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哲人: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人並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裡

青年:世界是矛盾叢生的一片混沌,根本無幸福可言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死板的學問,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再怎麼“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原因論:過去決定現在的自己,原因導致結果(弗洛伊德)

目的論: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製造出某種現象(阿德勒)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歷史的意義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憤怒是達成目的的一種可收可放的手段

弗洛伊德說錯了

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與虛無主義(虛無主義,指作為哲學意義認為世界,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學,人是可以改變的,人不受感情支配,人不受過去支配

以精神創傷說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就是變相的決定論,是虛無主義的入口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阿德勒心理學

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得到的,而應該是自己找出來的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想要透過對話來啟發人們

你想變成別人嗎

想變成別人的原因是自己覺得不幸福,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話,就不可能“一直這樣”,就需要改變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你的不幸,皆是你自己“選擇”的

一味的執著於“被給予了什麼”,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你在人生中某個階段選擇了不幸,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善”,即是有好處的

人們嚐嚐下定決心“不改變”

阿德勒心理學用“生活方式”一詞來說明性格或秉性

“生活方式”——人生中思考或行為的傾向,賦予意義的方式聚集起來的概念,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自己可以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的方式

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你自己在不斷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因為即使自己對生活各種不滿,還是會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鬆更加讓人安心

想要改變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是因為自己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

如果想要改變你就需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如果活在“如果怎樣怎樣”之類的假設之中,就根本無法改變

無論之前的人生髮生過什麼,都對今後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為了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受傷,選擇只看自己的缺點,厭惡自己,選擇滿是缺點的自己就是善

想要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能成為個人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個人的煩惱(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自卑感是一個關於自我價值判斷的詞語

自卑感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

人喜歡追求優越性,當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就會產生一種自卑感

自卑感不等於自卑情結

自卑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外部因果律: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結有時會發展成為另外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優越情結

優越情結—表現的好像自己很優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在同一平面上即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後面

所謂的追求卓越性是指自己不斷超前邁進,不與任何人競爭,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價值在於不斷超越自我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拜託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如果意識到競爭或者勝負,那麼勢必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也會隨之產生,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世界都看成是敵人

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就會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是自己的失敗

如果能從競爭的怪圈中出來,並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夥伴,那麼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人際關係中權利鬥爭與復仇

人際關係中的權力鬥爭就是想要透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權利鬥爭失敗就會進入到復仇階段

在受到爭權挑釁時絕不可以上當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旦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那就步入了權利之爭

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正確的話,那麼對方持什麼意見都應該無所謂,試圖讓對方屈服,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等同於承認失敗

承認錯誤,退出權利之爭,賠禮道歉這些都不是失敗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阿德勒心理學關於人的行為和心理方面的目標

行為方面的目標:

自立

與社會和諧相處

支援以上以上行為的心理目標方面:

我有能力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

交友課題

愛的課題

一個個體想要在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機關係,這就是人生課題

工作課題:無論什麼種類的工作,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鏈

交友課題:是指脫離了工作的,更廣泛意義上的朋友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

愛的課題

戀愛關係(紅線)

與家人的關係(鎖鏈)

當人能感受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愛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人生謊言(阿德勒):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不在於被給予了什麼而在於如何去使用被給予的東西)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

要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的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忘記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能改變自己的自只有自己

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孩子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即使父母再怎麼揹負孩子的課題孩子還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會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解決人際關係具體的方法: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的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課題分離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想要構造良好的人際關係還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按照別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鬆,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了別人,比如走在父母鋪好的道路上,儘管這裡也會有各種不滿,但只要還在軌道上了走著不會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就很有可能迷路,甚至也會面臨著”該如何生存這樣的課題。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或者將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來的一種人生謊言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他人的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的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人際關係王牌,握在你自己手裡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

阿德勒反對把精神和身體理性和情感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等分開考慮一切二元論的價值觀

把人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做整體論

課題分離十人際關係的出發點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

人機關係的終點就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最重要的指標

想要理解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首先可以以我和你為起點(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正式只關心“我”的自我為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你是共合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哪裡就可以得到的,他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到共同體的中心去才能夠感受到

積極參與就是直麵人生課題,也就是不迴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

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也要思考自己能給這個人人什麼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

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如何實現課題分離(人際關係的入口)到共同體感覺(人際關係的目標)的發展路線呢?

橫向關係(平等關係)縱向關係(上下級的關係)

賞罰教育就營造了一種上下級關係,就營造了一種上級操縱下級的教育

阿德勒反對一切縱向關係,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看作是橫向關係

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

有鼓勵才有勇氣

人為什麼會去幹涉別人呢?其背後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縱向的關係,正因為把人際關係看成縱向關係,把對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幹涉

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稱為鼓勵

人會因為被表揚而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有價值就有勇氣

如何在橫向關係中去鼓勵他人呢,“謝謝”“我很高興”“幫了大忙了” 最重要的是不“評價”他人

人在聽到感謝之詞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能給對別人有所貢獻

人只有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如果能夠認為自己有價值的話,那個人就能夠接納自己並建立起直麵人生課題的勇氣

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

關於共同體感覺問題,必須要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係,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

不管在哪裡,都可以有平等的關係

如何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首先與他人之間,只要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齊橫向關係來

如果你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係,那你就會不自覺地從橫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係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和某人建立起橫向關係,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係的話,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以此為突破口,所有人際關係都會朝著橫向走

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對待每一個人,不是這樣的,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肯定性的達觀)

自我肯定會導致優越情節,也會產生自卑感

自我接納就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課題分離也是如此,要分清能改變的和不能夠改變的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尼布林祈禱文》

我們並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氣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別

他者信賴:把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如果不敢去信賴他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他者貢獻: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自立——-我有能力的意識——-自我接納

與社會和諧共處——-人人都是我的夥伴——-他者信賴,他者貢獻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缺乏人生和諧的錯誤生活方式就是將焦點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並企圖以此來評價整個世界

工作狂也是缺乏人生和諧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

幸福即貢獻感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追求理想就是為了脫離普遍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問題行為也是如此

甘於平凡的勇氣

普通並不等於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感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

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動人生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就已經足夠,並不存在目的地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係,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

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此時此刻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的

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麼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麼都可以

一個人的力量無窮大,我的力量無窮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梳理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