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有劇照更好!

推銷員之死人物分析jinancuifang2014-11-26

推銷員之死(1949)

作者簡介:阿瑟·密勒(1915—)美國劇作家。出生在紐約一個富裕的製造

商家庭,父親在大蕭條時期破產。密勒1932年中學畢業後就外出謀生,在汽車零

件倉庫幹過活。1934年入密執安大學,開始戲劇創作,並得過戲劇協會的獎。1944

年,他的《鴻運高照的人》在百老匯上演,未獲成功。他的成名作是1947年上演

的《全是我的兒子》獲紐約劇評獎。此劇講一個不負責任的製造商把不及格的飛

機零件賣給空軍,導至飛機失事,21名飛行員(包括他的幼子)死亡,別人因此

坐牢,他卻逃過了法律制裁。後來,他的兒子提出要娶弟弟的未婚妻,那個為他

父親坐了牢的人的女兒,終於使他受到良心譴責,認識到那些喪命的飛行員“全

是我的兒子”,於是自殺。1949年上演的《推銷員之死》是密勒的傑作,獲紐約

劇評獎和普列策獎。1953年上演的歷史劇《煉獄》,影射當時麥卡錫主義對左翼

人士的迫害。密勒本人在1950年曾受非美活動委員會傳訊並被判藐視國會罪。1958

年才由最高法院撤銷這一罪名。他的其他劇作有《兩個星期一的回憶》,反映他

本人早期在汽車零件倉庫工作的一些經歷;《橋頭眺望》反映義大利非法移民在

美國的悲慘遭遇。密勒曾和好萊塢紅星瑪麗蓮·夢露結婚,為她寫過電影劇本

《不合時宜的人》,1961年密勒和夢露離婚後,再娶奧地利籍攝影師英吉保麗·

莫拉斯,這段經歷反映在劇作《墮落以後》中。另外,他還寫了《維希事件》和

《代價》、《美國時鐘》及大量戲劇評論。密勒最愛寫人的負罪感和良心發現。

他一貫反對純娛樂性的庸俗戲劇,提倡嚴肅戲劇。

內容概要:威利·洛曼是個巡迴推銷員,他一直相信討人喜歡和堅持是事業

和主活成功的關鍵。他的偶像是推銷員大衛·辛格曼。他活到84歲,只要在旅館

裡撥個電話,就能做成交易,死後在新英格蘭有許多買主和同行為他送葬,極盡

哀榮。現在威利已63歲了,幹推銷這一行已經34年。早年曾為老闆在新英格蘭開

創地盤立過汗馬功勞,可是如今年老力衰,貨物又推銷不出去,也就賺不到佣金,

而家裡的種種費用卻要如期支付,如房屋分期付款,保險費等等。經濟負擔,種

種精神負擔加上長途駕駛,威利心力交瘁,精神錯亂。他經常看見幻象,尤其無

法集中精神駕車。過去的經歷,在非洲冒險發了財,但早已故去的哥哥經常出現

在他面前和他說話。過去和眼前經常交替出現,使他講話語無倫次。他的妻子林

達是個溫順的賢妻,與他分憂幾十年,早就發現他神智不正常,還有自殺傾向,

但又怕說穿了更傷他的心,所以無能為力。這天夜裡,威利突然回到家裡,林達

告訴他,在西部幹了幾年的大兒子比夫回來了,小兒子哈比也在,想讓他們爺兒

好好談談。比夫一直是威利的希望,14年前,他在中學時曾是足球明星,全國許

多學校爭相為他提供獎學金,但比夫並不瞭解自己應該幹什麼。他視父親為偶像,

但在他快要中學畢業時,數學不及格,為此,他曾赴波士頓找父親解釋,不料,

發現父親在旅館裡和一個女人廝混,還以母親的絲襪送給對方。這一發現使威利

在他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比夫從此一蹶不振,中學沒有畢業就離家出走,到西

部去了。混了幾年,卻沒混出個人樣來,至今沒有正式職業,想在紐約老家重新

開始。威利見兒子這般模樣,不禁怒從中來,兒子也不甘受責,反唇相譏,於是

兩人又象從前一樣吵開了。其實,威利心愛比夫,對比夫有負疚感,他錯誤地認

為,比夫只是不努力,要努力準能成功。哈比也遲遲未能接受自己是個失敗者的

事實,後悔沒有跟哥哥去冒險。但他畢竟知道,希望只能寄託在比夫身上,因為

哈比雖然儀表堂堂,卻是個只會尋花問柳的浪子。一頓爭吵之後,比夫決定次日

去找舊老闆借一筆錢,和弟弟開體育用品商店。威利相信有了本錢,兄弟倆一定

能成功。他也同意了妻子的建議,求老闆在紐約給他一個不用跑遠途的差使。為

了給父親一個驚喜,比夫次日一早離家,並讓母親轉告父親。當晚爺兒三人要在

某飯店聚餐,一表父子修好,二賀新的開端。次日,威利找到老闆,不但沒有得

到紐約的差使,反而被解僱了,威利走投無路,只好找老朋友查利借錢付保險費。

查利曾多次在經濟上幫助威利,這次又答應給他一份優差,但威利謝絕了這樣的

照顧。晚上,威利按時到了飯店,原先,兩個兒子想瞞住他,說舊老闆如何熱情

接待,但比夫受不了威利老生常談的教訓,只好和盤托出,說老闆讓他坐了六小

時冷板凳後,又假裝不認識他。比夫一氣之下順手拿了他的金筆走了。比夫還告

訴威利,他們父子兩人其實都是失敗者,他卻偏要教比夫相信一定會成功。父子

三人不歡而散,兩個兒子跟妓女走了,撇下威利在飯店裡。威利離開了飯店,到

種子商店買了蔬菜種子,連夜在後園裡種了起來,他明白,他活著的價值還比不

上死去。現在,房屋款已經付清,他死後還可以讓家屬拿到兩萬元保險金。因此,

他拿定了主意,種下蔬菜,作為對妻子負疚的一點補償。深夜,兩個兒子回來了,

林達大罵了他們一頓,要把他們趕走。比夫也決定從此離家,再也不回來了。他

聲淚俱下地勸父親面對現實,丟掉成功的幻想。威利卻認為他仍是個孩子,並且

還需要自己,若有一筆錢,他一定能成功。因此威利為他們而死的決心更堅定了。

兩個兒子已上樓睡覺,但在林達再三催促下,威利仍遲遲不願上樓就寢。他又見

已故哥哥出現了,而且又和他談開了,後來,竟開車衝了出去。威利死了,林達

在他的墓前說:“我不明白,你為什麼要這樣幹啊?……我想啊想,怎麼也弄不

明白。威利,今天我已最後一次付清了房款,親愛的,卻沒人在家。我們自由了

……我們自由了”。

作品鑑賞:《推銷員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現代悲劇。它暴露了美國社會的某

些弊病,粉碎了“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話。威利·洛曼是劇中的悲劇人物。他的

悲劇在於死抱住錯誤的價值觀念不放,不能面對現實。他的一生在錯誤的夢想中

度過,也為了一個錯誤的夢想而死。威利代表了他那個階層,因此他的悲劇也是

一群抱著成功夢想的人的悲劇。正如他的名字Lowman所暗示,他是屬於社會的低

層人物。威利一無所有,推銷員沒有工資,只領佣金。他們推銷的只是別人的東

西、他相信,人只要討人喜歡,具有魅力,世界的大門就朝他敞開。他把自己的

生活建築在這樣的夢想之上。他對大衛·辛格曼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大衛推銷

得非常成功。他不必離開旅館,一個電話就能成交,84歲去世時,有這麼多買家

和同行為他送葬。由於他總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把幻想當作現實,所以

又常常說大話。他不顧自己推銷不受歡迎的事實,吹牛說自己在新英格蘭如何重

要,說自己的銷售額如何高,他就這樣陷進自己的謊言中不能自拔。早年,他的

哥哥本勸他去阿拉斯加發財,但他的妻子林達說,“你在華納公司不是乾得很好

嗎?有希望成為股東啊。”結果他錯過了機會,連起初林達勸他求老闆給他在城

裡的差使,他也只能拒絕,因為“他在新英格蘭很重要”,而事實卻是,老闆把

他解僱了。對待大兒子比夫,他又拼命灌輸“只要討人喜歡,有魅力就能成功”

的思想,至使比夫長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他還姑息比夫的偷竊傾向,造成了另

一代人的悲劇。威利的盲目性使他妒忌鄰居查利的成功,拒絕查利給他提供的職

業。他硬要比夫相信自己的魅力足以使舊老闆借一筆鉅款給他開業。最後,當比

夫聲淚俱下地幫助他正視現實的時候,他又誤認為比夫終於還是接受他的觀點,

需要他,因而決定自殺,以便有一筆錢留給他。然而,威利的悲劇並不是全部由

於自身性格的弱點造成的,一部份原因是美國社會本身的弊病。威利終於發現,

他自己就象他分期付款購買的東西一樣,等你付清款後,東西便用盡或者壞了。

他付清了最後一次房款,而他卻只好到墳墓裡去安息了。在美國社會,人老了就

象被吃光了肉的橘子一樣,皮被扔掉。然而,他為之犧牲的兩個兒子,卻是不值

得他這樣乾的。比夫是劇中第二個重要角色,他是威利哲學的犧牲品,由於威利

一向厚長薄幼,對比夫愛護有加,比夫便把父親作為偶像。威利相信比夫討教練

喜歡,即使偷點東西也不成問題,後來為了向哥哥逞英雄,竟慫恿比夫兄弟去偷

木頭。比夫就這樣按照父親的價值觀去做人,直到數學不及格,到波士頓找父親

求助,發現了父親的隱私,才完全改變了他對父親的看法。由於父親不斷告訴他

他如何重要,使他不能聽命於人,加上又有偷竊習慣,在外飄泊多年,不但一事

無成,還進過監獄。他曾設法幫助父親丟掉幻想,正視父子兩人都是平庸之輩,

只能從頭開始,但終未成功。但劇終時,他終於醒悟了。如果說,密勒對劇中人

還寄託希望,那麼希望是在比夫身上。哈比是個被父親忽略的兒子。在家裡,比

夫的形象總是把他壓在下面。哈比長大後是個浪子,也很自私,竟把神經錯亂的

老父扔在飯店裡,與妓女揚長而去。但哈比也是威利哲學的犧牲品,更可悲的是,

直到劇終時他還相信自己會成功。林達是賢妻形象,但她不但沒有幫助威利回到

現實,反而使威利在自己的幻想和盲目性中越陷越深。她對威利的死是有責任的,

但他彷彿是密勒的代言人,喊出了許多人心中的呼聲,“必須關注這個人”,即

人不能到老就象橘子皮似地被扔掉。本和查利都是為了證明威利哲學的謬誤而設

的人物。本代表富有冒險精神又能殘酷地競爭的一類人。他17歲進入非洲叢林,

21歲走出來時成了富翁。他成功了。他的哲學是“和陌生人爭鬥切不可公平”。

查利是個現實主義者,他不相信個人的魅力。他的名言是:“J·P·摩根脫了

衣服象個屠夫,但他帶上他的荷包時,他非常討人喜歡。”由於他的務實精神,

他在美國社會也獲得有限度的成功。他和他的兒子伯納德與威利父子完全相反。

此劇也使用了象徵手法,如叢林象徵人類社會;絲襪暗示威利對妻子的負罪感;

樹林著火象徵威利感到的生活壓力大到不能再承受;付清了貸款的房子象徵在美

國社會里人的價值觀念;威利自殺前深夜在那個陽光不足的後院種上蔬菜表示他

絕望之中拼命要給家人留下一點什麼;還有幕啟和幕將下時那笛聲,象徵威利那

無法實現的夢幻。象徵手法的運用就象意識流在小說裡的運用。在佈景設計上,

屋內的牆都是透明的,現實的人物和已故的人物,過去情節和現實情節交替出現,

也象意識流一樣,只是表現已故人物及過去情節時,人物穿牆而過,不理會室內

環境,而現實中的人物則從門裡出來。表現過去時,燈光變暗,人物的舉止顯出

年齡差異,服飾顯出時代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