真3司馬懿4曹休

5衛臻6鍾繇7劉放8孫資9陳矯10徐宣

11-20王思、司馬孚、衛覬、蔣濟、杜襲、高柔、常林、董昭、桓範、夏侯楙

說明:

尚書徐宣升遷為左僕射,司馬孚補位。

新皇登基,新的時代來臨,前代的寵臣董昭、劉曄被劉放、孫資代替。

分析:

司馬懿的轉任偏向軍方,之後就出鎮荊州了,作為交換,司馬孚入京擔任要職度支尚書。

3。2。2太和元年至六年(227-232)

第一層:受遺詔輔政假節鉞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給事中曹真(二年都督關右,四年遷大司馬,五年薨)、受遺詔輔政侍中假節司空錄尚書事陳群、受遺詔輔政假節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司馬懿(四年遷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鉞,五年遷都督雍涼)、受遺詔輔政大司馬揚州牧都督揚州曹休(二年薨)

第二層:尚書令陳矯(後加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徐宣(後加侍中光祿大夫)、侍中吏部尚書衛臻(遷尚書右僕射典選舉,五年遷徵蜀將軍假節督諸軍事到長安,同年回京任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典選舉)、侍中劉曄(六年遷太中大夫)、散騎常侍中書監劉放、散騎常侍中書令孫資、尚書蔣濟(遷中護軍,遷散騎常侍護軍將軍)

第三層:太傅鍾繇(四年薨)、太尉華歆(五年薨)、司徒王朗(二年薨)、司徒董昭(六年)

第四層:尚書右僕射王思(離職,替代者衛臻)、徵南將軍都督荊豫夏侯儒(五年)、安西將軍都督關中夏侯楙(二年遷尚書,遷侍中,遷鎮東將軍都督青徐)、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吳質(四年遷侍中)、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呂昭

侍中辛毗(遷衛尉)、荊州刺史裴潛(遷尚書)、尚書杜襲(二年遷大將軍軍師,四年遷大司馬軍師,五年遷大將軍軍師)、尚書衛覬、尚書監豫州趙儼(遷大司馬軍師,轉前將軍軍師、徵東將軍軍師)、度支尚書司馬孚、尚書繆襲、御史中丞諸葛誕(遷尚書,六年免官)、尚書趙諮、司隸校尉孔羨、廷尉高柔、大司農常林(二年離任)、幷州刺史梁習(二年遷大司農繼常林,四年薨)、幷州刺史畢軌(遷XX,六年免官)、中書郎鄧颺(六年免官)、侍中董遇(遷大司農)、大鴻臚崔林、中領軍桓範(遷尚書,遷徵虜將軍東中郎將都督青徐,免官)、衛尉董昭(四年行司徒,六年遷司徒)、河南尹司馬芝、中領軍楊暨、假節前將軍滿寵(二年領豫州刺史,都督揚州繼曹休,四年遷徵東將軍)、假節左將軍張郃(遷徵西將軍,遷車騎將軍,五年死)、假節右將軍徐晃(元年薨)

驃騎大將軍軍師徐邈(遷使持節領護羌校尉涼州刺史,太和五年後加建威將軍)

後將軍曹洪(四年遷驃騎將軍,六年薨)

侍中鎮南將軍黃權、特進執金吾臧霸

權力地位排序:

1陳群2曹真3曹休4司馬懿

5陳矯6衛臻7徐宣8劉放9孫資10蔣濟

11-20滿寵、鍾繇、夏侯儒、夏侯楙、董昭、司馬孚、趙儼、杜襲、高柔、張郃

說明:

黃初初期侍中確實沒有空位,估計夏侯楙在這個時期由尚書轉任侍中,尚書空位由諸葛誕接替。衛臻升職尚書僕射典選舉,同時沒有記載吏部尚書了,這表明,典選舉就等於說尚書僕射直接負責吏部曹了,故而沒有吏部尚書,尚書僕射本就和尚書一樣直接分管各曹的。

都督青徐的差遣在桓範之後空缺,一直到正始年間徵東將軍胡質任職。估計這期間是由兩任鎮東將軍夏侯楙和曹泰先後任職的。考慮到二人在魏明帝死後權力交接時毫無存在感,我猜測,夏侯楙剛好死於那個時候,曹泰升官接替他。

河北都督吳質離任後,呂昭接替。呂昭這人有記載在太和年間、正始年間任職,估計是在這期間長期任職了,但是如此高位卻沒有其他記載,懷疑和他的前任吳質類似,是因為和皇帝的私人關係好而倖進。另外,遠離前線的河北都督可能確實也不重要,麾下兵力未必比普通的州刺史和將軍多。作為曾經的魏王國都城的鄴城,可能周邊正軍級單位比較多所以上面設個都督諸軍事?

從這一時期開始,記載變少,無法考證每一位尚書的任職了,之後不再錄入存在感不強任職期限不明且後續沒有出任更重要職位的人物。

曹叡即位後很快就親政了,本階段結束前,四位輔政大臣的受遺詔輔政頭銜就可以撤銷了。

幷州刺史畢軌戰敗後,按中護軍蔣濟表曰:“畢軌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後難可以再。凡人材有長短,不可強成。軌文雅志意,自為美器。今失幷州,換置他州,若入居顯職,不毀其德,於國事實善。此安危之要,唯聖恩察之。”畢軌沒有被貶官,極有可能按蔣濟的進言入京任職了,所謂的顯職估計是侍中尚書九卿之流。而後畢軌捲入了浮華案被免官。

張郃升遷為徵西將軍、車騎將軍的時間段上,曹真、司馬懿相繼以大將軍/大司馬的官職都督雍涼,官位高於張郃,是其直接上級,可以確認張郃並沒有都督的差遣。

分析:

太和二年諸葛亮寇邊時,朝廷派遣京城的曹真和荊州的張郃前往支援,太和五年諸葛亮寇邊時,鎮守雍涼的曹真剛好去世,朝廷派遣荊州的司馬懿移鎮雍涼,並派京城的衛臻前往支援。

本階段末,浮華案引爆。浮華案除了明面上領銜的尚書諸葛誕、中書郎鄧颺外,還有畢軌、司馬師、夏侯玄、何晏、劉熙(中書監劉放之子)、孫密(中書令孫資之子)、衛烈(尚書僕射衛臻之子)。如董昭所奏“又聞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職家人,冒之出入,往來禁奧,交通書疏,有所探問。凡此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雖諷、偉之罪,無以加也。”是非常嚴重的事情,這些人串聯起來,中樞機要可以全部抄回家傳閱了。

我過去有個激進的想法說浮華案可以大辦特辦砍死幾個的,不過殺人是政治場上的下等做法,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反而會引發一些關聯人員不死不休的仇視,你很難進一步搞株連迫害,那樣子就徹底把規則秩序搞亂了。其實關鍵因素還是曹叡非常年輕,當時才28歲,正常來說,至少還能在位三十年左右。所以,只需要把那些涉案人員免官並且終生禁仕就好,這足以斷送他們的政治生命。

分析權力。帝國建立時間並不長,此時軍權應當還是最重要的。中央的輔政大臣中,陳群留守京城,曹真出鎮長安都督雍涼,司馬懿先是出鎮宛城都督荊豫,後來接替曹真都督雍涼,曹休一直在揚州沒有進京。陳群雖然獨自在京錄尚書事,但他似乎缺乏黨羽勢力執掌實權,沒有掌握地方重要軍職。尚書檯雖有陳群當年舉薦的陳矯擔任尚書令,然而有徐宣、衛臻兩位兼職侍中的尚書僕射鉗制,又有度支尚書司馬孚主管經濟,廷尉高柔主管司法。兼職散騎常侍的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護軍將軍蔣濟顯然更是曹叡特意重用的。所以說,陳群在軍政兩道都缺乏掌控力,是個不足以和皇權抗衡的首相,這個時期權力是比較分散的。那麼,浮華案當中那些人的勾連就不大可能是想處心積慮顛覆什麼,僅僅只是普通的勾結串聯結黨的政治現象,其中主線可能是中樞的劉放、孫資、衛臻、諸葛誕、鄧颺透過司馬師、夏侯玄來交好實權在握的曹真、司馬懿,使其雖遠離京師,也不至於在中央權力場出局。

曹真死後,司馬懿移鎮長安,荊豫都督由夏侯儒接替。這樣一來,曹家宗親掌握的權力持平。青徐都督由皇帝親信桓範換成皇帝親戚夏侯楙。

揚州的曹休死後,都督職權由滿寵接替,這是第一位真正升遷任職前線都督的非宗親大臣(司馬懿由中央輔政大臣出鎮地方,只是平調或貶謫)。滿寵是兗州人,曹操任職兗州牧時任職兗州從事,曹操迎獻帝到許縣後任職許縣縣令,還處置過曹洪的賓客,這個含曹量非常高了,嫡系中的嫡系。而且他是酷吏作風一類的官員,和儒家系列畫風不一致。因此,他的任職也算不上異姓官員執掌重兵侵蝕曹家核心權力,他自己就在曹家的基本盤之內。

新皇登記,給近臣散發大禮包來重用,尚書令陳矯加了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徐宣和衛臻升任尚書僕射並加侍中光祿大夫,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加了散騎常侍,尚書蔣濟遷中護軍執掌軍權,並且升了護軍將軍,加了散騎常侍。尚書趙儼和杜襲分別被派往東西兩線作副手,鉗制並輔佐揚州都督和雍涼都督。而專職的侍中辛毗遷了衛尉,董遇遷了大司農,劉曄退居二線。和曹丕時期相比,尚書和中書被大幅強化了,門下被弱化。尤其是尚書檯的三位領袖都兼了侍中,尚書的領導地位凸顯。

3。2。3青龍元年至四年(233-236)

第一層:侍中假節司空錄尚書事陳群(四年薨)、

第二層:侍中光祿大夫尚書令陳矯、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左僕射徐宣(四年薨)、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典選舉衛臻、侍中光祿大夫中書監劉放、侍中光祿大夫中書令孫資、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蔣濟

第三層:假黃鉞大將軍都督雍涼司馬懿(三年遷太尉)、司徒董昭(四年薨)、

第四層:徵東將軍都督揚州滿寵、徵南將軍都督荊豫夏侯儒、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呂昭、鎮東將軍都督青徐夏侯楙、中領軍夏侯獻、侍中盧毓(二年)、侍中太史令高堂隆、度支尚書司馬孚、尚書孫禮、尚書薛悌(遷太尉督軍)、尚書劉靖、徵東將軍軍師趙儼、司隸校尉孔羨、廷尉高柔、大司農董遇(卒)、大鴻臚崔林(遷大司農、遷光祿勳)、河南尹司馬芝(遷大司農,卒)、尚書裴潛(遷河南尹,遷太尉軍師)、執金吾龐延(遷河南尹)、大將軍軍師杜襲(遷太中大夫,薨)、衛尉辛毗(二年遷大將軍軍師,遷衛尉,薨)

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建威將軍涼州刺史徐邈

侍中鎮南將軍黃權

權力地位排序:

1陳群2司馬懿3陳矯4衛臻5徐宣

6劉放7孫資8蔣濟9滿寵10夏侯儒

11-20夏侯楙、董昭、司馬孚、高柔、杜襲、趙儼、裴潛、薛悌、盧毓、辛毗

分析:

董昭相較於陳群還算的上前輩,太和年間的司徒的空缺由他先升任了,陳群繼續作為錄尚書事的司空倒也不賴。但華歆死後,太尉的位子空缺三年,曹叡是擺明了不想重用陳群和董昭,而是把這個位子空著,弱化朝廷正常行政職權,強化自己的內朝小朝廷。司馬懿的任職可能僅是給他熬死諸葛亮的軍功報償,反正他還不在京城,任職也不掌權。

中書被進一步強化,劉放和孫資加官侍中光祿大夫,和蔣濟一起成為本朝的皇帝親信三人組。

活得比較久的司馬懿在這一時期開始凸顯優勢,贏麻了。青龍三年才成為太尉,結果第二年司徒董昭和司空陳群就都死了,他成為唯一三公。給他配的軍師都換了三位,杜襲、辛毗、裴潛,可能前兩位身體熬不過他,最後一次還給他加了一位督軍薛悌。杜襲、裴潛、薛悌之前都做過尚書,辛毗則是侍中,可見皇帝還是很關心司馬懿的,派身邊的大臣出去監視他。

這一時期政治結構比較穩定,末期死了董昭、陳群、徐宣三位大臣的影響要到下一段體現了。

3。2。4景初元年至二年(237-238)

第一層:

第二層:侍中光祿大夫中書監劉放、侍中光祿大夫中書令孫資、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蔣濟

第三層:假黃鉞太尉都督雍涼司馬懿、侍中光祿大夫尚書令陳矯(元年遷司徒,同年薨),侍中光祿大夫尚書右僕射典選舉衛臻(元年遷司空,二年遷司徒繼韓暨)、太中大夫韓暨(二年遷司徒,同年薨)、司隸校尉崔林(二年遷司空繼衛臻)

第四層:徵東將軍都督揚州滿寵、徵南將軍都督荊豫夏侯儒、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呂昭、鎮東將軍都督青徐夏侯楙、侍中盧毓(遷吏部尚書)、太尉督軍薛悌(遷尚書令繼陳矯)、尚書左僕射XX、度支尚書司馬孚(遷尚書右僕射)、中領軍夏侯獻、尚書劉靖、尚書孫禮、太尉從事中郎王觀(遷尚書)、廷尉高柔、大司農趙儼、光祿勳高堂隆、河南尹龐延、太尉軍師裴潛、XX曹爽、XX曹肇、司隸校尉XX(繼崔林)

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建威將軍涼州刺史徐邈

侍中鎮南將軍黃權

權力地位排序:

1司馬懿2劉放3孫資4蔣濟5滿寵

6薛悌7司馬孚8夏侯儒9盧毓10夏侯楙

11-20高柔、趙儼、裴潛、劉靖、孫禮、王觀、崔林、衛臻、陳矯、曹爽

說明:

司徒董昭、司空陳群、尚書左僕射徐宣都死在青龍四年,太尉司馬懿熬死了三位與之相當的重量級官員,此時在官職履歷上可以與他相提並論或者稍次於他的又少了三人。尚書令僕陳矯、衛臻補位司徒、司空。

由於太尉司馬懿在西線的勝利,太尉督軍薛悌回京升任尚書令,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升任尚書右僕射,但尚書左僕射未知,有可能空缺,太尉從事中郎王觀升任尚書。東線防務也受到認可,趙儼回京任職大司農。

分析:

陳群和徐宣死後,尚書檯餘下的領導陳矯和衛臻也離任,分別升遷為司徒和司空。這固然是補齊三公的空缺,但也是進一步削弱尚書檯一系的影響力。曹叡親信三人組劉放、孫資、蔣濟是時候把持朝政了。衛臻交權後,吏部尚書換成了曹叡近臣侍中盧毓,

3。2。5景初三年(239)

第一層:

第二層:侍中光祿大夫中書監劉放、侍中光祿大夫中書令孫資、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蔣濟、散騎常侍武衛將軍曹爽(曹真長子)、散騎常侍屯騎校尉曹肇(曹休長子)、驍騎將軍給事中秦朗

第三層:假黃鉞太尉都督諸軍事司馬懿、司徒衛臻、司空崔林

第四層:尚書令薛悌、尚書左僕射XX、尚書右僕射司馬孚、領軍將軍夏侯獻、徵東將軍都督揚州滿寵、徵南將軍都督荊豫夏侯儒、鎮北將軍都督河北呂昭、鎮東將軍都督青徐夏侯楙、吏部尚書盧毓、尚書孫禮、尚書王觀、廷尉高柔、大司農趙儼、河南尹劉靖、司隸校尉XX、太尉軍師裴潛

使持節領護羌校尉建威將軍涼州刺史徐邈

侍中鎮南將軍黃權

權力地位排序:

1司馬懿2劉放3孫資4蔣濟5夏侯獻

6曹爽7滿寵8薛悌9司馬孚10曹肇

11-20夏侯儒、夏侯楙、盧毓、高柔、趙儼、裴潛、孫禮、王觀、衛臻、劉靖

說明:

曹爽、曹肇此前任職時間不詳,故在此時列出。

分析:

曹叡才三十多歲,基於這一點來說,他在景初年間的安排沒有什麼錯。有功勞有能力的司馬懿一系官員理應褒獎,平定遼東的野心還要靠他們實現。已經重點培養年輕一代的宗室官員,領銜的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已擔任要職,下一步可以派出去刷點戰功履歷,只要中間成長出來一位曹休、曹真那樣稱職的人物,就足以鞏固帝國下一代皇帝的權勢。不過宗室中缺乏人才的弊病早已暴露,夏侯儒執掌荊豫軍事快十年了,也無所建樹,不足以廕庇小輩。

曹叡突然要死的時候,局面有點難看了。雖然朝廷的骨架足以維持,有夏侯儒、滿寵外鎮,蔣濟、司馬孚、盧毓、高柔、趙儼、孫禮這幾位中樞重臣也是可靠的,但是缺乏一個各方面條件足以勝任的宗室大臣領銜,畢竟是幼君繼任,總不能讓外姓的司馬懿領銜吧。此時其他大臣的履歷比司馬懿至少差一個級別,宗室們至少差兩個級別。這種情形下,不論選擇哪個輔政大臣組合的方案,不論選不選司馬懿在內的方案,看起來都很愚蠢。最終曹爽和司馬懿的搭配不算太差,至少曹爽他爹當年輔政的時候位次是可以壓司馬懿一頭的,這個寶貴的政治遺產是曹爽獨有的優勢。僅有兩人的輔政方案也足以向朝廷明確宣告曹爽為首相,不至於引發站隊混亂,削弱曹家死忠們的凝聚力,讓有心人渾水摸魚。未來,只要曹爽穩住不亂搞,熬到皇帝親政,熬死司馬懿,這個局勢的隱憂也就沒了。

3。2。6魏明帝曹叡時期籍貫和特別關係:

司州河內司馬懿、司馬孚、司馬芝、常林、趙諮、河東衛覬、徐晃、裴潛、河南楊暨

雍州扶風龐延、關中不知道是哪郡董遇

涼州

冀州河間張郃、清河崔林

幽州燕國徐邈、涿郡劉放、盧毓、孫禮

幷州太原孫資、新興秦朗

兗州陳留衛臻、高柔、濟陰董昭、王思、吳質、泰山臧霸、高堂隆、東平畢軌、呂昭、東郡王觀、山陽滿寵

豫州沛曹洪、曹休、曹真、曹爽、曹肇、曹泰、夏侯楙、夏侯儒、夏侯獻、桓範、武周、劉靖、潁川鍾繇、陳群、趙儼、辛毗、杜襲、陳郡梁習、魯國孔羨

青州平原華歆

徐州東海王朗、繆襲、廣陵陳矯、徐宣、琅琊諸葛誕

揚州淮南劉曄、蔣濟

荊州南陽韓暨、鄧颺

益州巴西黃權

畢軌:曹叡的東宮舊臣,兒子尚公主。

分析:

和曹丕時代差不多,沛郡獨大,其次是潁川,兗州、司州和豫州其他郡保持一定優勢,其他區域比較分散。

3。2。7魏明帝曹叡時期小結:

新老接替做的不太好,景初年間的陣容明顯不如太和年間了。曹叡要為此負責。史官也要負責,由於之後曹魏皇族的覆滅,諸夏侯曹很多人的履歷記載有所缺失,真實的情況可能比現在看到的要好一些。

內臣中,專職侍中影響不大,兼職門下職事的尚書中書官員的影響力都很大,中領軍、中護軍也比較有存在感。所以曹叡很顯然是個強勢帝王。

給重量級都督派遣軍師是個很好的做法,但是這個時期之後沒有繼續執行。在這個情況下,你很難說司馬懿在都督區說一不二,廣植黨羽。

曹叡的早死,標誌著一個銳意進取不斷改革的新興王朝覆滅,舊王朝的遺留問題尚未被系統性解決,政壇就要進入一潭死水的狀態了。

整個時期的綜合權力地位排序:

1陳群2曹真3曹休4司馬懿

5陳矯6衛臻7徐宣8劉放9孫資10蔣濟

11-20滿寵、鍾繇、夏侯儒、夏侯楙、董昭、盧毓、司馬孚、趙儼、高柔、裴潛

上一篇:

下一篇:

番外:

本文的部分史料考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