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就是你們嘴裡的蘋果爸爸,晚間宣佈了關於15%的佣金分成政策。

聽上去有點像我們的精準扶貧和下鄉政策,難道庫克真的要入黨?!

難道,蘋果不是一件商業公司嗎?

App Store的分成收入不是已然是其收入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嗎?

高管團隊的Bonus不要了嗎?

顯然,這事兒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先上結論:

這不是蘋果的精準扶貧政策,而是針對FB及其利益相關者的一次精準制導打擊和定向爆破。

這是時隔兩個月後,蘋果對IDFA事件作出的迴應。

沒錯,15%是指向IDFA,是蘋果在推進其使用者隱私保護過程中,即IDFA事件,不得己而採取的措施,旨在瓦解Facebook流量聯盟的對抗,分化其內部利益而作出的一次精準打擊,甚至可以說是降維打擊。

你品一品:15%的政策早不宣佈晚不宣佈,偏偏這時候宣佈,你再品一品,門檻為啥是100萬美金,為啥是2021年1月1日實施?!

我們再次回到“IDFA末日”事件本身。

蘋果在推進IDFA交由使用者選擇的過程,受到的最大阻力來自於Facebook及其盟友的阻撓。蘋果倒不是怕Facebook,而是Facebook的意見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見,就是Facebook流量聯盟中的哪些個長尾App,他們的廣告收入因“IDFA”而受到損失,據Facebook說,最大可達50%。

而這些長尾App,並不僅僅是Facebook生態圈裡的玩家,而且也是App Store生態中的玩家,蘋果真正忌憚的是自己生態遭受損失,擔心的是開發者離開自己,投入敵人的懷抱。

所以,在9月份的時候,蘋果宣佈擱置此事,說要等到2021年初再來解決,於是就有了15%的分成政策。

你再品一品,蘋果對中小開發者讓出的15%,對開發者這15%是純利呀!巧好是開發者在原有模式下純利的一倍呀。

明白了吧!

你的流量做廣告是不行了,損失50%,但是你要是做應用內付費呢,利潤是要翻倍(100%)的呀。

你是開發者,你會怎麼選?!

肯定是緊抱爸爸不放鬆呀!

所以,這個政策的推倒的第一個結果是驅動開發者改變其商業模式:

不靠廣告,靠應用內付費

我們捋一捋:蘋果讓出的15%,導致更多的開發者放棄廣告變現,轉向應用內服務,在App Store上提供更多的服務,然後又產生更多的服務營收,好嘛,全都找吧回來了,不僅沒虧,而且還有賺。

再看對面的Facebook,長尾App不做流量變現了,沒有流量供給了,Facebook能賣的流量變少了。受損的是Facebook,以及哪些依舊提供流量廣告變現的開發者。

所以,蘋果舉起的這刀表面上砍到自己身上,實際上放卻是Facebook的血。

放FB的血,走自己的路,讓FB走投無路。

蘋果此舉深得TG精髓,可謂一石三鳥。

第一鳥,剛才說了,分化敵人,瓦解對抗;

第二鳥,讓自己的生態更加健康,更多的開發者小夥伴回到自己的懷抱,只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有更高的市值積累。萬億市值的蘋果,其中一個支柱就是擁有廣泛的開發者,而未來,蘋果要有更大的發展,在5G時代跑贏全程,同樣要仰賴開發者,無論是AR、鐳射雷達、Apple Glass等鋪設的全新賽道上,都需要有足夠多的開發者來孵化創新和未來。

第三鳥。也是更加長遠的一個考量。蘋果此舉,把整個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向右推了一把。將對網際網路產生深刻影響。

以前,我們說過,谷歌向左,蘋果向右。左邊是廣告模式,而右邊是服務模式。時間到2020年這個節點,流量生意已經到了盡頭。2010年崛起的巨頭們,無論東方西方,有幾家是靠廣告的?無論是小米、美團、滴滴、拼多多,即便最初以廣告立本的頭條,現在也在尋找除廣告之外的盈利模式,抖音的電商、大力出奇跡的教育,都是在尋找新的服務模式。

蘋果此舉,將引發更多的開發者投入到應用變現的創新之中,此消彼長,那麼廣告陣營裡的流量就變少了,天平就會慢慢倒向服務,服務就成了時間的朋友。

蘋果在這個時間節點,可謂:輕輕一小步,網際網路默默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