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歲認的乾孃乾爹。然後每年他們給我做一個紅繩子上面掛一個一角的錢。掛在脖子上。要幾歲把這些還給他們?還有什麼說法嗎?要帶什麼東西嗎?

乾孃給的鎖幾歲開?jdrycm2013-07-08

LZ你哪裡人????????

廣東:廣東(包括香港、澳門)稱為上契,親父母和誼父母的關係稱為“契親家”。擇好吉日,父母為孩子準備香燭及豬頭一個,以及一些禮物。為孩子穿戴整齊後帶同孩子前往契爺(誼父)、契媽(誼母)家中,吉時一到就點香燭,向神明禱告,請未來的契爺、契媽上座,由孩子向契爺、契媽行跪叩禮、奉茶。嬰兒則由母親抱著向契爺、契媽鞠躬。然後契爺、契媽會給契仔(誼子)或契女(誼女)利市(紅包),用新碗筷、新湯匙請契仔或契女吃飯,象徵對契子女有養育的責任。有些契父母會送金碗筷、金湯匙給契子女,以示隆重。逢年過節契子女需前往拜望送禮,契父母死後亦要守孝[10]。

四川:四川德陽的通江鎮會於當地節日“李花會”時為幼年的子女打扮,請一年長者陪同在李樹下等候合適的人前來,然後上前問該人是否願意結乾親,對方同意的話,幼兒即向該人叩頭,稱為拜寄禮,把該人拜為乾爹或乾媽。拜寄人家會請子女的乾爹或乾媽吃飯,乾爹或乾媽會給乾子女一些錢,有些會再為乾子女取小名 [11]。

陝西:嬰兒滿月後,父母為嬰兒剃頭、換衣,然後父母或祖父母就會抱著嬰兒出門“撞喜”,讓嬰兒與碰到的第一個成年人結誼。碰到成年男性就拜為幹大(乾爹),成年女性則拜為乾媽;老漢拜為幹爺(誼祖父),老婦拜為幹婆(誼祖母)。然後請到對方到作客,三日後再備禮品,抱嬰兒登門拜訪。被拜者設酒款待,贈衣帽給嬰兒。從此兩家結為親家,逢年過節禮尚往來。碰到的人有些是隨機的,但大部分情況是事先安排朋友或有名望的人去做第一個“碰”上的人。

河南:

鄭州、開封、滑縣一帶習俗與陝西相似,稱為“碰姓”,不同的是嬰兒出生後頭一個早上,父親即要抱嬰兒出外碰姓,碰到的第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父親都要向他(她)磕頭並說明原委,請對方為小孩起小名。如要正式認為乾親,則被碰到的人要送給小孩一份禮物。滑縣一帶未婚或未有子女,或子女年幼者忌諱認乾子女,認為認了乾子女就會沒親子女,即“認乾兒,失溼兒”。

滎陽的其中一種認乾親方式與四川、陝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稱為“闖姓”,孩子滿月或出生滿百天,父母在日出抱孩子出門,首先碰到的一人,即認其夫妻為幹父母。另一種多見於男嬰,男嬰家人將鎖鎖門鼻兒上,滿月那天誰先到他家就讓誰開鎖,開鎖者就被認作幹父母。每年孩子生日,都要到幹父母家拜訪,乾孃會送鎖給孩子,每年送一個,直至12歲。在這一年,幹父母要給乾子女買衣物,叫“挽鎖”,表示關係牢固,再把鎖摘去,稱“脫鎖”。以後每逢重大節日和婚喪,兩家乾親戚都要禮尚往來。

周口一帶多選姓劉(諧音“留”)或姓程(諧音“成”)的人為孩子的乾爹娘,取“留”而不去、“成”而不夭之意。之後要舉行類似象徵性出生儀式,乾孃先做一條大開襠褲,讓乾子女穿上時從褲襠鑽出來。

修武的風俗是“碰親”,與四川、陝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由父親抱小孩外出,如果第一個碰到的人兒女多,就把他(她)認作孩子的幹大(乾爹)或乾孃,對方兒女少則由對方介紹兒女多的人家讓孩子認乾爹娘。

北京:北京人認為收乾子女會對自己的親生子女不利,所以一般只接受親密朋友的子女為乾子女。雙方擇吉日舉行結誼儀式。親生父母要設酒席、預備禮物讓子女孝敬乾爹、乾媽,當中必須包括送給乾爹的帽子和送給乾媽的鞋子,另外再配上衣料之類的物品。乾爹、乾媽送給乾兒子、乾女兒禮物必須包括碗筷和長命鎖,由於打破碗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因此碗筷多以木、金屬等不易打破的材料製造。給乾子女的禮物還有衣服、鞋襪、帽子、圍嘴和兜肚等。以後每年三節兩壽,乾子女的家庭都要給乾爹、乾媽送禮,乾爹、乾媽的也要回贈禮物。由於花費沉重,通常只有富厚之家才會這樣做。

山東:

長島縣、蒙陰縣的習俗與四川、陝西相似。在長島縣,父親抱著小孩出門所見到的第一個成年外姓男子就認作小孩的乾爹。在蒙陰縣在出門見到第一個外姓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會認為乾親,未婚者暫時稱為叔叔、姨姨,等對方結婚後才改稱乾爹或乾孃。

在膠縣,小孩的父母要給乾孃買一條褲子,一副腿帶(現在多改為兩根腰帶)。乾爹娘要送小孩衣服,放上針(與“真”諧音)和大蔥(與“聰”諧音),表示真心真意和祝願孩子聰明。乾子女三年之內不能在家吃過年的餃子,乾爹娘會用新碗筷盛餃子送給乾子女。

在臨朐,乾孃必須是一個生肖相合、多子女的婦女,儀式進行時,乾孃穿著一條由小孩家所做的肥大開襠,小孩父母用紅布寫張文書、燒上香、交上文書,將小孩從乾孃的褲襠裡漏下來,表示是自己親生的,然後隨乾孃的孩子排行。

膠東地區要先給乾孃做一條肥大的開襠褲,讓小孩從褲襠中穿過,象徵小孩是乾孃所生的,然後讓小孩隨乾孃的子女排行。

泰安一帶多找劉姓人家認乾孃,這是因為“劉”與“留”同音,認為這樣能留住孩子。

榮成]認乾孃的是乾子女咬下乾孃衣襟上的鈕釦,象徵吃乾孃奶的親生子女。乾孃則要送衣物給乾子女做禮物。雙方家長互稱“乾親家”。乾子女稱所認夫妻為“乾爹”、“乾媽”,與他們子女互稱兄弟姊妹。

海陽地方有選擇風流女性為乾孃的[12]。

彝族:與四川、陝西、山東長島縣相似,稱為“撞名”,父母在孩子在一歲前,擇一吉日,帶著孩子在小路上用樹枝搭一座小橋在路中,讓小孩拜第一個經過小橋的人為乾爹、乾媽;若碰到的第一個人是兒童,則讓子女拜其父母為乾爹、乾媽。被碰上的人不能拒絕結誼。儀式當場舉行,設酒菜招待乾爹、乾媽,由乾爹或乾媽給孩子取小名,並必須送禮物給乾子女然後抱著孩子走過小橋來回三次,表示孩子從此擺脫病魔的纏擾。再要到孩子家中作客,以後保持來往。

土家族:

土家族一種認乾親的儀式是孩子向成年人磕三個響頭,從此稱對方為乾爹、乾媽。

幼小或特別嬌貴的孩子,儀式與山東膠東相似。乾媽會在儀式中穿上特別肥大的紅褲子,坐在炕頭上,把孩子從褲襠漏出來。然後乾媽給小孩戴長命鎖,起乳名,以後小孩會用乾爹、乾媽所贈送的碗筷吃飯,寓意小孩是他們的子女,吃他們家的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