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情感解答人 2020-12-27

《賣油翁》的故事,想必人人耳熟能詳,這首誕生於宋代的民間寓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之手,也是我國初中語文課本里的必背課文。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故事很簡單,開場是一個叫陳堯諮人十分擅長射箭。一日,他在野外練習射箭,彼時,有個賣油的老翁路過,看到陳堯諮便停下腳步駐足觀看。看了半晌,十箭中了八九箭的陳堯諮過來向他炫耀,問賣油翁自己箭術高不高明。而賣油翁則回了句“沒有別的,不過是熟能生巧罷了。”

陳堯諮很不服氣,便反問賣油翁哪裡來這麼大口氣。結果賣油翁拿出一個葫蘆,將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再舀了一瓢油葫蘆裡倒。只見油順著銅錢口涓涓細流進葫蘆裡,一瓢下去,銅錢上未沾半點油星。看得陳堯諮也是目瞪口呆,遂他也明白了熟能生巧之理,連忙給賣油翁賠不是。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情節倒是簡單,不過,關於賣油翁的故事,還有最後一句話卻被語文課本刪除。這句話叫“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翻譯成白話文後很簡單,即“這跟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麼區別呢?”

庖丁解牛的故事無須贅述,講的是丁姓廚師透過長時間的練習,宰牛技術出神入化,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和賣油翁不謀而合。那後面那個輪扁斫輪是啥意思呢?同樣,也是誇讚一位叫輪扁的木匠在製作車輪這一塊技藝的高超。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既然是一句扣題且畫龍點睛的話,為何教科書要刪掉這句呢?筆者思索了半天,感覺應該有如下3點原因。

首先,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的故事較為晦澀難懂,尤其對於剛晉升初中的學生,學習難度較大。毫不誇張地說,光這個“庖”字和“斫”字,就能難倒一大片學生。而且,寓言裡熟能生巧的核心道理,即便沒有最後一句也能體現。加上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反倒容易造成學生學習難度加大,以及混淆視聽,刪除更方便學習。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其次,庖丁解牛和輪扁斫輪雖然有熟能生巧的意思,但典故里並不完全只包含這個道理。庖丁解牛跟注重對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的掌握,如庖丁所言,他殺牛已經殺到不用正眼看牛,只用精神去感受。這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論調,和賣油翁裡手熟產生的肌肉記憶是有明顯不同的。

輪扁斫輪就更特殊了,輪扁木匠手藝雖然高明,但他卻在齊桓公面前鼓吹“讀書無用論”。認為書中記載的只是古人的糟粕,並沒有任何實踐基礎的大道理,反倒是自己的木工經驗才是最值得學習的。而“讀書無用論”本來是一種反智的論調,尚不知古人對這種觀點的看法,但放到現在必然是錯誤的。所以,這句話刪掉也是情理之中。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最後,歐陽修這則寓言本意並非歌頌熟能生巧的勞動者。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那會的文人對這些手工匠人是相當不屑的。歐陽修也是如此,他寫下這則賣油翁的故事,最後沿以“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結尾,表面看起來只是類比,其實是帶著反諷的語氣。

諷刺的正是這些熟能生巧的匠人,他們即便在某個領域融會貫通,也僅僅只是手熟。只有讀書,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明面上看是孰能生巧,其實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刪掉最後這句話,這則寓言故事便沒有了反諷,只是一篇誇讚匠人熟能生巧的樸素敘述罷了。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如今,我國社會大力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讀書固然重要,同時這些匠人手藝和精神也必須得到傳承。歐陽修最後這句話,在宋朝時可能行得通,但放現在,完全又是另一回事了。

《賣油翁》最後一句有何奧秘?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有效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賣油翁的故事之所以刪掉最後一句,其深意也莫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