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馬南邨寫的一篇駁論文。

作者從不求甚解的出處說起,全面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論證了不求甚解是一種好的讀書態度和讀書方法。列舉了普列漢諾夫因為讀書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馬克思著作的反面事例以及諸葛亮能夠不求甚解,觀其大略,所以知識更廣泛,瞭解問題更全面的正面事例進行論證。

此外,還引用了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話作道理論據來佐證。文章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來證明讀書要不求甚解這一觀點。

作者反駁的過程可以整理如下:

一、樹靶子:開門見山的提出反駁的觀點,(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時也亮出了自己的觀點:盲目的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二、引出處: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指出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

三、釋新意:解釋“不求甚解”四字的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

四、援例子: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活讀、會意。

五、引語錄:引用陸象山的語錄更明確地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

六、結上文:提出自己認可的讀書方法(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

學生習作:

班門弄斧

任同學

說到班門弄斧,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自大的炫耀,一種不自量力、不要臉皮的行為。顯然,大家都不提倡班門弄斧。但是,班門弄斧的精神真的一無是處嗎?

(樹靶子,但是並不急於亮出觀點,而是用疑問引導讀者反思。)

班門弄斧可以查證的出處源於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一般人看到此句,就會順眼看到“班門弄斧”之後的“可笑可笑”,理所應當地認為在魯班門前秀技一種厚臉皮的做法。其實再細讀看似與班門弄斧關係不大的前半句,你會發現原文其實在說一個故事:有詩人發現李白墓前有許多人提過打油詩,便回家寫了一首詩用“班門弄斧”來喻指這些人。可見,這些打油詩與詩仙的詩形成的對比,才是可笑的。換句話說,只有不自量力的弄斧,才是可笑的。

(引出處,指出不自量力地弄斧才可笑。)

所以說,班門本不禁弄斧,而在於要耍得一手好斧。

(釋新意。)

20世紀初,徐悲鴻在法國留學時,他努力學習創作的油畫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拿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藝術界。

(舉例子之後能夠根據觀點進行議論。)

法國,乃是世界聞名的藝術之都。徐悲鴻出彩的畫作不僅沒有在法國藝術家“門”前被笑話,反而得到了賞識,

(反而一詞突出對比,論證有力。)

更使得西方人對中國美術有了不同的看法。想必,這大可不是“可笑可笑”,更多是“可喜可賀”了罷。

西漢時期,西南地區有個面積只有漢朝一個州那麼大的夜郎國,人口稀少,土地稀薄,國王非常驕傲,自以為夜郎國是天下唯一的大國。西漢朝廷派唐蒙出訪夜郎國,夜郎國國王竟不知高低地問:“漢孰與我大?”唐蒙啞然失笑。確實,這種明顯比不上對方還要盲目自大的行為,屬實“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從反面論證班門弄斧是否可取的關鍵在於自身實力。)

當然,弄斧還得到班門。

(進一步釋新意)

一個人的技能如果終日只和鏡子裡的自己比試,那獲得的長進肯定是微乎其微。只有找對“門”,找好“門”,才能在弄斧切磋的同時提升自我。為了不在班門之前被人嘲笑,被說成是不自量力,我們還是要多加鍛鍊,努力學習。畢竟藝高人膽大,只有有實力碾壓對方,弄斧才會變得輕鬆愉快。所以,班門弄斧亦可成為一個人學習的目標。

(總結觀點。)

點評:

任同學能夠針對一般人都認為班門弄斧是不自量力的觀點進行反駁,提出“班門本不禁弄斧,而在於要耍得一手好斧。”更進一步提倡“弄斧還得到班門。”最後總結班門弄斧可以成為一個人學習的目標。在論證時,任同學在注意到了論據的典型性和全面性,徐悲鴻油畫獲獎和夜郎自大的事例從古今中外,正反對比的角度有力,全面地進行了論證。任同學對於班門弄斧的思考體現出一定的創新性和深刻性,值得讚賞。

歡迎關注:

駁論文怎麼寫?——以仿寫《不求甚解》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