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飛與病的典故網友84018695ed 2016-07-16

張飛戰馬超——

張飛竹葉破張和大寨——

相傳,建安十九年,曹操獨攬大權,在朝中威勢日甚,此時劉備已取得了漢中,羽毛漸豐,在諸葛亮的建議下,發兵聲討曹操。先鋒即是張飛與馬超。兵分二路,張飛一路兵馬到巴西城後,即與曹操派來的大將張和相遇。張郃智勇雙全,築寨拒敵。猛張飛急攻不下後,便指使軍士在陣前罵陣。張郃不理,在山寨上多置擂木炮石,堅守不戰,並大吹大擂飲酒,直氣得張飛七竅生煙,口舌生瘡,眾兵士也多因罵陣而熱病煩渴。

諸葛亮聞知後,便派人送來了50甕佳釀,並囑咐張飛依計而行。酒抬到了陣前,張飛吩咐軍士們席地而坐,開啟酒甕大碗飲酒,自己更是把甕大飲。有細作報上山寨,張郃登高一看,果然如此,惡恨恨地罵道:“張飛欺我太甚!”傳令當夜下山劫寨,結果遭到慘敗。原來張飛使的是一條“誘敵之計”,他們白天在陣前喝的不是什麼“佳釀美酒”,而是孔明遣人送來的一種中藥湯———淡竹葉湯,既誘張郃上當,又為張飛和眾軍士們解火治病。

關於張飛廟歷史典故:位於雲陽縣城外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為祭祀三國蜀漢名將張飛而建,依山取勢,背臥蔥蘢古木,俯臨浩浩長江,側伴飛泉幽潭,素有“巴蜀一勝景”之譽。張飛是三國時的蜀漢名將。傳說他在川北良中被叛將殺害後,叛將攜了他的頭顱去東吳邀功,行至川東雲陽,猛聽得吳蜀議和訊息,忙棄了頭顱逃奔他鄉。於是有了張飛“身在良中,頭在雲陽”之說,雲陽張飛廟也就這樣修建起來。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宋元以來均有修茸。清同治九年(1870年)大部份毀於水患,現存廟宇多為洪水後修建。廟臨江而立,矗立於巨大的巖壁之上。廟前石壁上“江山風清”四個大字,赫然奪目。正殿富麗堂皇,張飛的大型塑像居中,兩側有戰馬。主要建築有紀念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結義樓,寄託張飛對關羽(關雲長)思念的望雲軒,以及紀念傳說中的張飛神靈為上下舟船助風的三十里的助風閣等。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在雲陽客居,寫了許多以杜鵑和明月為題的詩篇,所以又在這裡修了紀念杜甫的杜鵑亭和得月亭。整座廟宇崇樓飛閣,雄偉壯觀。廟內還存有大量漢唐以來歷代名家的碑刻及書畫。史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常有日本賈人餅金購置”,因有“文藻勝地”盛名,張飛廟內現收藏木刻字畫和摩巖書畫四百餘幅,其中不少是稀世之寶,常令書畫愛好者流連忘返。廟前約150米處的江中有一脊石,東西長200餘米,俗稱龍脊石。上有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以來170餘家的石刻題記,為珍貴的水文資料。傳說每年人日——正月初七,龍脊石現出,周圍的人就成群結隊到石上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