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每年會公佈一次券商分類監管評級結果,2019年共有98家證券公司(券商)參與證監會分類監管評級。結果出來後,很多人不經要問:

券商評級如何來?券商評級有何作用?對業務有什麼影響?

今天圈主就特別解讀一下。

證監會的券商評級到底是怎麼來的?

分類評級如何來?

一、證監會如何規定的?

證監會表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不是對證券公司資信狀況及等級的評價,而是證券監管部門根據審慎監管的需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平,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

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A、B、C三大類中各級別公司均為正常經營公司,其類別、級別的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及合規管理水平的相對水平。D類、E類公司分別為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範圍及被依法採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

證監會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對不同類別的證券公司在行政許可、監管資源分配、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頻率等方面實施區別對待的監管政策。分類結果主要供證券監管部門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分類結果用於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從證監會的解讀看,只要是ABC類,都屬於正常經營,業務也都可以做。D和E會受到監管限制,業務範圍會受到影響。

就規定而言,《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2017修訂)》指出:

(一)A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在行業內最高,能較好地控制新業務、新產品方面的風險;

(二)B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在行業內較高,在市場變化中能較好地控制業務擴張的風險;

(三)C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與其現有業務相匹配;

(四)D類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低,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範圍;

(五)E類公司潛在風險已經變為現實風險,已被採取風險處置措施。

因此A和B類屬於證券行業裡面評級較高的,D和E評級就較低。

二、評級會有波動嗎?

監管評級一年評一次,由於這幾年資本市場變化很快,券商的經營活動,風險能力等指標也會發生較大波動,因此券商評級上下波動一個級別是正常情況。但如果評級浮動超過1個級別,那就要對券商各類業務進行拆分,觀察哪些業務造成了評級下降。

三、券商評級有何作用?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評級高的券商發生風險事件可能性小,因此在選擇上可以多考慮與高評級的券商做業務。

但是評級真正的作用還是發揮在機構層面,各大銀行在選擇券商合作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會參考證監會的監管評級,當然部分大行也有自己的內部評級,只是結果應該和證監會的評級差異不大。

一般來說,大銀行設定了評級門檻,要求合作券商的評級不低於3B。

未來個人和機構要如何給券商評級?

(1)團隊重於公司。

不管評級高或者低的券商,實際上服務客戶的還是某個具體的團隊,因此加強對具體團隊的評估更重要。當然,這涉及到對團隊成員,投資風格,風險控制等等能力的評估。比如,二級市場的券商研究所,人員流動非常大,同一個研究所各行業的分析師質量也參差不齊,這時就要鑑別好的團隊就格外重要。

(2)時間說明一切。

評級是一次性的,但是主觀感受是時變的。如同現在招聘時候,應聘人的簡歷都是非常好的,但實際能力千差萬別。券商在服務時,除了評級之外,大家也可以用時間去驗證券商服務到底如何。

(3)股東背景很重要。

包商的事件之後,大家開始意識到“

打破剛兌

”真的來了,因此也就更為關注股東背景。好的股東背景將源源不斷為券商輸送資源,差的股東背景反而會影響業務開展。此外,券商作為一個加槓桿的風險部分,股東背景還是非常深刻地影響了金融機構的風控和合規傾向的。

總體來說,無論個人還是機構,多考慮國資背景的券商是更為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