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環起源那個國家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04-08 回答

宮內節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又稱節育環,避孕環 ,由古代發展而來。據記載古代阿拉伯和土耳其人在駱駝子宮內放入小石塊,以防止駱駝在沙漠長途旅行中妊娠。在11世紀中期,以色列科學家Avicenna報道了避孕託的應用。19世紀後期,金屬製成的有柄託的應用,當時為了糾正子宮的位置,也可作為引產,同時也起到防止妊娠的作用。實際上這些裝置並未進入宮腔,不是真正的功能節育器。

首次設計用作人類避孕的宮內節育器者是波蘭醫師Richard Richter,他於1909年以蠶腸線製成環形節育器,用帶缺口的棒送入宮腔。1923年,K。Pust發展為蠶腸線環和有柄託結合的宮頸子宮裝置,雖曾有臨床報道,後因盆腔感染受到醫師反對,而未能推廣。

首次推廣應用宮內節育器並作改進者為德國Emst Grafenberg,他將蠶腸線和銀絲製成的星形IUD改進為合金環,即格氏環。

1920年後,格氏環在德國普及。1925年日本Ota設計車輪狀塑膠環,1934年Ota環應用金和塗金的銀環,據稱其效果高於格氏環。

1957年Oppenheimer在以色列報道329位婦女,Ishihama於日本報道18594例在149所醫院的臨床試用效果,其失敗率各為2。5%和1。7%。而無明顯併發症,引起人們的關注。

1962年人口理事會建立了合作統計規劃(CSP),對各種IUD進行了廣泛評估。1964年舉行第二次IUD國際會議,研究分析各種IUD。並對27000名放置婦女和39000以上使用婦女進行國際性評估。

1974年於開羅召開第三次IUD國際會議,以塑膠IUD為載體加入金屬、激素和抗出血藥物等,稱為第二代的活性IUD。

1994年於紐約召開第四次IUD國際會議,對各國常用的和新研究的IUD效能以及大樣本、多中心比較性研究的結果進行了評估。按其妊娠率,把當前活性IUD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放置後一年的妊娠率在2%—3%;第二類妊娠率在1%—2%;第三類妊娠率≤1%。建議推廣第三類。

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在IUD出血副反應的產生機制,遠期安全性的研究。在防止IUD出血的新型IUD的研究方面,說明帶銅IUD上加入吲哚美辛能明顯減少置器後的出血,提高臨床使用效果。2001—2002年間已有帶消炎痛和銅IUD、記憶合金IUD的新產品。

據第四次IUD國際會議資料,目前全世界應用IUD的總人數已1億餘,而中國佔8000萬以上,達育齡婦女採用措施中40%左右。

避孕環起源那個國家 萌小兔 1級 2016-04-08 回答

可以私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