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五元素微課堂,今天我們來講講足踝部的生物力學機制。當我們說到足部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是在說足踝部,足是我們整個下肢和全身承重的基石,作為整個承重的基礎,那麼它如果出現問題的話,同樣會影響到整體的運動鏈。當然整體的運動鏈也同樣會影響到我們的足部。作為直立行走的人類,那麼行走是我們人類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作,他滿足了我們個體空間的位移,能夠有效的去完成這種步態,是我們人最基本的功能。但這種有效性其實是在理想狀態下的。只有實現了我們步態的有效性才能將我們的疲勞實現最小化,損傷實現最小化。我們正常的行走還要保證防跌倒、安全等一系列的這些多重任務的活動。那麼我們大多數人把我們的這種步態或者行走看作一種理想狀態,毫不費力的沒有難度的行動。但是如果我們去觀察兒童也好,老年人也好。或者是由於疾病,比如神經損傷,步態出現了各種異常,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些端倪。我們所有的人大概都是在十一到十五個月開始逐漸的學習站立和行走,直到我們步態模式固定,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時間的學習。大多數人呢在四到五年的時候,這種步態模式固定下來,這樣的也完成了我們步態的學習。那麼在我們正常步態的說了我們要進行中多重任務,包括談話四處觀望。用最小的力量能夠處理我們遇到的障礙,同時處理一些可能會影響我們身體穩定性的外力的因素。這是我們步態中非常重要的。也是不言自明的,這種自由行動獨立行動是每個人獨立的一個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有的康復的時候,行走或者是步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康復的目標,或者是一個過程也好。在這裡面瞭解正常的功能呢,去看我們正常的功能的。然後透過這種正常的功能呢。從而去理解我們異常的模式以及處理我們臨床上的病人,相對來說就非常的重要。我們去觀察我們足踝部的生物力學的時候,足踝部的生物力學相對來說它對全身的影響,非常重要。從早期來看對全身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我們首先看我們的足部,從1953、1954年的時候,霍克發表的兩篇非常重要的關於足部的文章以來,足部的問題一直受到了我們現在的康復,足踝或者是疼痛領域以及骨科各個科室極大的關注。那麼在他最早發表的這兩篇關於足部重要的文章的時候,他就提到了關於足部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兩個非常重要的足部的一個關節。第一個就是我們的距下關節,另外一箇中足關節當然其實後期的時候會提到我們的蹠趾關節。

整個運動過程中的生物力學機制在步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最早提出這個距下關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提到了距下關節在運動的時候,出現的這種三平面的綜合運動。這種三平面的綜合運動了指的是我們的旋前和旋後。距下關節的旋前,是由我們的外翻,外展和背屈三個動作所構成。旋後由內翻,內收,趾屈三個動作所組成。

很多的文章、文獻呢,以距下關節額狀面的內翻或者是外翻動作來代表足部的旋前或者旋後也是可以的。包括現在很多的書籍上面仍然是用這種表示的。距下關節的運動通常我們在大致的這個測量或者是評判的時候往往又是有跟骨後側或者小腿後側這倆之間的這個夾角的測量。我們這種距下關節的運動,在我們整個的步態或者是整個的足踝部的生物力學有什麼樣的特點?我們下面就來看一看。它的功能整體的這個變化是什麼樣的關係。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距下關節在跟骨觸地的時候,其實是做一個內翻的角度,那麼這個內翻的角度,一般情況下是兩到三度。從觸地時再到觸地後,觸地後跟骨立即會做外翻的這個動作,直到我們站立中期結束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外翻的角度又大概是兩到三度。在這個時候注意了觸地時和觸地後的這個變化,觸地時跟骨內翻然後快速的進入跟骨外翻的這樣的個狀態。那麼在正常的情況下的時候呢,我們的跟骨在步態週期大約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的時候會達到中立位。

然後呢,在我們的這個跟離地或者到趾離地的時候,跟骨內翻到一定的角度,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為六度。那麼在這個擺動相的時候,跟骨又返回到這個內翻位的狀況,也就是旋後的一個狀態。那麼然後再進入下一個跟骨觸地的時期。

這個運動模式是大多數文獻大多數資料所認同的這種方式。涉及到距下關節活動角度在不同的文獻中會略有不同。這時會跟這個測量的方法以及測量的技術,以及不同時期的時候的測量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在觸地期到足放平,再到站立中期的時候距下關節的這種旋前的動作。透過我們跟骨的外翻。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跟骨中點外側的時候,他的足底的反向作用力會使得我們在觸地期衝擊力將我們的距骨同在水平面上了推向內側,同時在失狀面下面推向我們的這個下方,形成我們距下關節的旋前,同時在這個時候從觸地期到足放平到站立中期,我們的進腓骨以及股骨。為整個下肢發生內旋的動作進一步引導距下關節的這個旋前。

距下關節旋前的時候,我們跟骨外翻距骨折曲和內收。距骨的折曲,降低整個後足的高度。同時,這種跟骨外翻使後足的高度降低。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同時伴隨整個人的內側縱弓的下降。這個時候呢,可以延長地面衝擊力的作用時間,有效地吸收了我們的應力。距骨內收帶動了我們的經骨的內旋和膝關節的屈曲。股四頭肌同時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吸收我們的應力。這個時候我們的距下關節在功能上實現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功能上第一個實現了有效地吸收了我們的應力,第二個他實現了我們足部能夠更好適應不同的地面。這兩個作用在我們的足部上面正好是彈性減震和柔韌性或者說是靈活性的足部功能的所需。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

足踝生物力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