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很多時候我們在講述一種英雄主義,比如炸碉堡的董存瑞,還有許多甚至名字都沒有留下來的特派員、間諜等等,當然,戰爭也會毫不留情地將孩子捲入其中,比如放牛娃王二小,比如影視作品中的小兵張嘎,但是對於戰爭,孩子眼中看到的究竟是怎樣的世界呢?

在前蘇聯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伊萬的童年》中,就試圖從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眼中,去看待戰爭。這部電影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62年出品,獲得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的金獅獎。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作為前蘇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的安德列·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也是他的處女作品,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在劇情或手法上有所缺陷,恰恰相反,這部電影即使是在今天依舊諸多值得借鑑之處。

1。戰爭是大人的事,與孩子無關

電影的主人公——12歲的伊凡,是個小偵察員,憑藉身材瘦小的優勢,在二戰中為蘇聯軍隊提供了不少幫助。

在完成一次艱難的任務之後,上級便要求他去軍事學校讀書,而不是留在軍隊裡。伊凡反抗、出逃、哭訴,始終不願意去軍事學校,而是想要留在軍隊裡,為蘇軍繼續探查敵情。

一個12歲的孩子為何會對戰爭有如此熱情?

復仇。

復仇的慾望是不分年齡的。

伊凡的母親和姐姐都慘死在法西斯的手下,母親在井邊倒下的情景一直沒有辦法從他的腦海中除去。戰爭打破了伊凡一家原本平靜的生活,伊凡傷心之餘,最大的念頭就是為媽媽和姐姐報仇。

中尉曾對伊凡說:“你應該去軍事學校,戰爭不是孩子的事。”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是啊,孩子本應該屬於無憂無慮和天真爛漫,戰爭是萬萬不能傷及到無辜的孩子的。可是,他們的父親被拉去打仗,九死一生,他們的母親在家,被敵人殺死,即便是僥倖活下來的孩子,又怎麼對這些發生在他身旁的事情置若罔聞呢?

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反面,是生活在德國的孩子,在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的《偷書賊》的描繪下,法西斯國家的孩子過的也並不好。這群孩子似乎在渴望戰爭,但他們不知道戰爭意味著什麼。之後的不久,德國也遭遇轟炸,《偷書賊》中的孩子莉塞爾養父母的家也變成一片廢墟。

回到《伊萬的童年》,伊萬依舊在做小偵察員,又一次的行動中,中尉他們再也沒有等到伊萬渾身髒兮兮地回來,直到戰爭結束,大家高呼著“勝利啦!勝利啦!”,在德國人的監獄中,看到了伊凡的資料,上面寫著:

絞死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誠然,戰爭是大人的事,可孩子卻也要承擔後果。

2。戰爭在現實與夢境中掙扎

電影是改編自弗·鮑哥莫洛夫的《伊凡》,而導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卻決定要在影片中加上伊萬的夢。

恰恰是這夢,成了電影的點睛之筆。

在電影《伊萬的童年》中,伊萬的夢並不是連貫的,而是破碎的、抽象的,以插敘的形式將片段散落在整部影片中,以此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在夢中,伊凡和媽媽一起摘蘋果、打井水、聽布穀鳥的叫聲…和姐姐在沙灘上捉迷藏、奔跑、玩耍…明明是在春天,戰爭卻給了伊萬冷酷的一擊。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而每夢到媽媽和姐姐一次,伊萬雖然滿臉淚痕,但是報仇的決心也越來越堅定,這也是他屢次從軍事學院中跑出來,回到軍隊想要做一名偵查員,甚至參加游擊隊都可以。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對於伊萬而言,做夢是幸福的,因為只有在夢中,媽媽和姐姐的臉龐才格外清晰,就像還活著一樣,可以對話,可以玩耍,可以撒嬌。而對於這個12歲的少年來說,做夢又是殘忍的,因為每一次夢境的美好都讓他醒後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的世界,夢中的感覺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報仇的念頭格外清晰。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也正是用伊萬的夢,再加上鏡頭的來回切換,在營造一種悲壯而又詭異的氣氛,在對比中,突出了戰爭對於孩子影響之大,原本的小天使,由於心中的仇恨種子,眼神不再清澈,而是變得冷酷。

孩子,永遠是戰爭的犧牲品,不論是對於勝利方還是失敗方。

3。打響戰爭首先從絕望的井底

影片開始的一段,就是伊萬的夢境,在井邊,伊萬和母親盯著清澈的井水,看著井裡耀眼的星星,仰拍的視角,是母子倆平和愉快的臉龐。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伊萬下到井裡玩耍的時候,站在井邊的母親被德國人射殺,在井裡的伊萬目睹了這一切,水桶也由此從上方墜下,砸入深深的井裡。伊萬的幸福生活也就此被打破。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入伊凡夢境的時候,從躺在床上的伊凡的手,結合房間裡的水滴聲,放大到伊凡的指尖,鏡頭就已轉到夢境中,溼漉漉的伊凡和那張親眼目睹媽媽被殺的錯愕的臉。

包括後來,伊萬在房間裡玩殺敵遊戲,緊張的背景音樂藉著房間裡的留聲機穿出來,伊凡手電筒所照到之處,都是他的媽媽,他拿著匕首早就已經淚流滿面。這些在影片中都是相當經典的片段。虛實相結合,現實與夢境相轉換,無縫銜接,不覺生硬。

在沙灘上的奔跑、在卡車上的無聲對白,都是一段漫長的鏡頭,還有後面長達四十幾秒的沼澤鏡面反射白樺林的描寫,又染著一層悲壯和沉重。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常聽人說,蘇聯時期的電影作品精彩程度可堪稱教科書,再後來看《戰艦波將金號》的時候,尤其是敖德薩階梯大屠殺和炮轟敖德薩劇院的兩段場景中,感受頗深。對於《伊萬的童年》中所涉及到的兒童與戰爭,更是在真實與夢中找到平衡點,強調了戰爭給孩子帶來無法磨滅的傷痕——戰爭永遠都是孩子的事。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如何評價電影《伊萬的童年》?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莫斯科2號線地鐵

其實前蘇聯的電影除了《伊萬的童年》還有很多優秀作品,比如描寫都市愛情的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還有描寫斯大林時代蘇聯社會狀況的圖書《耳語者》·····在我的公眾號中都有分享~

以及沙皇時期的西伯利亞死囚制度、陀氏的經典《窮人》等等。

當然,不僅僅是前蘇聯,我的公眾號也會分享其他的好書、好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