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國,共有多少個帝王?

古代三國,共有多少個帝王?bpzsyp4015922013-07-28

三國的帝王

(公元-220——280年,共60年)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結果,形成了魏、蜀、吳並存的三國時期。這是社會大動亂後的一個喘息時期。這一時期英才雲集,縱橫捭闔,角逐爭雄,三國都試圖統一中國。

魏國(公元220~265年,共46年)共五帝,病死二帝,被殺一帝,被權臣廢黜二帝;

蜀漢(公元221~263年,共43年)二帝,病死一帝,國亡投降後病死一帝;

吳國(公元222~280年,共59年) 四帝,病死二帝,國亡投降後病死一帝,內爭中被廢而後事不明的一帝。

魏國

魏武帝(曹操)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父為宦官養子。魏國的實際奠定者。病死,終年66歲。葬處不明。

曹操,沛國譙(今安徽省毫縣)人,出身低微,父曹崇為宦官曹騰養子。他年輕時就聰明機靈,富有權術,又任俠放蕩,不治行業。20歲時當上了洛陽北部尉,不久調任頓丘(今河南省浚縣西)縣令。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受任為騎都尉,因鎮壓潁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縣)波才所領導的黃巾軍有功,升為濟南相。公元192年,他佔據兗州(治所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擊敗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北)黃巾,選其精銳30萬,編組成“青州軍”,勢力開始壯大。此後,他採取了許多統一北方的措施:

第一,於公元196年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第二,面對破敗的社會局面,他召募流亡農民,利用荒田命令軍隊從事耕作以自給,稱為軍屯,使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這樣就加強了他的經濟實力。

第三,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三次釋出“唯才是舉”的命令說,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都可以當官。這使他招納了不少人才。

曹操不僅在任用官員時注重才學,而且在選擇女婿時也注重才學。曹操有個長得很美麗的女兒,許多王孫公子紛紛前來求親。曹操見他們都是些紈絝子弟,就一一拒絕。後來,聽說有個才子名叫丁儀,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很有學問,只是相貌不雅,一隻眼還是瞎的,曹操還是決定將女兒嫁給丁儀。兒子曹丕聽了,急忙勸諫說,丁儀雖然有才學,但是相貌如此不雅,讓妹妹這樣堂堂的魏王公主下嫁這樣的人,太失身份了。曹操嚴肅地答說:“用人必須唯才是舉,選擇女婿也應當要求德才兼備。既然丁儀博學多才,就不能苛求外貌。要知道,天下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啊!” 不久,曹操派人將丁儀接到府上,當面試他的學問。丁儀果然對答如流,談吐不凡,才華橫溢。曹操當場就將女兒許配給他,幾天後為他們舉行了婚禮。

曹操依靠這些條件,開始發動統一北方的戰爭。公元200年,他以一比十的劣勢兵力,在官渡大敗地廣兵強的袁紹。此後,又用了幾年時間,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試圖一舉統一南方。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用火攻擊敗,損失慘重,逃回北方,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08年,曹操晉位為丞相。公元216年,受封為魏王。曹操善於用兵,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著作。他又善於詩文,現在還存有詩20餘首、較完整的散文40餘篇,都為後人所傳誦。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重,秘密命令親信,他死後安葬時,要設定72座假墳,以防真墳被盜。遺命後宮姬妾分取名貴的香,今後要勤習女工,以賣鞋自給。庚子日,病死於洛陽。

曹操的墓在哪裡呢?這是一個難解之謎。他生前命令設立的72座假墳,位於今河北省臨漳縣三臺村以西的講武城至磁州一帶。民國初年,這些墓經人盜掘,內多有墓誌,均系北魏,北齊時王公大臣之墓,可能是這些王公大臣“坐享其成”。而其中並無曹操之墓。

《魏書。武帝紀。終令》和晉朝陸機的《吊魏武帝文。遺令》中記載,曹操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有人據此認為曹操真墳在今臨漳縣西面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是,豐樂鎮的西門豹祠建於公元554年,曹操卻死於此前300多年,而且,西門豹祠不僅在臨漳一帶有多處,在安陽、磁州境內也有。

魏文帝曹丕在《止臨笛侯植求祭先王詔》中曾寫道;“欲祭先王於河上,覽省上下,悲傷感切。”清朝沈松的《全健筆錄》引《堅瓠續集》說,順治初年,漳河水乾涸。有些漁民見到河中有大石板,旁邊有一條隙縫,十分驚奇。相約而入,見一座石屋,內有石床,床上臥著一人,穿著帝王的服裝。中間立有一碑,寫明臥者系曹操。漁民就一擁而上,磲裂其屍。據此,有人認為,曹操的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造在漳河河底。也有人認為,古漳河在歷史上曾經幾經遷徙,銅雀臺、冰井臺就是在漳河改道時被沖垮的。魏文帝曹丕之語,似乎因為漳河滾動,將曹操的墓淹沒了,他無處祭祀,所以“悲傷感切”。

根據古籍記載,我們只能知道曹操真墳的大區域所在,即在曹操死去的同年2月,曹丕遵照遺命,將其遺體運回鄴地(今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安葬。曹丕稱帝后,追尊曹操為武帝。

魏文帝(曹丕)

文帝,名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第二子。曹操死,他繼魏王位,後廢漢獻帝而自立為帝。在位7年,病死,終年40歲。葬於首陽陵(今河南省澠池縣首陽山南)。

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弟曹植從小聰明非凡,10歲就能出口成文,下筆成章,曹操十分喜愛,有意立為太子。曹丕為了爭奪太子的座位,用了許多心計,他一面結好內侍、人臣,讓他們經常在父王面前說自己好話;一面誣陷曹植。有一次,曹操派曹植領兵出征。曹丕得到訊息,事先約曹植飲酒,讓他喝得酩酊大醉,當曹操派人來叫曹植時,曹植一直酒醉不醒。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統兵資格,並認為他放蕩不羈,不堪擔當重任,打消了立為太子的主意。公元217年,立曹丕為太子。

曹操病死後,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lO月庚午日,他廢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定都洛陽,建年號為“黃初”。史稱“曹魏”。

曹丕稱帝后,實行“九品中正制”,確立了士族豪強在政治上的特權,開闢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氏族門閥制度。

曹丕喜愛文學,曾和當時著名的文人宴飲唱和,交往密切,為文壇領袖。稱帝后,他嫉妒曹植的文才,又怕他會與自己爭帝位,就藉故逮捕曹植,將他押到面前,命令他當場在走完七步的時間裡做出一首詩,不然就處死。曹植略一思索,就邁開步子,走一步,念一句,不到七步就吟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秸的關係,隱喻兄長何必逼他太甚。曹丕聽了覺得愧疚,又經母親卞太后斥責,才免曹植一死,將他降爵並貶出洛陽。

曹丕自己也寫過不少詩,流傳到今天的還有40首左右。他又善作散文,尤其精於寫書信,他寫的《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的文藝理論批評專著。明朝人將他的詩文編成《魏文帝集》,流傳至今。

公元226年5月,曹丕病重,秘密命令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陳群、撫軍司馬懿等扶立子曹?繼位,命令後宮淑媛、昭儀以下的宮人回家與父母團聚。丁巳日,病死於洛陽宮內中壽殿。

曹丕死後諡號為文帝。

魏明帝(曹睿)

明帝,名曹睿(公元205~239年),字元仲。文帝長子。文帝死後繼位。在位13年,病死,終年35歲。葬於高平陵(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大石山)。

魏明帝曹睿,曾先後封為武德侯、齊公、平原王,文帝臨死前被立為太子。公元226年5月丁巳日文帝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太和”。

但曹睿在位期間,大興土木,留意玩飾,不過他也重視文士,徵召來了安置在崇文館,鼓勵他們從事學術研究,這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能賦詩作文,擅長於作樂府詩,與曹操、曹丕並稱為曹魏“三祖”。清朝人曾將他的散文兩卷,樂府詩10餘首編輯成冊。

公元239年正月,曹睿病重,匆忙佈置後事,立愛妃郭夫人為皇后;召回司馬懿託孤(即託付大臣扶立、輔佐嗣君)。丁亥日,司馬懿趕入內宮,曹?握著他的手說:“我不行了,後事託付你了。”指著站立在一旁的八歲的兒子曹芳說:“這就是嗣君,你要看清了,切勿誤事!”又命令曹芳上前抱住司馬懿的脖子。司馬懿頓首流涕,表示了忠誠後,曹?寬慰地說:“這就好了,願你和曹爽一起輔佐他。臨終前能當面託付你這件事,我死也瞑目了。”又召皇族(曹操侄孫)曹爽入臥室,拜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軍事,與司馬懿一起輔助嗣君。交代完畢,當下就冊立曹芳為太子。同一天,曹?病死於洛陽宮內嘉福殿。

曹睿死後諡號為明帝。

魏少帝(曹芳)

曹芳(公元232~274年),字蘭卿。明帝養子。明帝死後繼位。在位15年,後為權臣司馬師所廢。病死,終年43歲

曹芳,明帝臨終前立他為太子。明帝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正始”。

曹芳繼位時,曹爽和司馬懿共同執掌大權。曹爽擔心司馬懿勢力壯大,用明升暗降的手法,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削奪了他的兵權。司馬懿運用韜晦之計,告病在家,不問朝政。以等待時機。

公元249年新年,曹芳隨曹爽去城外祭掃高平陵。司馬懿乘機佔據洛陽,並以太后的名義免除曹爽大將軍的職務。不久又以謀反的罪名,殺死曹爽,獨攬大權。自此,曹魏政權實際上已轉入司馬氏手中。

公元251年,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執掌朝政。兩人專橫殘暴,大臣中只要誰稍有微議,誰就被他們除掉。曹芳恨之入骨,與心腹密謀,準備削奪司馬師兄弟的兵權。不料事情洩漏,司馬師先發制人,逼迫太后下詔,於公元254年9月甲戌日將曹芳廢黜,降封為齊王,遷居舊宅,規定沒有皇帝宣召,不能隨便入朝。當時,曹芳乘坐牛車,辭別太后,自太極殿出南門,哭別群臣而去。

後來,司馬炎代魏建晉,降封曹芳為邵陵公,後事不詳。曹芳史稱少帝。

高貴鄉公(曹髦)

高貴鄉公,名曹髦(公元241~260年),字彥士。文帝孫,曹霜子。曹芳被廢后,司馬師立他為帝。在位7年,太子舍人成濟受司馬昭、賈充指使將他殺死,終年20歲。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曹髦,東海王曹霜子,封為高貴鄉公。司馬師於公元254年9月廢曹芳後,於同年10月己丑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正元。

曹髦在位期間,司馬師病死。弟司馬昭專權,權焰逼人,比其兄還要跋扈,平時穿著皇帝的龍袍,一心想取曹髦而代之。

曹髦實在忍耐不住,不甘心做忍氣吞聲的傀儡。公元260年5月己丑日,他召尚書王經等三位自以為能信賴的大臣入內宮,恨恨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來廢黜我,決心和他拼個你死我活,你們隨我一同去討伐這賊子!”不料,其中兩個大臣偷偷溜出皇宮,向司馬昭通風報信去了。

曹髦不懂軍事,又缺乏謀略,當下召集殿中宿衛兵和蒼頭、官僮幾百人,亂哄哄地衝出宮去。他自己手持寶劍,站在車上指揮,直奔司馬昭宅第。行到南闕,司馬昭的心腹將領,中護軍賈充帶著二,三百兵士趕到,擋住去路。雙方接仗,曹髦怒喝著揮劍殺去。賈充手下兵士見皇帝衝來,畢竟膽怯,畏縮著不敢向前。賈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濟見了問:“怎麼辦?”賈充厲聲說:“司馬公平日養著你們幹什麼的!還用多問嗎?”成濟一聽,就驅馬挺矛,直衝到曹髦車前。曹髦怒斥道:“我是天子,賊臣怎麼敢如此無禮!”成濟也不答話,只是端起長矛,直刺過去。曹髦連忙舉劍招架,無奈成濟力氣大,抵擋不住,當下被刺中胸膛,跌落到車下。成濟順手補上一矛,刺穿胸背,曹髦當場死去。

事後,司馬昭因為群情激憤,便捕殺了成濟,以推卸罪責。他又以太后的名義頒佈詔書,列了曹髦的許多不是,將他廢為平民。曹髦死後無諡號,史稱高貴鄉公。

魏元帝(曹奐)

元帝,名曹奐(公元246~302年)。初名曹璜,字景明。曹髦死後繼位。在位6年,為司馬炎所廢,後病死,終年57歲。葬處不明。

曹奐,武帝孫,燕王曹宇子,封為常道鄉公。司馬昭於公元260年5月殺曹髦後,於同年6月甲寅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景元”。

曹奐在位期間,一切聽命於司馬昭,毫無權力。公元265年12月壬戌日,司馬昭(已死)子司馬炎稱帝,曹奐被廢黜,降封為陳留王,被逼遷往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陽市內)居住。魏國滅亡。

不久,司馬炎又命令他遷居鄴城。公元302年,曹奐病死於鄴城。

曹奐死後諡號為元帝。史家還習慣稱他為常道鄉公。

蜀國

昭烈帝(劉備)

昭烈帝,名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販草鞋、草蓆出身。在位3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劉備,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他不喜歡讀書,愛養狗,養馬,喜歡音樂和修飾外表,又喜歡結交豪傑。他在當地富戶的資助下,趁軍閥混戰之機招兵買馬,結識了前來應募的兩個壯士關羽、張飛。劉備見兩人武藝高強,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為心腹。三人親如同胞手足,據說還在桃園結拜為異姓兄弟,發誓要同生共死,幹一番事業。

劉備起兵後,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孫瓚,代領豫、徐兩州牧。由於力量弱小,先後依附於曹操、袁紹,劉表,輾轉寄人籬下。他感到要獨樹一幟,開啟局面,必須聘用人才。他打聽到南陽臥龍崗(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有位傑出的人才,叫諸葛亮,時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十分高興,帶著關、張兩人去請他出山輔助。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聞知劉備要來,一再躲避。劉備連著撲空兩次,並不洩氣,第三次再登門拜訪,諸葛亮終於被他感動,接待了他。

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主動結好孫權,合力於赤壁擊敗曹操,並乘機進佔荊州。不久又引兵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稱帝,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建年號為“章武”。史稱蜀漢或蜀。

劉備稱帝后,依照諸葛亮的主張,著力整頓內政,實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攻殺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縣境內)之戰中,被東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忙詔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趕來白帝城,囑託後事。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的兒子阿斗,你如果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認為不能輔助,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聽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於劉氏父子。劉備便命令李嚴起草遺詔,傳位於劉禪。然後將劉禪兄弟叫進臥室,叮嚀說:“我死以後,你們一定要象伺候父親一樣伺候丞相。”又叮囑翊軍將軍趙雲盡心輔佐嗣君。說完,他又長嘆了一聲。癸巳日,劉備病死於白帝城。

劉備死後諡號為昭烈帝,史家又稱為劉先主。

後主(劉禪)

後主,名劉禪(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子。劉備死後繼位。在位41年,國亡投降魏,後病死,終年64歲。葬處不明。

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於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蜀漢滅亡。

三月,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魏國還將他的子孫和舊臣50多人封侯,以籠絡人心,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卻認為這是對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盡。

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劉禪史稱劉後主。

有人認為,劉禪在劉備死後,能先後信任、重用諸葛亮,姜維等人,支援伐魏,開拓疆土,使蜀國繼續存在了四十餘年,並非庸碌無能之君,而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至於他被俘後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採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汁而已。

吳國

長沙恆王(孫策)

長沙恆王,名孫策(公元175-200年),字伯符。孫堅子。東吳的實際奠定者之一。被原吳郡太守許貢的門人刺殺,終年26歲,葬處不明。

孫策,面貌英俊,性格剛烈。孫堅戰死後,他帶兵投靠袁術。公元194年,袁術將孫堅的軍隊劃歸他率領,向南進軍,一路上投奔他的人很多,他幼時的密友周瑜也帶領人馬與他會合。第二年,孫策率軍渡過長江,削平當地割據勢力,佔據丹陽、吳、會稽等五郡,依靠南北豪強勢力的支援,在江東地區建立起割據政權。

孫策作戰驍勇,軍隊紀律嚴明,被曹操所看重,任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孫策乘機秘密部署人馬,調集糧草,試圖偷襲許昌,劫取漢獻帝。此時,被孫策攻下吳郡時殺死的太守許貢的門客,正在尋找機會為主人報仇。有一次,門客探聽到孫策要上山遊獵,就事先埋伏在樹林中,等孫策走進樹林時,放射出一支冷箭,正中孫策面頰。孫策受了重傷,被部下救起扶回府第,經包紮急救後,醫生告訴他必須好自療養,百日內切勿做劇烈運動,傷勢可能會痊癒。幾天後,孫策引鏡自照,發現臉上的傷疤嚇人,容貌被毀。他平時很注重儀表,又年少氣盛,當時就擂著茶几,激憤地對左右大叫大嚷說:“我的面容已經如此,還能再建什麼功、立什麼業啊!”於是,他召來部將張昭等,囑咐說:“如今我們已經有了土地人馬,能和別人較量一番,希望你們盡力輔助我弟弟孫權。”說完,叫孫權走近臥榻旁,將印綬授給他,叫他佩帶起來。然後叮囑說:“你我兄弟論上陣打仗,我強過你;論選拔人才,任用賢人,你強過我。我死後,你好好保住江東這份基業吧。”當夜,孫策創傷進裂死去。

孫權稱帝后,追諡孫策為長沙恆王。

大帝(孫權)

大帝,名孫權(公元182~252年)。孫堅子,孫策弟。在位31年,病死,終年71歲。葬於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鐘山南面8裡處)。

孫權,字仲謀,孫堅子,孫策弟。孫策死時,他年僅19歲。但是他平時喜歡結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東官員中,已經很有聲譽。所以,他在張昭、周瑜等人的扶持下襲兄職,能安撫將士百姓,穩定江東局勢。

孫權掌權後,用心蒐羅人才,周圍文臣武將,人才濟濟,出現一片興旺景象。曹操聽到訊息後,為了籠絡孫權,以漢獻帝名義,封他為徵虜將軍,兼會稽太守。自此,孫權實際上成為江東的統治者。公元208年,孫權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敗曹操。不久,又聯曹反蜀,派呂蒙襲殺劉備大將關羽,奪取荊州。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大軍,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孫權任用陸遜為將,於公元222年,在彝陵擊敗劉備。公元222年,孫權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建年號為“黃武”。

孫權在位期間,於公元230年派將軍衛溫等率領10000人的大船隊,到達夷州(今臺灣省),加強了臺灣和大陸的聯絡。又設定典農校尉等農官、管理屯田事務,並在山越平定地區設定郡縣,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孫權死後被追尊為大帝。

廢帝(孫亮)

廢帝,名孫亮(公元243~260年)。孫權少子。孫權死後繼位。在位7年。為臣下孫琳廢黜。自殺身亡終年18歲。葬於定陵(今安徽省當塗縣內)。

孫亮,孫權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孫權於公元252年4月病死,他於同月在諸葛恪等扶持下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孫亮在位期間,大將軍孫琳專權,驕橫跋扈。公元258年,孫亮密謀誅殺孫琳,奪回大權。不料密謀洩漏,孫琳先發制人,於9月戊午日帶兵圍住皇宮。孫亮本要率領少數侍衛衝出去和孫琳拼個你死我活,皇后全氏和近侍都勸說他這是以卵擊石,有去無回,他只得坐等孫琳處置。孫琳編織了孫亮的幾大罪狀,派光祿勳盂宗德祭告太廟,廢黜了孫亮,降封他為會稽王。又派中書郎李崇帶兵進宮,奪取了印璽,逼迫孫亮夫婦離宮,由將軍孫耿押送到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居住,時年僅16歲。公元260年,孫琳又將孫亮貶為侯官侯,押赴封地。孫亮於途中自殺。

孫亮史稱廢帝,也稱會稽王。

景帝(孫休)

景帝,名孫休(公元235~264年)。字子烈。孫權第六子。孫亮被廢,由孫琳迎他繼位。在位7年,病死,終年30歲。葬於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舊城東25裡處)。

孫休,孫權在位時被封為琅?王。孫琳於公元258年9月廢孫亮後,於同年10月己卯日將他迎入京城繼位,改年號為“永安”。

孫休對孫琳陽示恩寵,暗中則與大臣張布、丁奉密謀,於臘月大宴時誅殺了孫琳,並剷除了他的勢力。

公元264年7月,孫休病重,急忙召丞相濮陽興入宮託孤。濮陽興趕進臥房時,孫休已經不能講話,只能握著濮陽興的手,示意讓太子孫彎拜見他,託他輔助。壬午日,孫休病死於建業宮中。

孫休死後諡號為景帝。

末帝(孫皓)

末帝,名孫皓(公元242~283年),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孫權孫,孫和子。孫休死後繼位。在位17年,國亡,投降西晉後病死,終年42歲。葬於和陵(今浙江省吳興縣西陵山)。

孫皓,曾封為烏程侯。孫休於公元264年7月病死,丞相濮陽興見魏國已經攻滅蜀漢,下一步必欲攻滅東吳,擔心太子孫彎年幼,難以擔當保衛國家的大任,於同月改立孫皓為帝,改年號為“元興”。

孫皓在位期間,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後期更寵信佞臣岑昏,整天飲酒作樂,朝政昏暗,大失民心。

公元280年,這時西晉已取代魏國,分六路出兵滅吳,勢如破竹,攻入吳境。孫皓命令將士抵擋,將領們答說:“我們流血拼命,奸賊岑昏卻在這裡溜鬚拍馬,享盡榮華富貴,這怎麼叫人心服,將士們誰還有鬥志!”孫皓聽了,自言自語地說:“如果真是這樣,為了保住江山,只好拿這狗奴才來謝百姓,平民憤了。”將領們便歡呼著去捕殺岑昏。 孫皓又怕岑昏一死,無人陪他飲酒作樂,趕快派人去阻止,岑昏已經被將士們亂刀砍死。

3月,晉將王浚的水師首先逼近建業。東吳將領有的戰死,有的投降,已經沒有人帶兵了。孫皓急得抓 耳撓腮,想不出辦法來。後來,為了活命,採納中書令胡仲的建議,仿效劉禪,帶著東吳的戶籍圖冊,率領殘存的文武百官,出城投降。至此,東吳滅亡,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告終,中國再度統一。

孫皓被晉軍押到洛陽,晉武帝司馬炎接見了他,請他坐下說:“我設定這個座位,等你來就坐已經很久了。”孫皓回答說:“我在南方也設了一個座位等待陛下。”賈充問孫皓說:“聽說你在南方常常鑿人眼珠,剝下人的麵皮,這叫什麼刑法?”孫皓對答說:“臣下弒君或奸詐不忠的人,就處以此刑。”說得賈充啞口無言。司馬炎將他降封為歸命侯,命令他閒居於洛陽。

公元283年,孫皓病死於洛陽。孫皓史稱末帝,也稱歸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