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訊號:MenaStudiesMESC團隊

法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巴黎法蘭西體育場附近等多地發生恐怖襲擊事件,截止本文推送時已造成至少197人遇難(數字還在上漲),其中包括100多名被劫持者。逃出劫持事件的人告訴媒體,巴特蘭音樂廳“血流成河”。法國總統奧朗德、內政部長卡澤納夫及司法部長託比拉正趕赴現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3日透過發言人發表宣告,譴責當天發生在巴黎的多起恐怖襲擊,要求立即釋放在劇場被扣押的人質。美國總統表示將向法國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將與法國站在一起。

這次最新襲擊的特點為多個地點幾乎同時發生,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已經明顯超過今年1月的《查理週刊》襲擊事件。

什麼是恐怖主義?

國際上關於恐怖主義的第一次定義要追溯至《牛津英語詞典》:“如同法國1789-1797年大革命當權的政黨實行的威脅一樣,憑藉威脅的政府。”這個定義,主要是指國家恐怖主義,即政府實行的恐怖主義。後來,《韋氏大辭典》對其進行了補充,認為恐怖主義是:1、系統地使用恐怖行為作為強迫的手段;2、一種威脅或者暴力的氣氛。

上述兩個定義均具有片段化,《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又對恐怖主義進行了解釋:恐怖主義是對各國政府、公眾或個人使用令人莫測的暴力、訛詐或威脅,以達到某種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種政治組織、民族團體、宗教狂熱者、革命者和追求社會正義者,以及軍隊和秘密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義。

綜上,恐怖主義是指實施者對非武裝人員有組織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透過將一定的物件置於恐怖之中,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的行為。國際社會中某些組織或個人採取綁架、暗殺、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質等恐怖手段,企求實現其政治目標或某項具體要求的主張和行動。恐怖主義事件主要是由極左翼和極右翼的恐怖主義團體,以及極端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組織和派別所組織策劃的。

三大“恐怖主義”組織

“伊斯蘭國”威脅持續

“伊斯蘭國”(IS),全稱“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英語: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縮寫:ISIS),阿拉伯國家和部分西方國家稱為“達伊沙”(DAESH), 是一個自稱建國的活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極端恐怖組織。事實上,根據現有的研究顯示,IS已經不算是恐怖組織。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曾經專門撰文指出,“ISIS已然不僅僅是一個恐怖主義組織”。從“伊斯蘭國”的特徵來看,就領土而言,她有固定的“領土”,約20多萬平方公里,首都是位於伊拉克境內的拉卡(Raqqa);就人口而言,在佔領區約有1000萬人;就政治體制而言,IS採用的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政體,又稱哈里發伊斯蘭國,現任領袖兼哈里發是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

“伊斯蘭國”無疑是當前全球反恐的眾矢之的。該組織去年在伊拉克、敘利亞兩國迅速坐大,對地區乃至國際安全形勢構成嚴重威脅。如今,“伊斯蘭國”的人員規模和實際控制區域都在迅速增加。能否遏制其擴張勢頭,不僅事關伊敘兩國局勢,更牽動全球反恐事業走向。

然而,憑藉“伊拉克政府軍正面抵抗加美國及國際盟友輔助空襲”的既有模式,國際社會難以挫敗這一組織。相比“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的組織架構更為“先進”,且擅長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推廣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思想。該組織透過對歐美國家的思想滲透,以宗教之名蠱惑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加入“聖戰”。

“伊斯蘭國”的抗擊打能力驚人,持續數月的空襲並未對該組織構成致命性打擊。此外,受國際油價持續走低衝擊,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伊拉克政府今年反恐經費預算恐難落實。在西方國家拒絕向敘利亞巴沙爾政府提供必要支援的情況下,指望透過既有模式阻止“伊斯蘭國”擴張並挫敗該組織似乎並不現實。

“基地”組織捲土重來

本·拉丹2011年5月命喪美軍突襲後,“基地”組織核心領導層遭到削弱,加之“伊斯蘭國”的迅速崛起,“後拉丹時代”的“基地”組織一度被認為難成氣候。然而,去年以來,“基地”組織在西亞、南亞、北非多地重整旗鼓,捲土又來。相比拉丹時代,如今的“基地”組織四處擴散恐怖主義,影響又在擴大。

“基地”組織的國際化令全球反恐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該組織“教化”大量外國“聖戰者”並利用他們向目標國家滲透,越來越多的“基地”組織成員來自歐美國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令防範難度大大增加。

與“伊斯蘭國”選擇中東地區作為主要戰場不同,“基地”組織奉行“打擊遠方敵人”的信條。法國恐怖襲擊發生後,英國軍情部門警告說,“基地”組織正在策劃對西方目標發動大規模殺傷性恐怖襲擊。歐洲多國現已提高恐怖威脅防範等級。

“博科聖地”加劇非洲動盪

新年伊始,奈及利亞北部巴加發生“屠城”事件。5天內,“博科聖地”將巴加及周邊至少16個定居點夷為平地,兩千餘人慘遭殺害。駭人聽聞的是,恐怖分子竟強迫兒童充當人體炸彈。輿論認為,“博科聖地”今年將取代埃博拉病毒成為非洲最大威脅。

據非盟統計,近年來,非洲恐怖組織數量呈現逐年增加之勢。目前,至少16個主要恐怖組織活躍在非洲大陸,包括臭名昭著的“博科聖地”和索馬利亞青年黨。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管理能力缺乏等多方面因素掣肘,非洲國家對恐怖組織的打擊普遍存在軍事力量不足、手段單一、裝備落後和情報缺乏等問題。

分析人士指出,非洲必須解決青年就業問題,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加入反恐隊伍而非恐怖組織。也只有這樣,才會使打擊恐怖主義更有效率。此外,地區和國際合作必不可少。非洲反恐是全球反恐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支援非洲國家及地區組織打擊恐怖主義,維護非洲和平與安全。

為什麼總是法國?

先來看看法國2015年初以來所遭受的恐怖襲擊:

2015年1月7日,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在首都巴黎的辦公室遭到3名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另有10人左右受傷。襲擊者高喊“真主偉大”(Allah akbar)。《查理週刊》之前就受到過暴力襲擊,但此次是最嚴重的一次。

2015年1月8日,法國南部發生恐怖襲擊,在槍擊中,一名警察死亡,一名清潔工受傷。2015年1月9日,在警方追捕襲擊《查理週刊》嫌疑人的過程中,一名持槍者闖入一家猶太雜貨店後,開槍打死4人,其餘人劫持為人質。最後確認開槍者與8日襲擊者為同一人。

2015年6月26日,已上“極端主義名單”(Radicalization list)的沙爾赫(Accine Salhi)開卡車闖入名為“空氣產品”(Air Products)的氣體工廠,點燃爆炸裝置,並將其老闆斬首,在頭顱旁發現了印有阿拉伯語的旗幟。

2015年8月21日,一名攜帶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和刀具的摩洛哥年輕人在試圖乘坐前往巴黎高速列車時被制止,他本來是打算襲擊火車上的乘客。3名美國人在該嫌疑人準備扣動扳機時立即採取行動支援,其中一名美國人被刺傷。後證實該名襲擊者為Ayoub El-Khazzani,此前他在手機上觀看了與“聖戰”有關的影片。

再來看看從1972年-2014年,在法國境內發生的恐怖襲擊統計圖表:

法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法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縱軸:死亡人數,橫軸:年,來源: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

受“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的蠱惑,越來越多的歐洲青年志願前往伊拉克、敘利亞加入國際“聖戰者”大軍。還有一些青年在接受恐怖組織系統培訓後回國,匿跡人海,等待恐怖組織的指示,伺機發動恐怖襲擊。美國情報機構的研究報告認為,歐洲已經成為“聖戰者”攻擊西方利益的中心。

歐洲面臨的反恐難點在於,如何處理宗教極端主義者和移民群體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處理族群、宗教問題與移民問題之間的關係。上述關係如果處理妥善,則社會可望形成共識,彌補反恐漏洞;但如果處理失當,則民眾的不滿情緒可能遭到利用,進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乃至出現宗教仇恨、族群撕裂現象。

另一方面,法國頻繁的發生恐怖襲擊與法國長期以來的中東政策有莫大的關係。2011年,法國聯合英國出兵利比亞,推翻了卡扎菲政權,隨後利比亞便陷入了長期的內戰狀態。據統計,利比亞難民是歐洲難民的“主力軍”之一。而在歐洲難民危機持續發酵的背景下,法國總統奧朗德9月7日在巴黎宣佈,法國將從8日開始派偵察機在敘利亞上空執行任務,為空中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做準備。

據英國媒體BBC先前報道,4000多名“伊斯蘭國”成員扮成難民秘密潛入歐洲國家,伺機而動。如果這一訊息屬實,加大對“伊斯蘭國”的空襲只能使歐洲的安全形勢更加嚴峻,這恐怕更是歐洲國家不願看到的。

另據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法國總統奧朗德於11月5日表示,將部署戴高樂號航母,以提高法國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的能力。報道稱,法國海軍旗艦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的存在,將會使進駐阿聯酋的“陣風”戰機和“幻影”戰機各增加6架。

如果簡單斷言這是11月13日發生的恐怖襲擊的主要動因,必是“陰謀論”的說法,但筆者認為其中必存在相關干係。據法新社報道,襲擊者在襲擊過程中高呼“解放敘利亞”,同時,SITE網站(一個專門彙總吉哈德活動的網站)的負責人Rita Katz在推特上以“伊斯蘭國達比格(Dabiq)法國頻道”為標籤釋出了一條推文,他的推文介紹了一個與“伊斯蘭國”有聯絡的網站是如何慶祝此次襲擊的。這些均可證實與IS有關係。

法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法國: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每天都有法國的戰機飛到敘利亞,殺死兒童和老人,今天的法國是在自食其果”。

《華盛頓郵報》記者Julie Tate將達比格稱為“‘伊斯蘭國’的完美英文出版物”,每月,達比格都會透過網路更新,宣傳他們精心塑造的形象。”其他的還有:

1)法國剛剛發生的襲擊有可能是“伊斯蘭國”為報復法國在敘利亞對其的襲擊;

2)當前,“伊斯蘭國”的追隨者在發動反對法國的運動,有駭客攻擊法國網站,釋出名為“駭客襲擊下的法國”的入侵;

3)另外,“伊斯蘭國”的追隨者們“慶祝”此次襲擊,並警告道,“這僅僅是個開始”,等著我們開車來襲擊。”

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恐怖襲擊,受害者永遠是普通民眾!逝者安息!

參考媒體

新華社、BBC、《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全球恐怖主義資料庫

版權申明

本文為中東研究通訊研究團隊原創,如有意轉載或引用請與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