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中華鬼谷子智囊團2017-11-25 15:52:18

我們一直說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看他的家庭背景和歷史背景。那麼司馬懿的家庭背景怎麼樣呢?

說起來就厲害了,雖然司馬懿家族不如袁紹那麼顯赫,但是他爹司馬防是京兆尹,是京畿之地的重臣,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是司馬防生有八子,即歷史上著名的“司馬八達”,司馬懿為其次子。

也就是說,司馬家的人才濟濟,比如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也是很牛的人才。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我們要明白司馬家族其實河內地區的望族,而不是普通家族。

說完家庭背景,我們再看歷史背景,為什麼司馬懿缺席三國前期的戲份呢?原因很有二:

一、時機不成熟。彼時天下群雄混戰,結果並不明朗。比如曹操就曾經邀請司馬懿出仕,結果呢?司馬懿寧願裝病也不去幫曹操的忙,原因很簡單,彼時曹操的根基還不穩,出山的時機還不成熟。

必須要承認,司馬懿這傢伙狡猾狡猾的。彼時郭嘉、荀彧等謀臣都在幫曹操打江山時,司馬懿逍遙的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在等什麼?他在等時機。

果然曹操羽翼豐滿,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司馬懿出山了。

二、年齡太小。受小說是《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一直以為司馬懿跟曹操是一輩人,實際上司馬懿跟曹操的兒子曹丕才是一輩人,比如司馬懿只比曹丕大八歲。咋曹操面前,司馬懿這個後輩還只是個毛頭小夥子,也因此司馬懿並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

三、曹操賬下人才太多。歷史關於為什麼諸葛亮投靠劉備的事情,一直眾說紛紜,但是諸葛亮之所以投靠劉備,跟曹操麾下的能臣謀士太多有絕對的關係。投靠了劉備他可能出頭,可是如果投靠曹操,恐怕他一輩子也熬不到頭。

比如司馬懿的前面就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等等頂配謀士,無論如何也排不到自己,因此司馬懿就只能等。

也因此,我們才看到司馬懿缺席了三國的前半程,卻主演了三國的後半場,併成了真正的贏家。

希望能幫助題主。

微信公眾號:歷史雜誌(ggzway),我們一起暢談歷史。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06-29 16:35:04

因為司馬懿參加曹操政權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官渡之戰後,司馬懿雖然被曹操徵辟,但是司馬懿以中風為名在家呆了好多年,直到207年才重新被徵辟,做了曹操丞相府裡的文學掾。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關於曹操罷三公而任丞相的事情以及司馬懿在丞相府時的狀況,南門太守的《司馬懿》一書有著較為詳細的敘述,摘錄如下:

曹操重新罷三公而任丞相,自然為的是集權,此事引起一些官員私下裡的非議,但曹操此時已完全控制時局,改任丞相一事進展順利,原司空府各曹基本上“平移”到了丞相府,此外又增加了許多新的辦事機構,是以前丞相府所沒有的編制,主要是軍事方面。

丞相府也管軍事,這是曹操開創的。在曹操的丞相府裡有龐大的參謀班子,其名號有軍師、軍師祭酒、軍謀掾、參丞相軍事等等,這些人構成了曹操的最高參謀本部,其中軍師祭酒相當於總參謀長,軍謀掾相當於參謀處長,軍師、參丞相軍事等相當於高階參謀。荀攸、郭嘉、賈詡、董昭、王朗、杜襲、徐邈、田豫、牽招、衛臻等人都在其中,陳群的職務是參丞相軍事,地位不算太高,但在同年齡、同等資歷的人裡,已經是佼佼者了。

而司馬懿果真被任命為丞相府文學掾,從此供職在曹丞相身邊。

讓我們再來看看司馬懿供職這個地方:丞相府。

前面說過,按照制度丞相府裡設有若干個辦事部門,稱為“曹”,類似於司、局,數量不等,根據需要而定。曹操的丞相府目前大概有十幾個這樣的“曹”,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曹與東曹,名字有點像東廠、西廠,但人家可是正經的部門,是管組織、人事工作的,這兩個曹管都管人,側重點卻不一樣,西曹負責丞相府內吏員的任用,東曹負責品秩二千石官員的選用,品秩二千石是很大的官,相當於部長級,在地方上就是太守、國相,在軍隊裡相當於將軍,所以這個曹的權力極大。

當時天下的權力集中於丞相府,丞相府最核心的權力在西曹,西曹的負責人成為天下矚目的職位,人品、資歷、能力必須一流,曹操選了又選,最後任命的西曹掾是崔琰,曹操讓他以冀州別駕的身份兼任西曹掾,東曹掾任命的是曹操深為信任的毛玠。

丞相府各曹之中西曹和東曹最先確定了機構和人員,其他各曹的人員安排也都是西曹先拿意見,最後由曹操拍板。所以,在司馬懿的任命上西曹的意見至關重要,崔琰雖然事先和事後都沒有找自己說過什麼,但司馬懿能感覺出來他的厚愛,儘管不他屬意文學掾這個職務,但仍然對老師的關照心存感激。

除以上這三個部門外,丞相府裡還設有戶曹負責祭祀、農桑等事,奏曹負責管理政府的一切章奏,發展到後來就是唐代的樞密院和明代的通政司,詞曹負責民事法律訴訟,法曹負責交通以及郵驛等事務,尉曹負責運輸,發展到清代就成了漕運總督,賊曹負責偵辦盜賊,決曹負責刑事審判,兵曹負責兵役,金曹負責管理貨幣、鹽鐵,倉曹負責管理國家糧庫,還有一個黃曹,相當於丞相府裡的機關事務管理局。

按舊制度丞相府的編制是三百八十二人,但如今的丞相府就是一個完整的政務院,從民政到經濟、司法、文教,再到軍事無所不管,這個編制哪能夠用?鄴縣城內已經完工的府宅迅速被這些部門所佔,有多少都不夠。

丞相府裡還設有主簿,相當於丞相府辦公廳主任,主簿之上有時還設長史,性質與主簿類似,但品秩和地位更高,相當於丞相府秘書長。

看來看去,司馬懿發現別人都在務實,只有自己這個“文學曹”是在務虛。但司馬懿不敢流露出半點不滿足,而是很認真地開始了新工作,有了上次的教訓,他知道有現在的機會已經很不容易,絕不可再任性乖張。

上面還給司馬懿配了個副職,職務是文學掾屬,名叫楊修……

司馬懿懷著一腔熱情是來實現理想抱負的,他已經三十多歲,不算年輕了,他要抓緊時間把畢生所學貢獻給朝廷和丞相,但看來事與願違,他卻成了“機關幹部”。司馬懿不打算做白領,也不打算做金領,但擺在眼前的將是冗長乏味的官場人行、職場人生,先不說樂意不樂意做,就說能不能做好,他自己都沒了信心。

多年來司馬懿專攻軍事、兵法,以及政治、地理等,他認為報效朝廷這些才是最需要的。雖然迄今為止他沒有帶兵打過仗,但他對那些有足夠的自信,至少可以從一名稱職的參謀做起,司馬懿覺得他跟陳群互換一下最合適,他去當參丞相軍事,讓陳群來做文學掾……

司馬懿自己在城裡也有了新住處,是一個叫吉羊裡的地方,距辦公的地方很近,走路只需一小會兒。安頓下來,他就給家裡寫了信,向父親報告這裡的情況,然後讓三弟司馬孚護送嫂子到鄴縣來。司馬懿倒不是離不開新婚不久的張春華,而是一種展示自己打算在這裡安心幹下去的姿態。

張春華此時已有身孕,來鄴縣後不久,即生下了一個男孩兒,司馬懿寫信回溫縣,向父親報告喜訊,並請父親給他這個孫子起名,司馬防高興地為孫子起名“師”,待弱冠後又為其取字曰“子元”。

司馬師,司馬懿的長子,出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

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此時在外地任職,他最早擔任司空府的掾屬,相當於副司長,後來被派到下面當縣長,先在成皋縣,後來又到了堂陽縣,在這些崗位上司馬朗顯示出治政的才能,他理政寬惠,不行鞭杖民眾卻很少有犯罪,深得民眾愛戴。有一件事,說明司馬朗民望之深。

一次,上面安排司馬朗治下一部分人移民到外地,後來縣裡接到造船任務,遷出去的人擔心司馬朗這邊人手不夠,竟自發地回來幫忙。司馬朗後來又到元城縣任縣令,這幾個縣離鄴縣都不遠,有的就在魏郡。

司馬朗的經歷有點像陳群,因為幹得好被提拔到下面當縣長,又因為幹得好連續在多個地方任職,這樣的任職軌跡可能與現在的情形有所不同。從現在看,副司長怎麼也比在下面當縣長位高權重,但在當時縣長的地位要高於這些掾或掾屬,而且它們之間還有一個本質區別:掾和掾屬是吏,太守、縣長是官。吏不需要朝廷正式任命,由他們的長官直接聘任,而太守和縣長這樣的官員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因而,去年曹操北征烏桓期間召納的幽州名士田疇,曹操本來任命他為司空府戶曹掾,但見面深談之後曹操為田疇的高義所動,又有感於田疇的名望,第二天便下令改任田疇為蓚縣令,令文說:“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意思是田疇這樣的大德之才我哪裡配得上讓他當我門下之吏。一句話道出了官與吏的區別。

丞相府剛組建不久,曹丞相又帶著大隊人馬出發了。

陳群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司馬懿留在了鄴縣。曹丞相臨走前釋出命令,讓公子曹丕負責留守鄴縣,崔琰等人輔助,讓另一位公子曹植隨同大軍一起出發。

被曹操寄予厚望的軍謀祭酒也就是相當於曹軍參謀總長的郭嘉卻未能出現在佇列裡,因為他剛剛病故了。

郭嘉之死對曹操打擊很大,曹操對郭嘉一向言聽計從,而郭嘉也向來料事如神,算無遺策,長久以來郭嘉都是曹操身邊的“謀主”,有郭嘉在大家都感到踏實。眼看一場大仗要打,郭嘉卻英年早逝,除了讓人悲痛之外,不少人的心裡還掠過一絲不祥之兆。

這絲不祥的感覺,居然在這個難忘的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冬天裡漫延成為曹軍一場巨大的噩夢!

此時,曹操身邊還有荀攸、程昱、賈詡、董昭這些一流的謀士,以及像劉曄、陳群這樣的新生力量,但他們一下子難以填補郭嘉留下的空白,不過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會暗中叫勁,希望自己是下一個郭嘉。

然而,此時根本輪不到司馬懿的。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冷兵器研究所2017-07-28 12:04:49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早年談不上埋沒,他早年的經歷和曹魏政治軍事體制以及司馬家族的遭遇有關。首先司馬懿是公元179年出生,也就是說董卓禍亂東漢朝廷時司馬懿的年齡是9到13歲,所以在這幾年小學生年齡的司馬懿只能充當吃瓜群眾。這一時期司馬家族的掌門人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輪不到司馬懿執掌整個家族。

司馬防在董卓禍亂期間,就是誰在中央跟著誰,被亂軍裹挾著到處走。司馬郎在董卓之亂時年近17歲,在亂世中差點被董卓殺死,能夠勉強保住司馬家族的家業已屬難得。曹操軍事集團的發起壯大也正是在司馬家族朝不保夕期間,這一時期曹操建立了以沛譙豪傑為主的軍事集團,並逐步吸收了以荀彧為首的潁川士人集團作為政權運作的骨幹。曹魏軍事集團最初的核心以曹氏、夏侯氏為主,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都各自為曹操貢獻了數千人的軍事骨幹,曹操以此為基礎開始招兵買馬,並在鮑信死後繼承了好友的軍事力量,逐漸控制了兗州。

曹操和呂布連年大戰時,司馬懿的年紀是15到19歲,還處於求學階段。曹操戰勝呂布前後,又吸收了許褚、李典、徐晃、臧霸等豪傑勢力的投奔,這幾個將領每人手中都掌握著數千人馬和數千戶人家。曹操此時對手下可以招募來兵馬的軍官也是大加封賞,比如樂進只是他麾下的老兵,他招募來上千人馬後,曹操就封他為陷陳都尉。在戰勝呂布和袁紹的過程中,曹操有吸收了張遼、張頜、張繡等人,這些降將也帶著大量精銳部曲,成了曹魏軍事集團的中堅力量,形成了所謂的五子良將(樂進、張遼、張郃、于禁、徐晃)。

在東漢末年的軍隊中有500左右的部曲可以充當別部司馬,能掌握上千人就可以當都尉。這是當時的普遍行情,孫權的部下淩統就在其父死後繼承了家族的500部曲,在15歲就當上了別部司馬。這一時期年輕的軍事將領大多有這樣的基礎,比如孫策和馬超都是如此。司馬懿進入曹魏政權以前,曹魏已經形成了以曹氏、夏侯氏為核心,以外姓大將為輔助的軍事格局,所以這一時期司馬懿即使走軍事路線也難有所作為,因此他選擇了士人路線。

司馬懿在建安六年22歲時被曹操徵召,他的舉薦人是河內太守魏種,司馬懿選擇了迴避。因為魏種以前背叛過曹操,而且名氣也不夠大,算不上司馬懿的好跳板。建安十三年司馬家族的故交荀彧舉薦了司馬懿,這次29歲的司馬懿就不再推辭了,因為荀彧家族是當時潁川士人的核心,接受他的舉薦等於被納入了頂級士人的交際圈子,和後來十幾個省部級、副國級人物有了關係。進入曹魏官場後不久,司馬懿就成了曹丕的老鐵,等於成了未來國家領導人的秘書,這一時期司馬懿的官位不高,但前途無量。司馬懿29歲被副國級人物荀彧舉薦,到42歲時當上了副總理級的尚書右僕射,45歲時轉撫軍大將軍假節誡、加給事中,錄尚書事,軍政大權一把抓。司馬懿這種升官速度算的上埋沒嗎?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魔宙2018-09-14 14:21:52

原創:老金

有人請司馬懿“上計掾(yuàn)”,結果被他拒絕了。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早期並沒被埋沒。

在公元201年,21歲的司馬懿剛剛參加工作,就被曹操麾下一個叫魏種的謀士舉薦去“上計掾(yuan四聲)”了。

如果那年司馬懿選擇出山,可比六年後新鮮“出廬”的諸葛亮還小6歲,《晉書》也有記載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

第一次聽到“上計掾”這個官名兒時我也誤會了,以為司馬懿小小年紀生活作風就出了問題。其實這個官兒在漢朝職權還不小,它相當於中央巡視組在郡的代表,負責把地方的吏制財務直接向中央報告,不僅跟中央靠的近,還時不常的能來首都面個聖。

那時的曹操正到處收羅人才,前一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時,求賢若渴的曹操甚至光著腳就去迎接前來投奔的許攸。

這時聽說年少成名的司馬懿,自然想把他收入帳下,然而面對如此“肥差”司馬懿卻勇敢的說出了:“不”。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中就把這段兒故事拍了出來,劇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為了不被曹操徵召,甚至不惜讓馬車壓斷自己的雙腿。

歷史上真實的司馬懿並不像電視劇中演繹的那麼激動,他沒做出斷腿的傻事兒,只是用了自己最擅長的技能 - -“裝病”。

《晉書》記載:司馬懿裝病說自己患了“風痺”,曹操不信,派人夜探,卻發現司馬懿躺在床上紋絲不動,便信以為真,不再強求。

看來司馬懿不僅足智多謀,還是個演技派。

究竟司馬懿為什麼拒絕曹丞相的美意呢?

問題就出在這個舉薦人魏種身上了。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至興平二年(195年)曾發生過一次“兗州叛亂”,魏種做的一件蠢事,使得曹操對他的信任度大跌。

《三國志》記載:兗州叛亂時,聽到魏種叛逃的訊息,曹操勃然大怒說:“你魏種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會放過你!”(兗州叛,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這件事司馬懿不會不知道,也很可能是他沒有接受魏種舉薦的原因之一。

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派系的紛爭,漢朝實行察舉徵辟制,舉薦司馬懿的河內郡太守魏仲是兗州人,屬於汝南派。

東漢末年的四大家族分別是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潁川陳氏。

雖然曹操手下的文官集團分屬“汝南”和“潁川”,但潁川派的勢力遠遠大於汝南派,而且汝南派在袁紹手底下才吃香,想投奔曹操那就得等“潁川派”來舉薦。

如果接受了“汝南派”魏種的舉薦,日後就得跟著“汝南集團“混了,司馬懿覺得“仕途”不光明,晉升空間也不大。

在那個待價而沽的年代,面對這個局面,精明的司馬懿選擇了等待更好的機會。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我叫荀(xún)彧( yù),不叫苟或。

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真不是瞎扯淡。

在公元208年,司馬懿終於等到了屬於他的機會,這次舉薦司馬懿的人換成了“潁川派”的荀彧,荀彧這個人來頭不算小了,曹操最看重的謀士郭嘉,當年就是荀彧舉薦的。

雖然舉薦人換了個“名門正派”的,但曹操本人對司馬懿並沒有表現出幾年前的積極態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算是曹操這輩子比較最重要的一年,那年發生了件大事 ——“赤壁之戰”。

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曹操麾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面對沒有多少履歷的司馬懿,曹操的態度自然是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不同於“官渡”時期,“赤壁”時期的曹操並不求賢若渴,只在“文學掾”給司馬懿找了個“家教”的工作就打發了,換做別人估計鼻子都氣歪了。

司馬家就一直表示我們“仲達”在曹操那裡不受重視,是因為曹操小心眼兒嫌司馬懿不好看(有狼顧之相)。

這並非是空穴來風,《晉書。宣帝》記載了曹操向二公子求證司馬懿是否有“狼顧之相”的情形:“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狼顧之相是面相的一種情況,指在肩頭不動的情況下,頭能180度旋轉。因為狼與狗都能180度回頭看,相傳有此面相之人,富有城府。又傳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

曹操當時已經是53歲高齡,閱人無數,一開口就知道是個老江湖了,面對一個有“帝王之志”面向的司馬懿,他很可能會心生顧忌。

晉書的解釋是:曹操仗勢欺人,司馬懿寄人籬下不得不低頭。

我倒是覺得司馬懿不在乎官大官小,也不是輕易會低頭的那種人,他看中的是這個機遇。

在“文學掾”他教的學生不是別人,是曹操的二兒子曹丕,在司馬懿看來這份“陪太子”讀書的工作,雖然職權遠小於幾年前的“上計掾”,卻是份真正的美差。

不管怎麼說,28歲這年,司馬懿總算正式出山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風雲變幻,時代激盪,司馬懿的舞臺,剛剛拉開序幕。

參考資料:1、《三國志》 中華書局 作者:【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2、《晉書》 中華書局 作者:【唐】房玄齡(撰)3、《三國演義》 中華書局 作者:羅貫中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君山話史2018-12-10 21:18:46

司馬懿給人的感覺是早年沒幹過什麼大事,其實這是因為他不想為曹操做事。

司馬懿出生於公元179年,其家族在河內郡頗有名望,連續幾代當過太守以上的官職,其父司馬防曾擔任京兆尹。司馬懿出生五年後,震動天下的黃巾起義爆發,從此社會進入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他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司馬懿從小便表現出超凡的智慧,據史載:“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他的深受時代儒家名節思潮的影響,“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因為名節觀念,長大後的司馬懿對曹操“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做法頗為不滿。公元201年,二十二歲的司馬懿已是有些名望的年輕人,曹操打算召他入司空府任職。豈料司馬懿竟然不願意去,還想了辦法拒絕:謊稱自己得了風痺症,就是中風了,起不來了。才二十歲出頭就中風,曹操哪裡肯信,派人半夜時悄悄前去刺探。司馬懿似乎早就料到曹操會來這麼一手,躺著一動不動,真像中風的樣子。

曹操當然曉得司馬懿使詐,偏偏他是個愛才如命之人,你不來,我偏偏要請君入甕。公元208年,曹操已是帝國丞相,又一次召司馬懿。他對派去的使者:“司馬懿要是再耍花招,就把他給抓了。”這下司馬懿沒辦法了,只得出來幫曹操做事。

作為一個憤青,司馬懿如何得到曹操的器重呢?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首先,司馬懿智慧超群,每每有奇謀妙策。

公元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奪取漢中,司馬懿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剛剛以狡詐之手段奪取益州,百姓尚未親附,這是消滅劉備的大好時機。他勸曹操急速南下,必可一舉摧毀敵人,但曹操竟沒有聽,錯失平定蜀地的良機。後來他追隨曹操征討孫權,多有良策,深得賞識。司馬懿非但軍事在行,也很有政治眼光,他曾經告誡曹操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採納其議,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當時南方的關羽對曹魏乃是一大威脅,可是曹操派去擔任荊州刺史的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乃是粗暴驕奢之徒。司馬懿提醒說,這兩個人不適合守衛邊疆,曹操對這個建議未有理會。後來關羽發動北伐,大破于禁七軍,胡修、傅方兩人舉旗投降。關羽的輝煌戰績令曹操大為擔憂,甚至想把東漢首都由許昌遷往河北。這時,司馬懿再獻奇策,他目光如炬,看穿劉備、關羽與孫權之間的複雜矛盾關係,大膽地做出聯合孫權、說服他出兵直搗關羽老巢、斷其歸路的作戰計劃。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司馬懿所料想的,不可一世的名將關羽落得人首異處的下場,而被圍困的樊城也不戰而解了。

至此,司馬懿“知兵”的美名便無人不知了。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星火辰2018-12-10 16:07:26

星火辰歷史問題喜歡從歷史的細節去搜尋,再結合現實邏輯,自然很多問題會有答案。

問題中說到能力超強的大才,

這“能力超強的大才”的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

,為什麼這樣說?結合現實經歷就可以看出來。

你能力強不強,是不是大才,那是需要出來做事情才能表現出來的。否則,只有用另一位個辦法,讓有能量的人來宣傳你。(諸葛亮就是用的第二個辦法)

那問題就來了,早期的司馬懿既不願在曹操手下做事,而且還裝風痺,顯得自己身體都不夠好,當然更不會讓人去宣傳自己。那早年司馬懿的“能力超強的大才”怎麼能體現得出來?

因此,說能力超強、大才之類的,那是司馬懿出來做官之後的事,不應該在他早年定性為理所當然應該被挖掘出來!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然而,即便是這樣隱藏自己的司馬懿,依然被曹操發現了,被曹操逼出來做官,那曹操是怎麼發現他的?這就需要從歷史記錄的細節中去看了。

1、司馬家族和曹家很可能彼此較為熟悉,對對方家族裡的子弟都有所瞭解。這一點是有一些線索的,傳言曹操的第一個官職洛陽北部尉,就是司馬懿他老爹推薦的。曹操後來還跟司馬懿老爹抱怨道:孤當時想當個縣令治理一方,你卻推薦我去當個縣尉(明顯縣尉是個副手了,但想想首都附近的一個縣尉,級別一定挺牛的)。司馬懿老爹卻笑說:你當時正合適當個縣尉。可見,曹家和司馬家彼此間是有交道的。

2、司馬懿雖然開始拒絕在曹操手下當官,但他卻並不拒絕在自家郡裡面當吏。大概在司馬懿二十多點歲的時候,他就當了郡裡面的上計吏,這個吏員職位對郡裡面是十分重要的,他幫太守溝通上下的作用,對太守的政績考核十分關鍵。拒絕曹操,那是因為司馬家看到曹操勢力還不穩固,輸贏難說,不想過早把家族與曹家牽扯在一起。什麼對漢室忠義一類的說法,那得排在後面去。因為,這個上計吏經常要與上面打交道,司馬懿的能力實際上比他在曹操手下更能展示出來。現在不也有人寧可在小地方任職嗎?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3、即便司馬懿根本不出來做事,或者沒啥能力,就憑著司馬家族的世家大族地位,也會有人把他捧得很高。這是東漢當官的察舉制所決定的。這種制度下,想要當官,第一得出身高,第二得有人把你推薦上去。你想司馬懿他老爹既然能推薦曹操,那肯定有人回頭來推薦司馬懿,這叫互為因果、有來有往。東漢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都是這麼被推薦上去的,無外乎是汝南袁家推薦河內司馬,河內司馬推薦潁川荀家、然後潁川荀家又回頭推薦汝南袁家之類的。

所以啊,司馬懿被挖掘出來,當然有他能力的原因,但最根本的是河內司馬家強大的勢力,而曹操所忌憚的恐怕不是什麼司馬懿鷹視狼顧,而是他老司馬家的勢力和他遍佈天下門生故吏。(這點顯然與被曹操滅掉的袁紹有類似處)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其實,司馬懿當郡(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市)裡的上計吏(管的事至少相當於現在縣處級以上,但那時候卻不叫官,叫做郡佐吏,就是輔佐郡太守的吏員的意思)的時候,才二十剛出頭,難道還埋沒了他不成?不能叫沒被挖掘出來。

而他被曹操逼出來做官時,也不到三十歲,他整整比曹操小二十多歲,以現在的眼光看,也是很年輕的。當然,在那個時候,不算年輕了。但司馬家族顯然看到曹家政權的勝算之後,才肯投入整個家族的力量來壓寶的,這就是老司馬家的狡猾之處了。最開始,他們只讓司馬懿大哥司馬朗出來試探一下,只要司馬懿、司馬孚等人沒出來,那他們就還有再選擇的機會。所以哦,不是那麼簡單的。

(本文為星火辰原創,歡迎關注星火辰頭條號)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棋客2018-12-11 09:17:11

這個問題其實挺好說的,但解釋起來頗為麻煩。為什麼在早期沒被“挖掘”出來?因為早期司馬懿後臺不夠硬,關係不夠穩。下面請聽我細細道來其中緣由。

大家一提到司馬懿就是那個韜光養晦老奸巨猾的樣子,彷彿從一開始他就腦後生反骨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高平陵之變那一下。我明白陰謀論的逆向推理的確引人入勝,可是研究一個歷史問題並不是講故事。

關於司馬懿入仕曹操,最為大家廣為熟知的就是來自《晉書》卷1《宣帝紀》: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密往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晉書》說司馬懿其實不想和曹操合作,被逼無奈才加入的。可是這裡存在很多疑點:1、《晉書》的記載從哪裡來?我們都知道是唐朝人修的《晉書》,而唐朝人修《晉書》許多事參考的晉史舊聞,根據近代一些學者對於諸家晉書的核查來看,這段記載主要存在於王隱的《晉書》和孫盛的《晉陽秋》。而晉代史臣的記載很大程度上有為尊者諱的可能。同時,還可能存在一層意思是西晉官方意識形態有意的渲染,製造司馬懿不屈節於曹氏的假象,從而另一方面為司馬懿最終篡位辯護。2、結合當時政治形勢分析,司馬懿父親司馬防與曹操熟識,任尚書右丞時曾推薦曹操擔任北部尉(《三國志》卷1《武帝紀》)。後來一直效力於曹操控制下的漢廷,其兄司馬朗建安初便被闢為司空掾屬(《三國志》卷15《司馬朗傳》),可知司馬氏家族與曹操素有來往,關係密切,司馬懿沒有理由疏遠曹操。

類似的懷疑,早在宋代就有人提出過。葉適就說:“按懿是時齒少名微,豈為異日雄豪之地,而曹操邃憚至此?……‘不欲屈節曹氏’,尤非其實,史臣及當時佞諛者,意在誇其素美而無辭以述,亦可笑也?”(《習學記言序目》卷29《晉書一)

那司馬懿到底一開始是以怎樣的態度和曹操合作呢?其實這個並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北堂書鈔》中引用《魏略》的一段話卻有另一種說法:晉宣帝好學,曹洪自以為麄疏。欲屈自輔帝。帝恥之,往訪,乃託病拄杖。洪恨之,以語太祖,太祖闢帝,乃投杖而應命也。(《北堂書鈔》卷133引《魏略》

所以不要說什麼司馬懿一開始的時候就很有心計的隱藏了鋒芒。因為我們根本就不能確定當時司馬懿是以如何的姿態入仕曹操的,《晉書》和《魏略》明顯是向著有利於自己的立場刻畫人物,都存有疑點卻都沒有足夠的證據去推翻對方。在這裡武斷的下一個結論是十分不負責任的。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的確不是那麼引人注目,也沒有獲得重用。很多人說是因為曹操不信任司馬懿,司馬懿也很聰明地隱藏著自己。這種說法最有利的證據是:魏武帝有雄豪志,聞有狼相顧。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晉書》卷1《宣帝紀》)晉書說司馬懿太厲害了,曹操覺得他始終是個禍患非常不放心。請問,曹操的性格來看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真的視司馬懿為大威脅,為什麼不早早清除掉?司馬懿與太子交好是受了曹操的命令與太子游處,後又遷太子中庶子。這裡就很有問題了,如果曹操不信任司馬懿,為何讓太子與其親近?而晉書中的“太子素與帝善”這一司馬懿的免死金牌卻恰恰是曹操一手造成的,這不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麼?

後世許多研究《晉書》的學者試圖去尋找上面那段話的史源在哪裡,可是至今無法找到,也就是說這句話很有可能是經過後人所刻意編排的。很明顯,司馬氏家族後期的行為是違背了“忠”的原則的。眾所周知,西晉提倡以孝治天下,而回避討論“忠”的問題。如何解決政權合理性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晉代史臣嘗試從儒家話語體系尋找一些資源為司馬氏家族辯護,而孟子的“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只是君如仇寇”恰好可以成為其利用的資源。因此,《晉書》極力塑造了一個視司馬懿為仇寇的曹操的形象(包括之前的入仕問題),某種程度上從側面可以為司馬氏代魏之舉進行了有力的辯護。

當然,懷疑歸懷疑,有一些事情我們是不能否認的。司馬懿究竟牛不牛?答案是一定的。司馬懿是不是很有韜略?從後來的結果看答案也是一定的。曹操有沒有懷疑司馬懿?我覺得以曹操的性格也的確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拿這些幾十年之後的結果來推理幾十年之前的原因,這樣某種程度上就走入了目的論的迴圈,彷彿司馬懿之前所作的一切都是韜略使然,歷史如小說一般精彩。

那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司馬懿的不出彩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司馬懿加入曹操政權的時間相對較晚,當時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政權吸納人才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相對而言沒有給司馬懿留下太大空間。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司馬懿入仕之初家族地位相對較低,人際關係網路非常有限。

我們都知道,魏晉時期對於出身是極為看重的。你光有聰明,有頭腦是不行的,你必須得出身好,人脈夠硬。論出身,司馬氏家族頂多算一新興大族,與潁川荀氏這類的大族比差距明顯,算是豪門中的寒族了。論人際關係,初時與司馬懿聯絡密切的主要是司馬朗、楊俊、崔琰三人。第一人數較少,第二這三人本身並沒有位高權重,在整個曹魏政權中那時並沒有太高的地位。那個時候,不是你提個意見出個謀略你的地位就能顯著提升的。曹操手下謀士比比皆是,論聰明智慧一個賽過一個。但真的想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靠的是家族的地位和自己的關係,那個時候司馬懿的手腕還是不夠硬。

司馬懿在那時的政壇中只是一個小角色,年紀小,後臺不夠硬,關係又不夠多,沒有做出成績來很正常。而且平心而論,在他早期的政治生涯中,除了《晉書》中一些極為主觀的描寫外,其實我們很難發現太多關於他城府很深的這個特點。所以我並不太傾向於理解成為他是有意選擇退避的策略,現在的情況與日後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沒有必要也沒有資本去選擇以退為進。

那司馬懿後來又是怎麼飛黃騰達的呢?首先必須得說,司馬懿能力出眾,又有韜略,本身個人素質就很強。但是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原因:1、跟對了主子。起初,司馬懿奉命與曹丕遊處,在曹丕曹植爭奪王位過程中司馬懿忠心耿耿而且是最為得力的干將兼幕僚。曹丕繼位後,司馬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助曹丕穩定了政治局面,曹丕也提拔他為丞相長史。這是曹氏政權中最為核心的幕僚,位高權重。而司馬懿也是曹丕在調整丞相府人事佈局的重要棋子,為他掌權鋪平道路。2、這個方面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實極為重要。即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的交好。陳群。潁川陳氏家族,祖父陳蹇漢末聲望最高計程車人之一。父陳紀、叔父陳諶也是極富盛名。而潁川陳氏與潁川荀氏是漢魏之際最負盛名的兩個家族,傳說兩個家族的會面甚至引起了天象的改變。陳群年少出名,恃才傲物的孔融也是賞識不已,後娶荀彧女兒,兩家成為姻親,後來也是曹魏政權的重臣,與荀彧齊名。而朱鑠、吳質則是深得曹丕信任的寵臣。而當時這四人被稱為“四友”(《晉書》卷1《宣帝紀》)

非常重要的人際網路就此打開了。後來又與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結成姻親。後來逐步掌握了兵權,有了西方長安一帶的根據地,又將手伸向了禁軍。後來荀氏家族等大族倒向了司馬氏家族。後來……

以後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再開一個問題接著寫了。。。

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變化龍。

總之,司馬懿在那時的政壇中只是一個小角色,年紀小,後臺不夠硬,關係又不夠多,沒有做出成績來很正常。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追風大叔高密ren2018-12-10 12:13:25

人之得用,要看機遇,歷史上有才不得重用的很多。

《晉書-宣帝紀》是這樣說司馬懿出山的:

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一開始或許司馬懿不樂意出山,但恐怕不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因為他後來還是很為曹氏賣命的。

比如我們說的孔子,他後來成為聖人,不是他無才,而是他不得其遇。正如古人所說,人挪話,隨著時機的轉換,有了他展示才能的機會,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可能就無司馬之成名。

人雖然有才,但要有千里馬,要用施展才能的舞臺才可以盡展其材。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腦洞大開的歷史2017-07-06 19:18:05

都說三國前期司馬懿隱身,有點兒不準確。其實他提出過一條非常關鍵的建議被曹操採納,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三國實力的平衡狀態,甚至影響了三國發展的走向。這條計策的實施對魏國的利好,甚至超過了司馬懿本人的預期。

包袱抖足了,來看看他提的什麼建議: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這事兒得扯到關公。他水淹七軍,殺了龐德,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樊城。曹操慌了,要遷都。為啥?首都離樊城太近,太危險。這個時候,司馬懿站出來反對,說收拾關羽其實很容易,而且用不著魏軍動手,只需要動員孫權就行。後面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這事兒對魏國的好處超出了司馬懿的預期:不僅保住了樊城,還激起劉備和孫權反目,兩家打起來,元氣大傷。你看,關羽打過來都快逼得曹操遷都了,這麼壞的事居然被司馬懿一個建議變成了這麼好的事兒,你說他厲害不厲害!

當然了,從整體上看,司馬懿在曹操和曹丕時期確實不顯山不露水,就這麼一次十分耀眼的表現。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很多,其中一條很多人都看到了,就是三國前期的牛人太多,根本輪不到司馬懿出風頭。比如,曹操手下的謀士就要一百多號人,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隨便一個出來都能讓司馬懿閉嘴。

其實,還有個原因,似乎還沒人注意過提到過,就是小時候司馬懿身上發生了一件大事,使他一輩子都變得低調。

當年,有個大師級知識分子叫胡昭,是很多學生的偶像,司馬懿就是其中一個。一次,司馬懿去拜望偶像,為了表現自己,高談闊論,不想惹了麻煩。原來,他表現太好,讓其他人很沒面子,叫周生火了,回頭帶了幾個人要把司馬懿做掉。虧得胡昭知道了這事,好說歹說把周生給攔下了。就因為吹了幾句牛逼差點被人砍,司馬懿嚇得不輕,從此學會了低調。別以為這是筆者編的段子,你們去看《晉書》為胡昭作的傳。

有時候我就想,如果司馬懿20歲之前被砍死了,哪裡還有什麼晉朝,中國歷史的發展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樣。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青言論史2018-12-10 10:44:54

首先,司馬懿沒有被“挖掘”出來,九成都是他自己不願意幹;還有,他是不是真的有“大才”,也難說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晉書-宣帝紀》是這麼記錄司馬懿出山以前的故事的: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晉書》說司馬懿不樂意出山的原因是“

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最後在曹操動了殺心的時候才被迫做官。問題是,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的爹司馬防,在擔任尚書右丞的時候,曾經舉薦過曹操做洛陽北部尉。按理說曹操應該會照顧這位伯樂的兒子,但是從後來曹操和司馬防的對話之中,恐怕曹操對這個北部尉是不大滿意的: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三國志-武帝紀》

也就是說,與其說司馬懿是“不欲屈節曹氏”,倒不如說他害怕他爹當年得罪了曹操,而不敢出頭而已。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青言論史2018-12-10 10:44:54

首先,司馬懿沒有被“挖掘”出來,九成都是他自己不願意幹;還有,他是不是真的有“大才”,也難說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晉書-宣帝紀》是這麼記錄司馬懿出山以前的故事的:

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帝懼而就職。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晉書》說司馬懿不樂意出山的原因是“

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

,最後在曹操動了殺心的時候才被迫做官。問題是,真的如此嗎?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的爹司馬防,在擔任尚書右丞的時候,曾經舉薦過曹操做洛陽北部尉。按理說曹操應該會照顧這位伯樂的兒子,但是從後來曹操和司馬防的對話之中,恐怕曹操對這個北部尉是不大滿意的: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曹操)為尚書右丞司馬建公所舉。及公為王,召建公到鄴,與歡飲,謂建公曰:“孤今日可復作尉否?”建公曰:“昔舉大王時,適可作尉耳。”——《三國志-武帝紀》

也就是說,與其說司馬懿是“不欲屈節曹氏”,倒不如說他害怕他爹當年得罪了曹操,而不敢出頭而已。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緣來圓去2018-03-11 22:13:25

司馬懿是忍者中的王牌,並不是說他不出名,相反他很早就已經出名了,由於曹操早就對他這個人瞭如指掌,對他採取了錄而不用的原則。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理由一、曹操很早就知道司馬懿的才華,為什麼沒有把他和那些經常帶出去的謀士和大將放在一起用呢?曹操這個人識人的本領很強,他早已經看出司馬懿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以司馬懿的才華壯大自己的力量是很容易的事。可司馬懿這個人又有自知之明他不像楊修那樣處處顯示自己的才華,在某些方面司馬懿給曹操起到了開心解悶的作用,國家發展之類的問題,曹操從來不會與司馬懿分享。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理由二、曹操對司馬懿的態度,是所有大臣包括曹操的兒子都知曉的事,所以司馬懿的朋友屈指可數。他不敢交朋友,別人也不敢和他相處。是曹操西去之後,他才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

司馬懿在三國早期不出名其實是曹操的變相打壓。可曹操最終沒有想到,怕什麼來什麼,大好江山還是到了司馬懿手裡。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波爾蒂斯基2018-12-15 08:19:59

一個人的能力是慢慢提升的,不是開始就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我是掌門2018-03-12 11:23:06

感謝邀請,歡迎大家閱讀點贊。

若是將三國分為三個階段,那麼

第一階段為:董卓之亂(公元189-192年)

西涼鐵騎鎮羌胡,董卓消亡溫柔鄉。

這一階段是李儒鎮壓一時的階段,作為董卓手下頭號謀士,寒門出身的李文優。自身幾乎沒有短板,作為漢郎中令,文武皆全。西涼鐵騎踏平中央禁軍三河五校,馳騁中原。而此時的司馬懿才十多歲,正在接受世家的教育,無法參與這時爭霸。

第二階段為:諸雄爭霸(公元193-221年)

文臣武將皆入世,天下最終歸三家。

這一階段曹操手下有太多的能人異士,頂尖謀主。司馬懿雖被重視,但是比起荀彧,荀攸之輩,依舊差的很多。曹操手下還有已經成名的賈祤,世家大族出身的陳群,司馬懿依舊太年輕。世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多疑之人,他曾夢見,三馬入槽,槽代曹。可想而知,姓氏中帶有馬字的司馬懿肯定出不了頭。

第三階段為:三國鼎立(公元222-264年)

三國鼎立,英雄遲暮,國有落幕,世家長存。

這一階段曹丕以然稱帝,需要世家大族的幫助,所以重用了陳群,司馬懿等人。此時魏國的荀彧等人已經去世,賈祤一身只求自保,很少參政。而司馬懿終於等到機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悠久的壽命熬死智聖諸葛,優異的後代,成為三國後期實際的中原掌門人。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隴右釋家2018-12-10 11:45:04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手下文臣武將不計其數。而曹操看中司馬懿他也是需要一種培養和薰陶的過程。他也是為自己後世繼承人在培養著一些能用,並且敢用的人。關於怎麼用人關於怎麼馭人。那是後世人自己的把握和使用。其實有時候一個人在培養另外的一個人的時候也是從另外的一個人的身體力行中間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梟雄自然培養梟雄。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很哇塞的小夥兒2018-12-10 11:18:22

司馬懿在最早期的時候,曹操倒是想招攬他。司馬懿知道曹操疑心病重,是一個非常有心機的人。司馬懿不得不小心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當官。

當時曹操手下已經有了智囊團,郭嘉,荀彧等,即使是滿意,即使司馬懿到曹操的手下,也不會得到重用的。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江南好山水好風光2017-11-25 20:26:42

歷史倒過來看 ,你才知道司馬懿厲害。其實早年曹操根本沒有把司馬懿太放到眼裡。只不過司馬懿命硬又長,運氣也好,一路走來,位高權重。注意,位高才會權重,沒有位置再足智多謀也白搭。歷史只認結果。況且司馬懿的人生也是在不斷的總結歷練中成熟起來,最終達到洞若觀火一劍封喉的高度。三分天下最終歸於晉,司馬懿功不可沒!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雨農恆v2018-12-10 11:15:28

早期的司馬懿是不可能出來,他不單謀略過人,且專權。野心勃勃但深含不露,且不敢示人。當年的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具備。疑心病很是嚴重,但凡有野心的人物皆不得善終。司馬家族深以為戒!司馬懿在曹操時代如履薄冰,史記,曹操有一日做夢,三馬同槽而食,就整天挑事,司馬懿只能裝作傻充愣,甚至自殘,後來被西北馬騰所替,才僥倖過關,若非仲達抗壓能力超強,不然非瘋即死不可。公元某年,曹孟德崩,曹丕廢漢,曹丕在防備司馬懿這方面,不比他爹差,司馬懿也過得日夜不安。正是在曹家兩代人的強勢之下,歷練了本就城府極深的司馬懿,最終在曹魏衰弱之際,獨攬大權。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蜀山散人817506812017-11-25 21:19:17

曹操前期人才濟濟,司馬家的人顯不出能來,後期死的死,如郭奉孝、程昱,走的走,離心的離心,比如荀彧、荀攸,曹操必須啟用年輕人,才有了後來的司馬朗、司馬懿兩兄弟,又才有了師、昭兩伯仲。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密探零零發2018-03-11 19:15:59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在三國早期不出名,主要是他出場太晚,失了先機,更重要的是他老大是曹丕,他輝煌的時機註定不是在曹操的時代,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只恨自己出生太晚,錯過了時機。曹操麾下謀士如雲,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人都手懷絕技,屢立奇功,深受曹操信任。而反觀司馬懿作為晚輩後生,是在曹操晚期才來到曹家陣營,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在魏國眾多謀士中並不顯眼,甚至可以說無足輕重,並且司馬家一直為漢臣,曹操也不信任他,因此沒有給他委以重任,領導不給他機會,他空有才能卻無處伸展,只能作為一個無名小輩罷了,因此在三國早期沒有什麼名氣。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馬懿投身曹家,雖為曹操的謀士,但準確地說是曹丕的謀士,因此在曹丕與曹植的王位爭奪戰中,司馬懿站在了曹丕這一邊,為曹丕取得王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曹丕的信任。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馬懿作為曹丕的班底自然得到曹丕的重用,還有一點像郭嘉早死,其他曹操的謀士不是已死,或者年老,不被曹丕信任,而司馬懿作為曹丕的第一大謀士自然得到了重用,他本有絕世之才,只怪之前被埋沒了,現在老闆給了機會,自然會大展拳腳,成為三國時期的耀眼新星,與久負盛名的諸葛亮齊名,二人鬥了一輩子,各有輸贏個,相殺相愛,互相成就了彼此。

為什麼在三國前期,司馬懿名不見經傳?

司馬懿之所以在三國早期不出名,只怪老闆不給機會了。同時也說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各位,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