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個諸侯國,只要國家對外無戰爭威脅,對內政局穩定,很快就可以把經濟和軍事力量發展起來。而這個時候國家若是再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人,發展更是如虎添翼。秦穆公當時所處的秦國恰好是這個狀態。

秦國發跡於西部,周邊的犬戎國家力量弱小,東部大國離得遠,少了很多正面衝突。秦穆公在位差不多40年,他結交大國,重用賢臣,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部分地方,加速了民族融合,發展了秦國經濟,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秦穆公開創的霸業,為戰國末年秦統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晉國在秦國的東部,與秦國被黃河相隔,經過幾代國君的努力,當時已是中原大國。

秦穆公上位後很快就結交晉國,娶了晉獻公的女兒、也就是當時太子申生的姐姐為妻,她也是後來晉文公的姐姐。後來穆公還把自己的女兒以及其他四個女子許配給晉文公。成語“秦晉之好”起端就在於此。

當然這些婚姻都是出於政治目的,雖可以緩和雙方的關係,但該有的戰爭仍然避免不了。後來秦國和晉國在數百年間發生了多次戰役,但因為雙方的這層關係在,許多人才免於被殺。

其實,利用聯姻維持雙方不撕破臉皮的表面和諧,東西方都這麼做。古羅馬時代,愷撒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當時的執政官龐培,後來愷撒女兒去世,他慌不迭的趕緊又把自己外甥女的女兒送給龐培,就是不想盡快跟龐培為敵。不過等到愷撒認為時機成熟,還是把龐培給幹掉了。

秦晉之間的關係不僅是姻親,經濟政治上的互相幫助也是非常頻繁。秦穆公在位時數次幫助晉國國君即位,雖然也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總歸是避免了晉國的動亂。

除了與晉國結交,秦穆公最被人稱道的是重用人才。秦朝名相李斯在他的名篇《諫逐客書》中說穆公他“西取

由余

於戎,東得

百里奚

於宛,迎

蹇叔

於宋,來

邳豹

公孫支

於晉”,這五人都是外來人,正是由他們輔佐,秦國才能並國二十,稱霸西戎。

人才是秦穆公成就霸業的最關鍵因素。

比如,百里奚原是虞國的大夫。晉獻公借道伐虢滅了虞國,俘虜了百里奚,並把他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送往秦國。中途百里奚逃跑到宛城,被楚國人抓住。穆公聽聞百里奚乃不世出的人才,想辦法去救他。最後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任命為上大夫,百里奚也被稱為“五羖大夫”。

百里奚又向穆公推薦了蹇叔,這倆人都得到了重用。

秦穆公用人,不僅愛才,更在於識才。他對百里奚的選用,並沒有因虞國的滅亡而認為百里奚無能,而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於之罪也。”正是穆公這種識人用人的做法,使秦國成了吸引人才的樂土。西戎的由余也是親身感受到其求賢若渴,才歸順秦國,併為其討伐西戎,從而擴地千里。

此外,穆公還很重視民心。晉獻公,也就是穆公的老丈人,他掛了的時候,晉國內亂,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後來穆公幫助夷吾回國即位,也就是晉惠公。惠公答應穆公若能即位則會送秦國八座城池,結果掉頭就不承認了。後來晉國大旱,來向秦國借糧食,穆公並沒有因為先前晉國爽約而拒絕,而是認為百姓是無辜的,把糧食借了出去。

穆公做的這樣得民心的事情有很多,導致其人格魅力很高。

隔兩年秦國又發生饑荒,去晉國借糧,這時晉惠公不僅不借,反而藉此機會出兵攻打秦國。穆公被圍且受傷。就在這危急時刻,有三百人衝進來把穆公給救了。原來這三百人曾經因為吃掉穆公的馬而被判死罪,穆公不僅赦免了他們,還賜他們酒喝。這次他們是專門跟隨穆公來跟晉國打仗的,看到穆公被困,紛紛捨命來救。

穆公不僅安然脫困,回過頭還把晉惠公給擒了。這真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不是穆公廣施恩惠,何來這驚天大反轉。這情節直逼武俠小說裡面的橋段,穆公擁有的是無敵主角光環。

經此一役,晉國割讓黃河以西大塊面積給晉國。

當然,晉國還是大國。而且拉長曆史來看,秦穆公雖然非常優秀,但仍不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領袖。晉惠公掛了後,穆公又幫助公子重耳即位,也就是晉文公,並且還把女兒許配給重耳,意圖使晉國儘量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但晉文公文韜武略更是優於常人,雖然即位時已經60歲了,在位時長僅8年,卻做到了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周室子帶之亂,大敗楚軍等壯舉。這種種戰績無一不使其立於聚光燈之下。緊接著晉文公召集各諸侯國於踐土會盟,晉被推為盟主,晉文公也被歷史學家公認為春秋霸主之一。而這一連串事件僅發生在晉文公即位後的四年內。

晉國終成一代霸主,歷經百年而不衰。哪怕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時代,這老哥三竟然還能佔據七雄中的三雄,可見晉國此時的實力與地位。

晉文公在位的這幾年,也是與秦國最美好的蜜月時光。秦穆公畢竟是晉文公的姐夫兼老丈人,還幫文公奪位,所以文公對穆公還是很尊重的。他們倆一起打過很多小國家,還一起去打鄭國,鄭國有個叫

燭之武

的人隻身犯險去見秦穆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說服了秦軍退兵,逼得晉文公也退了兵。晉國雖然氣的不得了,但仍然沒有把秦國怎麼樣。高中課本上《燭之武退秦師》講的就是這件事。

再說回穆公。穆公還有個厲害之處就是在位時間長,使得秦國可以持續發展。在他位上,熬過了五六個晉國君主,也包括晉文公。

晉文公掛了後,秦穆公想趁晉喪再次伐鄭,百里奚、蹇叔等雖力勸但穆公就是不聽。鄭國在晉國的東邊,秦國要去打鄭國,必然會經過晉國,而打敗了鄭國對秦國好處不大,反而強壯了晉國,這也是之前燭之武勸秦穆公退兵的理由。但這次穆公就愣是要出兵。

因為鄭國早有防備,緊要關頭秦國退兵了,回來的路上就順道滅了滑國。

滑國在晉國邊上,與晉同姓,都是姬姓國,也就是都是周王室家族的分封國。當時晉文公雖死未葬,太子襄公感覺秦國這是有意侮辱晉國,遂派兵在崤山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並俘虜了秦軍三將,也就是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等人。多虧晉文公的夫人,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兒力保,才保住了三人性命。三人歸秦後,穆公痛哭流涕,主動承認錯誤,認為這次失敗全是他一個人的錯,與各位沒有關係,他們三人官復原職,繼續得到重用。

很快,三年後,穆公就令三人將兵再次伐晉,並取得了勝利,算是報了當年之仇。

在這期間,穆公還任命由余討伐西戎,把整個西戎給蕩平了。自此以後,秦國的威脅與目標就變成了東方諸國。這也意味著從此開始,秦國可以安心的逐鹿中原了。

穆公死後,殉葬者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惡習,被殉的不僅是奴隸,還有統治者生前最親近的人。這些人中有三個人分別叫奄息、仲行、針虎,他們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詩經·黃鳥》就講了這件事。《詩經》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歌,所謂的詩就是歌詞。歌詞中表達的全是人民控訴穆公的這種惡性,竟然讓這麼優秀的人陪你去死,太不應該了,這算是穆公生涯的一個汙點吧。

不過對於這件事,宋朝的蘇東坡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秦穆公生前仁義愛民,孟明視打仗輸了都不降罪,怎麼會忍心用三良殉葬呢。穆公受險時,有三百人拼死救助,只為報答穆公不殺之恩。也許這三人是“士為知己者死”,捨身圖報穆公的知遇之情呢。我比較喜歡這個解讀。

穆公死後,他的繼承者們資質平平無大作為。終春秋之世,秦國再沒有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有過上乘的表演。秦國雖有心東擴,與東邊晉國反反覆覆打了好多年,但卻未能越過黃河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