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refinement seeks simplicity

。(至精者務求至簡)”

—— 李小龍

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突然湧現出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創造出了一些全新的東西。不管是在科學、藝術還是運動領域,他們自信能夠超越已知和平庸,達到前人從未到達過的全新境界。李小龍,以其短暫的一生,大膽地探求武術的真諦。他所創立的武學是對徒手格鬥技術的全面革新,對他而言,這是一門獨創的原始藝術:不是某個流派的分支,不是一組動作,也不是合作的產物。

按李小龍所說,他的截拳道和其他武術流派之間有一個顯著的區別。他認為傳統武術的固有缺陷就是不實用——招式過於繁瑣、複雜,僵硬而無力。他追求的並不是表面的力量。他追求的力量是源自對重力和重量、效率和平衡、力和速度的科學運用。為了建立這一非凡的技藝,李小龍把所有的控制權交到了他唯一信任的人手裡——他自己。他憑藉自己的個性特徵——他的天資,他的體能以及他的才智,展示著這門藝術的與眾不同。精純的技術,精準的執行,驚人的力量——這就是截拳道。

截拳道真正的創立者和發展者只有一個人,就是李小龍,也只有他才能夠把這門藝術從他的信念、決心和想象中帶到現實中來。但是任何事物的誕生都不是“無中生有”——都是在一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李小龍也別的地方吸取了很多靈感。不過,這些靈感並不是來自於東方,而是西方的格鬥家:拳擊手傑克·登普西(Jack

Dempsey)和吉姆·德里斯科爾(Jim

Driscoll)以及擊劍運動員奧爾多·納迪(Aldo

Nadi)。透過對他們的研究,李小龍將自己的武學理念進行了提升和完善。他確立的截拳道的基本原則只有寥寥數條,卻適用於任何情況。精簡至上,李小龍強調訓練有素的、簡化的姿勢和動作,輔以對於多樣化環境的有效分析。

李小龍在自己的一生中,透過電影、採訪以及文字將自己的格鬥藝術的真諦進行了具化和展示。對於截拳道是其他流派的分支的說法實在讓人無法忍受——這種說法完全抹殺了李小龍一生的付出。另外還有一些人認為截拳道已經過時,或者體系不夠完善,需要增加其他的技術予以補充,這種說法簡直是對李小龍創立的這門徒手格鬥藝術的侮辱。讓我說的更清楚一點:李小龍的弟子中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他;沒有人比李小龍自己更瞭解他的行為和理念;沒有人能夠否定李小龍的功績。李小龍創立了截拳道。對它做任何的增減,都將改變李小龍所傳授的原意。

我第一次見到李小龍是1967年,在他洛杉磯唐人街的拳館裡。不過,在見到他之前,我就已經透過他在電視劇《青蜂俠》中扮演的角色加藤認識他了。李小龍扮演的加藤就像一隻貓——迅捷、優雅而充滿力量。他的表現讓這部電視劇真正的主角黯然無光。在西方文化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像李小龍扮演的加藤這樣的亞洲人物——強硬、冷酷、自信。這是李小龍成為美國第一位亞洲巨星的開始。現在的人們很容易忘記李小龍是多麼的獨一無二。在當今社會,武術家幾乎遍地都是,但是在40年前只有一個,就是李小龍。即便是像李連杰、周星馳、成龍這樣有著巨大影響力,受萬人矚目的亞洲影星——也無法超越李小龍。他的熒幕形象,他的截拳道,仍有著讓人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李小龍第一次跟我交談是在第二堂課上,他用英語問我:“WHO

ARE YOU?(你是誰?)”可能是因為我的登記資訊有點混亂。等我解釋清楚之後,我們就開始用中文交談,並且很快發現相似的成長經歷讓我們之間具有很多共同點。然而,當我站在李小龍旁邊時,卻發現我們之間並沒有任何的相似。我是一個瘦弱、靦腆的年輕人。我沒有任何武術訓練的經歷,就像一張白紙,而正是這一點,成為了我最大的優勢。就像一個沉迷於實驗的“瘋狂科學家”一樣,李小龍可以隨心所欲的塑造我的思想和行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我買了一套槓鈴開始進行力量訓練。然後,很快我就開始在他的家裡學習私人課程了。

先是去他的拳館學習,後來又接受私人培訓,這讓我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了解李小龍武學的構成。拳館的課程實用但刻板,圍繞改良的中國功夫開展,適合群體教學。而私人課程則完全不同。在私人課程中,李小龍教授的是他自己開發的一種形式自由的,實驗性的課程。後來,他越來越喜歡這種私人教學。看到拳館的課程越來越過時,跟他的工作相關性也越來越低,李小龍乾脆關掉了拳館。他不再關注商業運作,開始專注於開宗立派。

在私人課程中,李小龍完全不去考慮自己的理論和技法的廣泛散播。不同的學生接受的是不同程度的指導。由於武學思想突飛猛進,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也要求他的學生無條件的追隨。他很少解釋,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反覆演示。如果你跟不上,那就出局。在講授技巧時,大多數的內在原理他都不會講出來,有些東西總是有所保留——那些能夠讓他成為“大師”的知識。他絕不會向那些他認為沒有資格的人透露“王國之鑰”。

李小龍的武學既需要體力,也需要智力。要想獲得像李小龍一樣的身手,你必須學會像李小龍一樣思考。我是為數不多的由他親自授藝的人之一——長達七年的訓練、對打和共處。透過近距離地觀察和聆聽,我開始窺得截拳道的真諦。在李小龍去世後的15年內,我繼續研究他的體系。在那之後的15年,當我實踐自己的所學時,我又取得了更多的收穫。截拳道包含的技法很少,沒有花哨酷炫的動作。腿法和拳法簡單直接,講求實用。李小龍在世時,我很欽佩他,也非常感激他教我的技法。在他去世後,我也一直很尊敬他。每次上課時,我都會問自己:“我這樣講他會贊同嗎?”每當我遇到問題時,也會問自己:“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麼解決?”

我非常後悔,在李小龍去世時,我們這些弟子並沒有坐到一起把知識彙總起來,成立一個統一戰線來繼續他的事業。當時如果能夠分享、討論,甚或是爭吵,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一起前行,嘗試將截拳道系統化。李小龍在世時,可以憑藉他的個人魅力將我們維繫在一起,但是當他去世之後,我們就各奔東西。從那時起,我看到了太多對截拳道的錯誤解讀。有的偏離了李小龍的原意,還有的甚至與李小龍的理念相互牴觸。看到他遺留的財富被肆意的歪曲和利用,我感到很痛心。在我認識他的那段時間裡,我從沒有見他跟任何人合作過,也沒見他在創立截拳道的過程中以別的武術作為基礎。現今,各種各樣的拳館武校,各種各樣的教練都聲稱在傳授李小龍的截拳道——我不認為他們所教的東西跟李小龍有什麼關係。

我堅守自己的所學;李小龍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我都歷歷在目。雖然我從未做過廣告,也沒有自己的拳館,但是我已經做了三十多年的私人教練。由於我是李小龍的親傳弟子,所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人都來尋求我的指導,而我則把自己從李小龍私人課程中學來的精華展示給他們。

正如我是李小龍的忠實弟子一樣,譚泰莉(Teri Tom)也是我的弟子——我最好的弟子。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她比其他弟子花了更多的時間跟我學習、討論和研究李小龍的格鬥藝術。她對武學技藝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她對於李小龍所追求的境界的熱忱讓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相信透過她,我的所學所授一定能夠代代相傳。

可悲的是,李小龍的這門格鬥藝術——他精心培育、守護、塑造和實踐著的藝術——不斷地被越來越多的人誤解。我深切地希望,透過譚泰莉的這本新書,李小龍所傳授的技藝能夠再次為大眾所瞭解和欣賞。她深入研究了李小龍的手稿以及他的靈感來源。在這本書裡,她針對李小龍的截拳道及其應用進行了確鑿的、全面的、現實的論述,以確保李小龍建立的這一技藝不會因為錯誤的自我意識、虛假的電影或者過度的愚蠢給被毀掉。譚泰莉在書中還原了李小龍截拳道的真正面貌,向所有那些借李小龍名號欺世盜名的人發起了挑戰。我相信李小龍在天之靈會像我一樣,從她的身上看到跟他自己一樣的才智、決心和勇氣。這本書對李小龍的所傳所授進行了清晰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