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讀了這麼多年書卻沒有用?真相扎心了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291天

01

故事一:

明代文學家張溥,年幼時天資不佳,雖然勤奮好學,但讀過便忘了。他很苦惱,但沒有輕易放棄,之後他想了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

他每讀一篇新的文章,就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背。抄完大聲朗讀一遍,也不存起來,而是立刻把它燒掉。

燒完又開始重複抄、讀,如此連續7次。

這種讀書的“笨”方法極為辛苦,張溥的手磨起了厚厚的老繭,一到冬季,就會凍裂淌血,疼痛不已。

但就在他多年如一日的“笨”工夫之下,張溥最終成為了一個著名文學家。

他的書房名“七錄書齋”,便是由此得來。

故事二:

日本有位作家樺澤紫苑,他的本職工作是醫生,經常要在醫院坐診。

工作之外,他每年還會寫3本書,每個月在電影院看10場以上的電影,每年還有兩次長途旅行。

在這樣忙碌而充實的安排之外,他每個月還要讀20到30本書。

更為重要的是,他每讀完一本書,都能記住書中的核心內容。

02

從這兩個故事裡,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1、一個人的閱讀方式,決定了他的閱讀質量。

閱讀,是公認的低投入高回報的學習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也有閱讀的慾望,但不同的人,閱讀效果截然不同。

有些人看上去,每天都讀十幾篇文章、書籍,但是讀完很快忘了,記不住什麼,也學不到什麼。

可也有人,透過閱讀獲取了認識世界的方式,自我提升很快。

決定一個人閱讀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不是閱讀的內容質量好與差,而是他的閱讀方式。

2、沒有目標的閱讀,只是無效閱讀。

文藝評論家解璽璋說:“對於有職業需求的人來說,讀書不能太隨性,還是要有目標、有想法地去讀。

我常常定期圍繞一個主題去閱讀,比如我當記者跑戲劇、影視口時,就把所有中外戲劇和影視的書都買來閱讀;我寫《梁啟超傳》時,就通讀有關梁啟超的書。”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同樣如此,無論是為了學習知識,增強體驗,或是學以致用,只有明確閱讀目標,才能提高閱讀質量。

就算你的閱讀是為了休閒消遣,如果不談質量,你的愉悅程度也會大打折扣。

3、做一個積極的主動閱讀者。

閱讀時方向不清的人,通常被稱為被動閱讀者,這類人的閱讀質量通常較差。

而明確閱讀目標,懂得帶著問題去閱讀的人,則是具有閱讀質量意識的主動閱讀者。

《如何閱讀一本書》建議,閱讀時至少要提出以下4個主要問題: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作者具體說了什麼,怎麼說的?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時時帶著問題讀,做一個高水平的主動閱讀者,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質量,讓你讀有所得。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號:精讀(ID:jingdu999)。更多書單、導讀、微課,終身成長者共同學習,100天持續行動,請關注

微信公號:精讀,微信小程式:終身成長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