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美學是比較引人喜愛的一種,也許理論學起來都會有些枯燥。

沒有經過任何準備就進入到要學的觀念當中。

禪宗,朱光潛談美學,就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東西。

因為和現實世界沒有關係,反而會讓我們覺得無用,然而也就是這無用之用才給予生活一些特別的意義。

也許當下沒有用,但是當那麼一瞬間,你會想起其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人。

這作用在不言而喻之間。

人的審美活動的實現需要什麼條件呢?(簡答題)

審美是人類精神活動之一,它的實現是一種創造,是多整體關係的創造,整體性關係的基本特徵,審美活動對人而言是瞬間的事情,但結果加以解析,起碼有四個層面:

第一,審美主體層

第二審美客體層

第三審美時空層

第四審美歷史積澱層

①審美主體層。審美的審,即關照—感悟—判斷,是主體的動作,資訊的接受,儲作與加工。

即以我們心理器官去審察,感悟,領悟,判斷周圍現實的事物或文學藝術所呈現的事物,在這觀照—感悟—判斷過程中,

1人作為主體的一切心理機制,包括注意,感知,回憶,表象,聯想,情感,想象,理解等一切心理機制處在極端的活躍狀態,

這樣被“審”的物件, 包括人,事,景,物以及表達它的形式,才能作為一個整體的結構,作為主體的可體驗物件,

2而且主體的心靈在這一瞬間要處在不涉旁騖的無障礙的自由的狀態,真正的心理體驗才可能實現。

(總結)

主體的動作是審美的動力。主體如果沒有審的願望,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體心理功能的活躍,審美是不能實現的。

從這個意義少年來說,文學審美場創造的第一層是主體心理層。

②審美客體層。審美的“美”是指現實事物或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事物。

這是“審”的物件,物件很複雜,不但有美,而且有醜,還有崇高,卑下,悲喜等等。

因此,審美既包括審美(美麗的美),也包括:審醜,審崇高,審卑下,審悲,審喜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審美。

對於審美來說,客觀層是最為重要的特徵就是整體關係,物件的整體結構關係極為重要。

③審美時空層。

指審美還必須有場,場是指審美活動展開所必須有的特定時空組合和人的心境關係,

場本來是從物理學中引進的一個概念,

1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像電場,磁場,引力場一樣,人類的心理活動也有一個場,

2按美籍德國心理學家k萊溫的看法,心理場是由人與顯示環境,主體與客體,情與景相契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疆界的心理生活空間”,

當然完整地說這個“心理生活空間”應包括特定的時間,空間以及三者的關係。

④審美歷史積澱層。

審美的實現還必須有歷史文化的條件,因為審美場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的每一次實現都必須滲透人類的、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

同時歷史文化傳統又滲透,積澱到每一次審美的實現中,

人們總是感覺到審美場讓我們想到了過去的什麼,似乎是文化傳統凝結的成果。

(總結)

當以上四個層面構成一種完整和閉合傾向的活動時,那就是人們的審美和審美活動的實現。四層面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一個層面,活動就不能實現,而且四個層面必須具有完整的閉合傾向,審美活動才能實現。

概述百年中國四次美學熱。(論述...)

①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北大首次開設主講美學課程,提出了影響廣泛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

由於蔡元培在學術界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經他的積極提倡和大力支援,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出現了空前的“美學熱”,

1美學和美育成了當時文化界,教育界,知識界文藝界的熱門話題,社會名流如梁啟超,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周作人,魯迅等人,紛紛加入美學討論的行列,

2出現了一批專門研究美學的專家,如範壽,陳望道,黃任華,鄧以哲,朱光潛,宗白華,馮文潛,馬採,蔡儀等人,出版了大量美學專著,譯著,如從1923年到1927年就出版了三本《美學概論》,

3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美學課程,社會上紛紛創辦音樂,美術,戲曲等藝術專門學校,各種各樣的研究會多經常舉辦講學,聘請專家名人講演,報刊雜誌竟相發表美學文章,自由展開學術討論。

②第二次美學熱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即以批判朱光潛美學為導火索引起的一場美學大討論。

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號召下,《文藝報》發動了一次針對朱光潛美學思想的批判和討論。

1在朱光潛的自我批判文章《我的文藝思想的反動性》於1956年6月號的《文藝報》上公開發表後,

2早組織好的一篇篇批判文章,如賀麟的《朱光潛美學思想的哲學根源》,黃藥眠的《論實力者的美學思想的源與流》等,很快在《人民日報》《文藝報》《哲學研究》等報刊雜誌上發表,

3然而隨著批判的深入,批判者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據統計,這場討論時間持續時間長達九年,參加討論者近百人,發表論文三百多篇,是建國以來學術界出現的一次罕見的“百家爭鳴”。

在這次討論中,逐漸形成了四派觀點,即人們常說的中國當代美學的四大流派: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派,以呂瑩,高爾太為代表的主觀派,以朱光潛為代表的主客觀統一派和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客觀社會派。

③第三次美學熱發生在20世紀70,80年代初。這次美學熱的最大特點是形形色色的西方美學思潮湧入中國,

1短短几年時間濃縮了近兩個世紀的西方現當代美學史,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各種主義,各種學說,如現象學,存在主義,分析哲學,結構主義,精神分析,解釋學,人本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等,最初都是以美學的名義介紹到中國的,

2學術界出版了大量的美學著作,特別是翻譯著作。

這次“美學熱”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是思想界從“文革”的禁錮中甦醒的表現,

思想界透過美學這個視窗反思被扭曲,被異化的人性,頌揚人性的解放—從理性的解放,到感性的解放,

(影響)

這期間,美學著作成了社會上最暢銷的學術著作,美學課程成了大學裡最受歡迎的課程,美學專業成為文科類研究生報考的最熱門專業。

④第四次美學熱出現在近幾年。

其背景是經濟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一些核心城市,

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愈來愈走向精緻與高雅。

其主要的表現是:

1日常生活中對於藝術生活的渴求,

2工藝美術設計日益受到重視,

3經濟生活中審美附加值日益增強,

4對於自然美的渴求等。

美學的性質 研究物件(列出三點)(簡答...)

一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

《大英百科全書》1964年。它是關於美及其在藝術和自然領域中的表現的認識。広辭苑闡明規定。

二美學是藝術哲學。黑格爾。

三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李澤厚。

四美學是研究審美關係的學科。樓昔勇

五美學是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科學。葉郎蔣培坤

審美活動

,就是人在其歷史性的生存展開中所形成的生存境況的形式表達,即“存在性境域的顯現活動”,它主要包括審美活動的起源,經驗形態,本質以及形式,呈現,(符號形式,藝術)等方面。

從物的客觀屬性和特徵方面說明美的本質:

畢達哥拉斯學派:美是和諧。

亞里士多德:形式的關係結構(秩序,勻稱,明確)

博克:美是物體的一些特徵而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見出變化,不露稜角,嬌弱以及顏色鮮明而不強烈)

從客觀的精神本體來說明美的本質

柏拉圖:美是理念。

黑格爾:美是理念的感性的顯現

休謨:美並不是事物本身裡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於觀賞者的心裡,每一個人心裡見出一種不同的美。

如果你在圓上找美,一切屬性找美,白費力氣。

20世紀西方美學思維模式的轉變

主客二分 天人合一 代表人物:海德格爾,薩特

對美的本質的研究—對審美活動的研究

第一講 什麼是美

柏拉圖開始對美的討論

20世紀50年代我國美學界關於美的本質的討論

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於人的美。

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純粹主觀的“美”

美在意象。

《大希庇阿斯篇》什麼東西是美的vs美是什麼

美的本質

補充:

2審美活動實現的條件

審美是心理處於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條件下,在有歷史文化滲透下,對於客體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審美實現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是多層面的整體過程。

美在意象

靈想

意象的概念

《易傳》立象以盡意

最一般的規定:情景交融

闡述審美意象的主要性質。(簡答題...)

第一,審美意象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充滿情趣的感性世界。

第二,審美意象是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生成的。

第三,意象世界顯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及人與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

第四,審美意象,給人一種審美的愉悅。

簡述中國傳統美學的兩種觀點:(簡答題...)

觀點一:不存在一種實體化,外在於人的美。

觀點二: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純粹主觀的美

闡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題(論述題...)

解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邕州 柳中丞 作 馬退山 茅亭記》

彰是 發現,喚醒,照亮,生成。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離不開觀賞者,而任何觀賞者帶有創造性。

2。美並不是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顯示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蘊。

3。美帶有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階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異性。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青原惟信: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重點記憶:馬祖道的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

唐代畫家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填空題。。。)

畢達哥拉斯學派最早從形式角度探究美,他們認為圓形和球形是圖形中最美的事物。(判斷題)

柏拉圖堅持一個“美本身”的概念。(美育之父是席勒,中國美育之父是蔡元培)

2.柏拉圖 (名詞解釋)

柏拉圖堅持有這樣一個“美本身”,

它是一個概念,

是在所有的美的事物中的真相,

是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最終原因。

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和美學影響非常深遠。

這不僅因為他是西方最早對美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哲學思考的哲學家,

而且也因為他在哲學上提出了當時最高的本體概念“理念”,

他認為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之外,有一個絕對的,更為本質的,永恆不變的“理念”的世界,我們的現實世界只不過是作為本體的理念世界的現象而已。

亞里士多德(名詞解釋)

提出詩學,

①研究範圍包括當時所有的藝術形式,

②(原因)他用“詩”來概括這些藝術,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即“詩性的形式”

③(地位影響)(《詩學》不僅是西方最早對藝術進行哲學思考的著作,而且“詩學”這個範疇也被沿用了幾千年。)

孔子提出了盡善盡美。

鮑姆嘉透過對美學的設定 1735年發表了論文《關於詩的哲學哲學沉思錄》,1750年,感性認識的完善。

康德對美學學科的界定 是近代學術正規化的奠定者,其地位相當於亞里士多德。

第二講 影響審美的因素

社會文化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環境,最根本,長遠起作用的因素是經濟的因素。

泰納的《藝術哲學》: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如何影響、決定審美和藝術的面貌。

4.審美趣味(名詞解釋,填空題)

是一個人的審美偏愛,審美標準,審美理想的總和。

審美趣味是個人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是在個體身上體現出來的,因為帶有個人的色彩。它不僅決定這一個人的審美指向,而且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每一次審美體驗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審美格調(審美品味):一個人在各個方面的審美趣味,作為一個整體,就形成一種審美格調,或稱之為審美品味,是一個人的審美趣味的整體。

審美風尚: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中流行的審美情趣。

時代風貌:是一個社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所顯示的相對比較穩定的審美風貌(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特色)

審美風尚(時尚)的特點

3(簡答題。。。)

1影響面廣,往往不分社會地位和社會階層,也不分男女老幼

2。時尚的滲透力和擴張力很強

3時尚的流行有時間性

我國的審美風貌 “盛唐氣象”這個概括是盛唐時代的審美風貌極好的概括。

第四講 美感與高峰體驗

主體客體結構的特徵:外在性,物件性,認識橋樑性。

人與世界的關係特徵:內在性,非物件性,人與天地萬物相通相融。

王陽明:一點靈明(填空題)

體驗這個概念是由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狄爾泰加以概念化的。經歷是生命,生存,生活的動詞化。因此體驗是一種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關聯的經歷。(填空題)

卡西爾:直接外觀,外觀的全部豐富性和多樣性,伽達默爾:無限整體的經驗,朱光潛:意象,剎那對於他便是終古 宗白華:豐富和充實 陸機:須臾一瞬

美感是審美活動發生時產生的一種經驗狀態。從質的方面說,美感經驗是一種生命事件或生命經驗,是人的整個生命的出場,綻放和意義生成的全部內涵的凝聚。

簡述老子“滌除玄鑑”命題,簡述中國審美心胸的發源(論述題 簡答題)

西方美學中的審美態度的理論,在中國美學中就是審美心胸的理論,

①中國美學中審美心胸的理論發源於老子的思想,

1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是“道”,所以對宇宙萬物的觀照最後都應該進到對“道”的觀照,

為了進行對“道”的觀照,2就應該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利害得失的考慮都洗滌乾淨,

3使自己獲得一個空明的心境,

這就是老子提出的“滌除玄鑑”的命題,

這個命題在魏晉南北朝的畫家宗柄那裡換了一種說法,

就是“澄懷觀道”,其實意思是一樣的。

簡述莊子心齋,坐忘的理論。

莊子進一步發揮了老子的思想,莊子提出心齋和坐忘的理論,

1其最核心的思想是要人們從自己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保持一個空明的心境。

(原因)

利害觀念是與人的心智活動聯絡在一起的,

(措施)

所以為了徹底排除利害觀念,不僅要離形,墮肢體,而且要去知,黜聰明,要外於心知。

(標準)

莊子認為,一個人達到了心齋,坐忘的境界,也就達到無己,喪我的境界。

這種境界,能實現對道的觀照。是至美至樂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換個外衣)

1他把這種精神境界稱之為遊,所謂遊的本意是遊戲,遊戲是沒有功利的目的,

2莊子還用很多生動的寓言來說明這種“心齋”“坐忘”的境界 即遊的境界,

(重要)

是一個人獲得審美自由的必要條件,

莊子關於心齋坐忘的論述,被看做是超功利性和超邏輯性的審美心胸的真正的發現。

審美態度

布洛:心裡的距離 叔本華:丟開尋常看待事物的方法,朱光潛:平淡無奇的東西。豐子愷:蘋果自己的蘋果

李贄和袁宏道:童心

立普斯 的移情說

谷魯斯 內模仿說

高峰體驗是什麼

高峰體驗是對人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時刻,是對心醉神迷,銷魂,狂喜以及極樂的體驗概括。

簡述高峰體驗的意義。(論述題)

1經歷高峰體驗的普遍後果是一種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這種猶如信徒對上帝,以及普通人對於命運,對於自然,對於人類,對於過去,對於父母,對於世界,對於曾有助於他獲得奇蹟的一切感激之情,(命自人過 父世一切)

這種感激之情可以成為一種敬仰(自然),報答(人類),崇拜(世界),頌揚(父母),奉獻,等反應。(敬報崇頌奉)

2(表現)這種感恩之情常常表現為一種擁抱一切的,對於每個人和萬事萬物的愛,

它促使人產生一種:世界何等美好的感悟,導致一種為這個世界行善的衝動,一種回報的渴望,甚至一種責任感。

3他更加真實地成為他自己,更完全地實現了他的潛能,更接近於他的存在的核心,更完全地具有人性。

美感的綜合描述5(簡答題)

(無直創超愉)

無功利性(康德,席勒),直覺性(林木大拙,張世英),創造性(朱光潛,陸機),超越性(張彥遠,黑格爾),愉悅性(季羨林)。

(判斷題)自然地理環境對審美活動的影響

簡述四種自然美的看法(簡答題)

①(物)自然美在於自然物本身的屬性—“客觀說”赫爾德

②(人)自然美是心靈美的反映—“主觀說”黑格爾

③(化)自然美在於“自然的人化” 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根本轉變

④(合)自然美在於人和自然相契合而產生的審美意象—“意象說”(朱光潛)

豐子愷: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宗白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油然而生的靈境

石濤:山川神遇而跡化

鄭板橋:“我愛竹石,竹石亦愛我也”

自然美的意蘊4(名詞解釋...)

雅各布 布克哈特《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①對自然美的發現是一個過程。

②自然美的發現,自然美的欣賞,自然美的生命,

(胸心精時社)

離不開人的胸襟,離不開人的心靈,離不開人的精神,最終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

(例子)

③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虛靈化而又情致化,情於景合,境與神會,從而呈現出一個包含新的生命的意象世界,這就是自然美,

④自然美是歷史的產物。

美感的社會性。(名詞解釋)

美是歷史的範疇,沒有永恆的美。

1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應該是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壞和諧,毫不違反那一代的美的要求,

2當美與那一代一同消失的時候,在下一代就將會有它自己的美,新的美,誰也不會有所抱怨。

在社會生活領域,利害關係更經常的處於統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單調和重複,人們更容易陷入玄惑的心態和審美的冷淡。

希臘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簡述題)

希臘人性格中有三個特徵,正是造成藝術家的心靈和智慧的特徵。

第一,感覺精細,善於捕捉微妙的關係,分辨細微的差別,

(導致)

這就能使藝術家以形體,色彩,聲音,詩歌等原素和細節,造成一個有生命的總體,能在意象世界 顯現人生世界的內在的和諧。

第二 力求明白,懂得節制。

討厭渺茫與抽象,排斥怪異與龐大,喜歡明確而固定的輪廓,

這就使藝術家創造的意象世界容易為感官和想象力所把握,從而使作品能為一切民族,一切時代所瞭解。

第三,對現實生活的愛好與重視,開朗的心情,樂生的傾向,力求恬靜和愉快,

(導致)

這就使藝術家重視當下的直接感受(這是美感的重要特點),避免描寫肉體的殘廢與精神的病態,而著意表現心靈的健康與肉體的完美,從未造成希臘藝術(雕塑,建築等)那種絕對的優美與和諧。

人物美/觀照人物美的三個層面:(簡答題...)

人物美屬於社會美,人物美可以以三個層面去觀照:

1人體美

2人的風姿和風神

3處於特定歷史情景中 人的美。

這三個層面的人物都顯現為人物感性生命的意象世界,都是在審美活動彙總生成的,帶有歷史文化內涵。

a人體美是由形體比例曲線,色彩等因素構成的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b當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聲音相貌,表現出這個人的內在的靈魂美,精神美時,就形成一種風姿之美,風神之美。

c人物美的這個層面包含有更豐富的歷史的內涵和人生的意蘊,也更能引發欣賞者的人生感歷史感。

節日狂歡活動是最具審美意義的生活。(判斷或者簡答題)

柏拉圖,歌德,尼采巴赫金都指出,

在狂歡節中,由於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嚴肅性和功利性,人與人不分彼此,自由來往,

從而顯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

生活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到了人類原來的樣子,

人在狂歡節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動中

體驗到自己是人,體驗到自己是自由的,體驗到人與世界是一體的。

人渾然忘我,充滿幸福的狂喜,這是純粹的審美體驗。

所以我們說節慶狂歡活動是最具審美意義的生活。

第七講 藝術美

什麼是意境

道家

佛家

在唐代:境作為美學範疇出現是意境說誕生的標誌。

意境與意象的關係(論述題...)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規定性(情景交融)之外,還有特殊的規定性 這種象外之象(意象的)所蘊含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 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規定性,

因此我們可以說,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式上意味的一種型別。

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面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評價)

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

另一方面“意境”也就從對於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於整個人生的感受。

這種帶有哲理性的(特殊規定性)人生感、歷史感與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

中國人的意境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

俯察,仰觀,俯仰之間。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對於藝術的本體 有種種看法(定義)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四種:(論述題...簡答題...)

在西方美學史上:

1模仿說

古希臘人主張模仿說,即藝術是現實世界的模仿(再現),

柏拉圖就持有這種主張。

不過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也只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所以藝術是模仿的模仿,是不真實的,

亞里士多德也主張模仿說,

但是他和柏拉圖不同,他認為藝術是真實的,而且他認為藝術表現了普遍性,所以比歷史更真實,

(影響)

這種模仿說影響很大,

a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比如達芬奇)

b17世紀古典主義,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如俄國的別林斯基)都主張這種模仿說(再現說),

c中國古代也有很多人主張這種模仿說,比如“詩史”的說法就包含著藝術是現實的再現的思想。

2表現說

這是歐洲從18世紀以後隨著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而出現的主張,

即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或認為藝術是主觀心靈的表現,或認為藝術是自我的表現,

(例子)

a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1800年版序言中說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b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也贊同這種主張,

這種主張在20世紀影響很大,

(例子)

a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和英國美學家柯林伍德都持有這種主張。

b中國古代美學的觀點就是重表現的美學,我們認為這種概括是不符合事實的。

3形式說。

這種主張認為藝術的本體在於形式或者純形式,

比較有名的如英國克萊夫貝爾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 理論,

貝爾說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者形式間的關係,激起我們的審美感情。

這種線,色的關係的組合,這些優美的感人的形式,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

(定義)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視覺藝術的共同性質。

貝爾認為這就是決定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最根本的東西,而那些敘述性的因素,再現的因素是不能引起美感的,因為對於藝術是無關緊要的。

貝爾特別推崇塞尚。後來持類似看法的美學家有所變化,

如 蘇珊朗格就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創造的定義,

也就是把情感的表現和形式的創造統一了起來,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把表現說和形式說統一了起來。

在這一點上,俄國形式主義的看法和蘇珊朗格不同,俄國形式主義的理論家們認為藝術的本體就在於把材料加工成為藝術形式的結構,

(好處)

這種形式的結構幫助人們形成藝術感覺而超越日常的感覺。

4慣例說。

(時間)這是比較靠近當代才出現的理論,也即在有人否定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分之後出現的理論。

1917年,主義藝術家馬賽爾杜尚把一個小便池當作藝術品在藝術展覽館展出,題為《噴泉》。

由此因大了藝術與非藝術有沒有區別的問題,在這個背景下,

美國的喬治 迪基提出了慣例說。

他認為,藝術是由一定時代人們的習俗規定的。

他說:藝術品是某種要向藝術界公眾呈現出來的被創作出來的人工產品。

所謂“藝術界公眾”是指這些對於什麼是藝術的標準(約定俗成的)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迪基認為以往的藝術定義都是功能性的定義和內涵的定義,而他的定義則是程式性的定義和外延性的定義。

(評價)

a迪基竭力證明藝術是可以界定的,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b但是人們都會看到,讓對藝術所做的界定,在理論上是含混不清的,實際上只是一種不確定的經驗性的歸納,他排除內涵性定義而把藝術的身份的確定 歸之於外在的所謂“藝術界公眾”,在理論上是不妥當的。

(大總結)

以上我們簡要介紹了關於藝術本體的四種看法,模仿說,表現說,形式說,慣例說。在我們看來,這四種看法,對於什麼是藝術的問題都沒有提供比較完滿的回答。

(後兩種重要,什麼叫慣例說,概念定義說少一點)

詩言志,但是志不等於詩。詩史 於史有足,於詩不餘。

藝術不等於優美。藝術等於審美意象 優美崇高悲喜劇

審美意象生成的兩個飛躍: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填空題。。。)

簡述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結構(簡答,第二個重點)

材料層,形式層,意蘊層。

形式層:作為載體的物質材料(筆,墨紙,石料,木材,音響)

意蘊層:

藝術的意蘊具有多義性,帶有某種程度的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

藝術作品意蘊層的特點:(簡答題)

藝術的意蘊具有多義性,帶有某種程度的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這決定了藝術欣賞中美感是差異性和豐富性。

例子:

1陶淵明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無限性)

2王夫之所說的詩無達志。(寬泛性和不確定性)

3朱熹談《詩經》的欣賞:此等語言自有個血脈流通外,但涵遊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沾潤,不必引來道理言語,卻雍滯卻詩人活底意思也。

4愛因斯坦談音樂的欣賞:對巴赫畢生所從事的工作,我只有這些可以奉告:聆聽,演奏熱愛,尊敬並且閉上你的嘴。

朱熹和愛因斯坦都是真正的藝術鑑賞家。他們懂得,藝術作品的意蘊只有在對作品本身的反

復涵泳、欣賞、品位中感受和感悟,而“外來道理言語”卻會卡斷意象世界內部的血脈流通。

5。蒙娜麗莎的微笑。物件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也是吸引你的地方。

第八講 優美與崇高(名詞解釋)

優美:(名詞解釋)

優美概括了古希臘文化中以神廟和人體雕像為代表的審美意象的大風格。

古希臘這種單純、靜穆、和諧的美。不僅表現於建築和雕塑,而且也表現為繪畫,音樂,詩歌等其他藝術形式。

優美的審美特點:完整,單純,靜穆,和諧的美,是“高貴 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種始終如一的愉悅之情。

崇高:(名詞解釋)

崇高概括了希伯來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為代表的審美意象的大風格。

崇高的審美形態起源於希伯來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審美特徵:無形式,=即無規律,無限制。崇高感是主體由對物件的恐懼而產生的痛感轉化為肯定主體尊嚴而產生的快感。

第九講 悲劇與喜劇

對悲劇的解釋: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尼采。

社會生活領域裡的喜劇與悲劇都是一種審美意象,離不開審美主體,需要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喚醒它,照亮它。

悲劇的本質是命運感。

命運是悲劇意象世界的意蘊的核心,並非生活中的一切,災難和痛苦都構成悲劇,只有那種由個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運)所引起的災難,卻要由某個人來承擔責任,這才構成真正的悲劇。

悲劇的美感:憐憫,恐懼,振奮。

喜劇的意蘊的核心時間感。

喜劇體現一種時間感。

整個世界是一個新陳代謝,辭舊迎新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更新和再生的過程。

喜劇的美感同情感,智慧感,新奇感。

低下卑劣的東西也高尚堂皇的面貌出現。

無足輕重的東西以異常嚴重的面貌出現。

第十講

沉鬱的文化內涵:儒之仁

對人世滄桑深刻的體驗和對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

沉鬱儒家文化杜甫。飄逸 道家文化 李白。空靈 禪宗文化 王維。(後兩種重點)

沉鬱的審美意象有兩個特點,一,哀怨鬱憤的情感體驗。二人生的悲涼感,歷史的蒼茫感。

飄逸的文化內涵,道之遊。

遊的含義

人的精神從一切實用利害 和 邏輯因果 關係的束縛中超脫出來。

人與大自然的生命融為一體。

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飄逸的審美特點:雄渾闊大

《莊子 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寥寥乎?

《二十四詩品》荒荒油雲,寥寥長風。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飄逸的審美特點:清新自然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第十一講 空靈

空靈的文化內涵 禪宗之悟。(論述題)《玉篇》悟:覺悟也。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悟”成了一個佛教的術語,意思是醒,覺,悟。另外兩個動詞的意思是 知道。

空靈的文化內涵:

禪宗的悟並不是領悟一般的知識,而是對宇宙本體的體驗、領悟。所以是一種形而上的“悟”。

但是禪宗的形式上的“悟”並不是脫離摒棄生活世界。禪宗主張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現象中,特別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領悟那永恆的空寂的本體。

問:如何是禪人當下境界?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宗白華 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

古池塘,青蛙跳入波盪響。

李澤厚的解讀在一片寂靜中,撲通一聲青蛙跳水,聲音是那樣的輕微清越,像清風突然使水面起了小小的漣漪,它顯示著、證實著這世界的存在、生命的存在,

然而這存在又多麼寂寞,空無、寂清啊!

於是他啟示你更感覺 只有那超動靜的本體才是不朽的。(禪宗之悟)

運動著的時空景象都似乎只是為了呈現那不朽者—凝凍著的永恆。

那不朽,那永恆似乎就在這自然風景之中,然而似乎又在這自然風景之外。

它既凝凍在這變動不居的外在景象中,又超越了這外在景物,而成為某種奇妙感受,某種愉悅心情,某種人生境界。

朱志良解讀詩人筆下的池子,是亙古如斯的靜靜古池,青蛙的一躍打破了千年的寧靜。

這一躍就是一個頓悟,一個此在此傾的頓悟。

在短暫的片刻,撕破世俗的時間之網,進入絕對的無時間的永恆中,

這一躍的靜悟,是活潑的,在漣漪的盪漾中,將現在的鮮活揉入到過去的幽深中去了那佈滿青苔的古池,就是萬古之長空,那清新的蛙躍聲,就是一朝之風月。

字字入禪的王維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山澗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殷璠評 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空靈的靜並不是沒有生命活動,而是因為它擺脫了俗世的紛擾和喧囂,空靈的靜中有色彩,有生命,但這是一個無變的空氣世界中的色彩和生命,而且正是這種色彩和生命更顯出世界的本體的靜。

空靈 無念 平常心是道,在現實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得到超多。

舉例論述空靈的美感。(選擇題...簡答題)

形而上的愉悅

超越有限和無限,瞬間和永恆的對立,把永恆引到當下。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之三》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古詩十九首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