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網友03c759a 2018-01-03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父親劉統勳是清乾隆年間重臣。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諡號文清。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講述乾隆年間劉墉與和紳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發生了一系列鬥智鬥勇的民間傳說故事。

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

眾所周知,明朝之後再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又如何?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

公元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公元1755年十月,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因為辦理軍務失宜被下獄,劉墉受牽連也被懲治。後來父子得到寬釋,劉墉被降為翰林院編修。

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

任地方官

公元1756年六月,劉墉擔任廣西鄉試正考官,十月被提拔為安徽學政。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劉墉在任期間針對當時貢生、監生管理混亂的狀況,上疏“請州縣約束貢監,責令察優劣”,並提出切實可行的補救辦法,得到皇帝肯定。

公元1759年十月,劉墉調任江蘇學政,赴任前乾隆皇帝仍有詩相贈,可見其對劉墉抱有厚望。劉墉也不辱使命,為政嚴肅認真,出任學政時按試揚州,因為把關嚴格,使得一些想以作弊矇混過關者最後不敢入場。他還上書皇帝稱:“生監中滋事妄為者,府州縣官多所瞻顧,不加創艾。(行政官員)既畏刁民,又畏生監,兼畏胥役,以致遇事遲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後,應責革者,並不責革,實屬闒茸怠玩,訟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這一看法深刻又切中時弊,深受乾隆皇帝賞識,稱讚其“知政體”。

公元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

公元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公元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公元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四庫全書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

公元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公元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公元1781年,劉墉升任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任職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此時,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結黨營私,劉墉奉旨偕同和珅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劉墉至山東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邀功請賞,以荒報豐。徵稅時對無力繳納者一律拿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人。劉墉如實報奏朝廷,奉旨開倉賑濟百姓,捉拿國泰回京。此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也從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護國泰。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泰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

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

在京任職

公元1782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書房行走。

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官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

公元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

公元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總裁。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公元1787年初,劉墉因為漏洩與皇帝關於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了大學士職務。八月,乾隆委託劉墉主持祭拜文廟,卻因沒有按規定行一揖之禮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

公元1788年夏,劉墉兼理國子監期間發生鄉試考生饋送堂官的賄賂案,被御史祝德麟彈劾,劉墉受到處分。

公元1789年四月,上書房的師傅們久不到書房,劉墉做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被降職為侍郎。

公元1793年,劉墉擔任當年會試主考官,卻安排失當閱卷草率,導致違制與不合格的卷子很多。

公元1797年四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仍被皇帝指責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並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劉墉。

清朝並無宰相,那麼劉墉最大的官是什麼,他在官場經歷

體仁閣大學士是劉墉最大的官,是正一品。

公元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

公元1800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

公元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總裁。

公元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公元1805年1月,劉墉於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85歲。

劉墉,祖籍安徽碭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