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4 回答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註釋】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2賢賢易色: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義是指看到比自己賢能的人,心裡充滿了恭敬。第一賢是動詞,表示尊敬、恭敬;第二個賢是名詞,表示有才德的人。

3 易: 三種解釋1)改變:更易平時的好色之心,以莊重虔敬的姿態尚賢好德。2)如:、以好色之心好德。解讀為“好德如好色”,與孔子多次提到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會通。3)看輕。重德輕色。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理解】 這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以賢為賢,並能踐行忠、孝、信等德性,雖說沒有接受什麼教育,但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一種更本質的學習。非常典型表達了儒家行德高於知德的思想。一個人處理好與妻子(“六經之道,造端乎夫婦”)父母,君主,朋友的關係, 已經很有“德”,類似我們今日談到的“情商高”。——這是對易解釋為“看輕”時的理解。

【疑點】対“易”的理解導致歷代人的不同解讀,都挺有理,此處存疑。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4 回答

“賢賢易色” 原意是指看重妻子的內在美德甚過看重妻子的美貌。後來指多多向有才德的人學習,不斷改正自己愛好享娛之心。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4 回答

賢賢易色 我認為是:“賢夫賢妻不在意對方的長相,而在乎彼此的德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4 回答

色:表象,與內在德相對而言。如果表面呈現出絢麗光彩,此色就是美色,很多美色是天生麗質,天生麗質說的是什麼?就其能指與所指而言,是當指之事物天然混成的表層質地與形式美。華夏先民的糊塗腦筋不同於印歐語族人的邏輯思維傳統。比如看見各種半透明的石頭,明明是石頭,違背科學地偏叫它玉。當然,玉若算石頭中的一種類,玉這種石頭比其它種的石頭確是多了視覺質感的形式美,可謂天生麗質了。可華夏先民卻還不依不饒,僅僅天生麗質還不足以構建玉文化的觀念體系,還要說:玉有五德。

德,是內在本性。雖然是內在的,但也會演變,興盛衰亡;也有不同,善惡賢不肖;交織錯綜,林林總總。

玉文化不止步在質地與形式美上,非要追究其內在德;這在華夏傳統之外的文明看來是愚頑不冥、荒唐透頂的。但華夏先民非要內外通貫,內有德則外呈色。玉,內有五德所以外呈美色。反之,透過外在質地與形式美的色而知玉的內在五德。這類觀念在舊籍中屢見不鮮,俯首皆是。

“賢賢易色”,之義正如玉:賢賢,乃內心向賢,變化行為舉止而與賢的外在的或習俗的典範相契合;易色則是改變自身不肖之容顏舉止,而成就賢者氣象。亦是內外通貫,充實於內,而發散在外之義。

先儒舊籍明文內外貫通者如:

《家語。廿一》:“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

《孟子。公孫丑上》: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易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泰彖》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賢賢所得,變化性情,去憂懼色恬淡,去暴戾色慈和 ,去驕浮色而謙謹,去貪慕色而自足。

學能通貫,則論語經內,亦多有內充外發之義,如:

先進第十一: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顏淵第十二:子張問達章: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偽,居之不疑。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斯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陽貨第十七: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德是本,色是表,本難表易,表尤其容易讓人知道,所以人多好外表,避重就輕。比如三戒:血氣方剛之際更是浮躁,對己對人對事對物,思不進本,而只看表。論語中色字二十七見,義皆通同。

舊籍偶見賢相反的對義字不肖對稱。賢色與不肖色,與美色與醜色,既有交集,又有交錯。美醜有先天與人為,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賢色只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了。在天生不足夠美的色基礎上同樣可以希賢慕聖,修養實踐,而構築賢色。天生麗質而庸俗惡鄙,必然迭生不肖色。

子夏所說:吾必謂之學矣!即德充色發後,而為人處事達到孝忠信之義,正是華夏傳統與孔門所要培育出的效果,就不必拘泥於世俗看法,非要拜師求教。自行覺悟,修養踐行,學矣。

先儒時賢解此節義曲繞欠安:

何晏《集解》: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

皇侃《義疏》:又一通雲:上賢字猶尊重也,下賢字謂賢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賢人,則當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莊敬之容也。

邢昺《註疏》:此章論生知美行之事。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悅之,故經傳之文通謂女人為色。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也。

劉寶楠《正義》:1、周官太宰鄭氏注云:賢,有善行也。

2、宋氏翔鳳樸學齋札記:三代之學,皆明人倫,賢賢易色,明夫婦之倫也。“毛詩序雲: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此賢賢易色指夫婦之切證。3今按:夫婦為人倫之始故此文敘於事父母、事君之前。

3、、漢書李尋傳引此文,顏師古注:易色,輕略於色,不貴之也。公羊文十二年傳:俾君子易怠。何休注:易怠,猶輕怠也。是易有輕略之義。

4、又廣雅釋言:易,如也。王氏念孫疏證引之,雲:論語賢賢易色,易者,如也;猶言好德如好色也。此訓亦通。

楊樹達《疏證》:子罕篇曰: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衛靈公篇曰: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黃懷信《匯校集釋》:易色當如皇疏又一通說,易為改易,色謂容色。其一說釋易雖不誤,但釋色為好之心,則明為增字解經,故不可從。邢疏、朱解皆從一說,未可信也。劉氏據漢書顏註釋易為輕略或為如也。雖亦可通,然與下文則不諧。下言能竭其力,能致其身,皆緊承其上,就事父母、事君而言。而此作輕略女色,則與賢賢無直接關係,且輕女色與學亦不相涉,見色之不應釋為女色也。論語色字共十八見,指女色者僅二,且上有好字,則此色字不必指女色可知。雖然,賢賢未必能夠易色,惟其見到,方能易色。故疑此賢賢當作見賢。見、賢,古字同聲,故相誤或相借。見到賢者而改易其平常之色,肅然起敬。正是謙慮向善、恭敬好學之態。故曰謂之學矣。而夫婦之道,何說於學,世說謬也。

上引最為主流的先儒說中,遇夫無按語外,除一通說,均將易色解為易心,改字難安。然黃懷信先生支援一通說,確與巧言令色之“令色”難以甄別;未知“十八見,指女色僅二”具體何指。

康成說:賢,有善行也。兩賢字相疊,則為己善行與人的善行相疊,或此人善行與前有善行,至於前後兩字具體所指人己,不必坐實。舊籍其它疊字用法亦同。黃懷信先生或以為不安而疑字,真可謂用心良苦。發現見與賢可通,想必說樂不慍。但以先秦舊文字義,若說“見賢易色”,其義亦是見到善行,為己之學,自美其身,而造樣成就自我的聖賢色,仍可不會考慮“見賢令色”。如:

《里仁第四》: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10年5月,孫善欽教授發表《《論語》校釋叢札》(《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對本節本章亦有不同的詳細闡發。(為大家容易看得不累,分行抄錄):

(第一段)本章首句“賢賢易色”如何解釋,最為關鍵。

“賢賢”,

第一個“賢”字是動詞,即“以……為賢”之意,又可徑訓為“崇德”,如《禮記*禮運》“以賢勇知”。

第二個“賢”字是名詞,義為賢德、善行。

“易”有三解,

一是輕易、輕視之意。

一是變易之意(《論語義疏》:“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於賢者”。)

一是如同之意(詳下)。

“色”有二解,

一指美色、女色。

一指容態。

(第二段) 單字不同解釋的相互搭配,整句的解釋亦產生差異:前人

或解為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如前舉《義疏》),按此說實增字解釋,即“色”前妄增“好”字。

或解為擇妻重賢德輕姿色(引劉寶楠2、)

或解為好德如好色(引劉寶楠4、)

以上二說雖不無道理,但亦有於“色”字前妄增“好”字作解之嫌,且義理不合《論語》本意。尤其是把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理解為以“好色”比“好德”,近於荒唐(詳下),即使勉強成立亦非褒義。王說(《廣雅疏證》)更為可疑。

(第三段)實際“賢賢易色”講的是道德修養。應解為重視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容態。賢賢,即以賢為賢,仲無異詞,但尚可作補充說明。“賢賢”實與《顏淵》“崇德”同義,其雲:“先事後得,非崇德與?”亦有道德重在實踐(“先事”)之意。又《荀子*非十二子》有“貴賢,仁也”的話,“賢賢”如同“貴賢”。

本章中的“易”,應釋為輕,輕視之義。

“色”應解為容態,指顯露在外的姿態、表情。

通觀《論語》中的“色”字,有兩種含義,

一指美色、女色,如“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季氏》)

一指容態,如“巧言令色”(《學而》)

“色厲而內荏”(《陽貨》)

尤其是“色”與“賢德”並舉時,“色”總是有特定的含義,即指與屬於內在修養之道德相對而言的、表面的儀態或容色,

如“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好德”指好實際的道德,“好色”指喜好故作姿態,裝出端莊和善的容色。

又如,“君子者(指有德行者)乎?色莊者乎?’(《先進》)

“色取仁而行偽”(《顏淵》)

皆“色”與德行對舉而限定“色”指容態的旁證,舊解以喜好女色比喜好道德,不倫不類,近於荒唐。

(第四段)按,本章首句“賢賢易色”為概括提示的話,即實實在在重賢德,不“巧言令色”之意。下面緊接的三句都是“賢賢易色”的具體表現。最後“雖曰”二句,為總括上述的話,說明子夏頗得孔子之傳,對於屬於學習結果的道德修養,能夠從實際觀察,重在表現,而忽略具體的學習過程和細節如何,既不以人們謹慎自謙的言辭為依據,更不為表裡不一的偽善所欺騙,參見“仁者先難而後獲”(《述而》),“仁者,其言也訒”、“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顏淵》),“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孫欽善教授西學真好,講解有條理,思維邏輯清晰嚴密,先講詞類語法,第一賢、第二賢,有條不紊;易有三解,色有二解,條分縷析。尤其是論斷先人妄加好,增字解經。當然,似乎美就不好了,女就不好了。崇德一旦將色捆繫結,色就失去了美女,不再具有普世價值,只剩特殊性。尤其是“女色比道德,近於荒唐”,所指大概是導致語法邏輯的範疇相異而無法分析。

附:好德如好色:

《子罕第九》: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劉寶楠:《史記*孔子世家》言:“孔子居衛,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是歲魯定公卒”。則此話在定十四年。《史記集解》引李充曰:“使好德如好色,則棄斜反正矣”。坊記註解此文雲:“疾時人厚於色之甚,而薄於德也”。即此註文所本。毛詩序:女曰雞鳴,刺不好德也,陳古義以刺今,不說德而好色也”。鄭注:“德謂賢士大夫有德者。

《禮記坊記》: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闢遠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以此坊民,民猶以色厚於德。

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御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以此坊民,民猶淫佚而亂於族。

子長所記孔子之言正非直接叱責靈公愛妾不如愛聖人,包涵著:一、愛表象不求內在品質。二、拿聖人做招牌、擺排場、慕虛榮。“師賢者?、友賢者?、臣賢者?、役賢者?”。三、對南子言聽計從,只因其容貌,不在於其品格能力。四、靈公自身不思進取,追求浮華虛飾。《坊記》之“子云”非孔子之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4 回答

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8-01-15 回答

本指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