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把棺木掛在懸崖峭壁之上的?ztx00792019-07-24

中國古代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中曾經盛行過一種奇特的葬俗——懸棺葬。所謂懸棺葬,就是利用人工的木樁或天然的崖洞,把死者的棺木懸置在萬仞絕壁之上。

關於懸棺的產生,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大寧河邊有位少年被算定要當皇帝,但他必須從某月某日開始,一百天內不得開啟大門。到九十九天,少年家的大門意外地被打開了。與此同時,他家後園竹林裡發出噼噼啪啪的震響,竹子一節節綻開了,裡面跳出一個個人來,又隨即死亡。據說,這本是將來要輔佐少年的文武大臣。家裡人用棺木將他們裝殮起來,氣憤的少年則用腳猛踢這些棺木。說來奇怪,一具具的棺木全部都跳騰而起,掛在大寧河兩岸的巖壁上了。這縹緲的傳說給懸棺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由於懸棺的神秘,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探險者紛沓而至,有的想尋根究底,出於好奇;有的則是冒死求財。他們在懸壁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

福建武夷山區的懸棺多是船形,人們稱為“船棺”。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崇安縣有個叫張富郎的人到武夷山探險。他利用類似井上汲水用的轆轤,進入放置“木船”的山洞,只見幾具屍骨橫七豎八的躺在那裡,最終一無所獲。

清末光緒年間,奉節有個大膽的人隻身進入三峽口,攀上懸崖,取下一個“風箱”。令他失望的是,裡面並沒有什麼傳世的珍寶。

1971年,奉節縣兩個採藥人登上江邊懸崖,取下兩具“風箱”。棺中儲存有巴式銅劍、銅斧,以及漢朝使用的五銖錢等珍貴文物。

1973年,有兩個外來人採用盪鞦韆的辦法,經過反覆蕩動,進入了武夷觀音巖洞穴,推下一具棺木,企圖盜走,因鄉民及時向政府報告,才免於被盜。

這些棺木,經碳14測定,一般都在2000年以上,有的竟達4000年之久,是商周時期的產物。人們感興趣的是:

當時的生產水平非常低下,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把死者的棺木懸掛在這高不可攀的懸崖峭壁之上?又是怎樣安放上去的呢?

一種意見認為這是某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據考證:古代大寧河地區的濮人,武夷山地區的越人,湘西五溪蠻人,以及雲南僚人,都有此種葬俗。唐代的《朝野僉載》說:“五溪蠻”的父母死之後,其子女便將屍體放在林外,三年後在臨江的高崖上鑿一個石龕放置棺木,放的位置越高,越是盡了孝道。宋代朱輔的《溪蠻絲笑》記述南方的某些少數民族,人死後先埋在土中,隔一段時間再取出屍骨,放在大樹或巖穴裡。生居巖洞,死葬巖洞,為南方民族之特有的習俗。福建、貴州等地的懸棺常常置在傍水的高崖,更是古代南方民族“水行山處”習俗的反映。

一種意見認為是對死者的尊敬。懸棺葬的死者大多在部落中有很高的聲譽、地位,往往是部落首領。他們死後,人們還讓他們居高臨下,俯視山河。而且棺木放於懸崖峭壁之上,敵對部落無法破壞,野獸也無法侵襲。對於有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習俗的一些少數民族來說,部落首領的靈柩安全,關係到部落的興衰命運,因此,不惜代價地將首領的靈柩進行懸棺葬,也是可以理解的了。《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土僚人死後,用小匣裝部分屍骨,“攜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懸之,俾人、獸不能侵犯”,從而表達了對死者的保護和尊敬。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是祈福的一種方式。《敘州府志?外紀》說,敘州一些少數民族,對死者的棺材“爭掛高巖以趨吉”。元代烏蒙路宣慰副使李京,曾據其親自經歷寫了《雲南志略》,說土僚人死後,“置於千仞巔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放得愈高愈好,墜落則愈快愈好。為了後嗣子孫的吉祥,只好讓屍骨越爬越高了。

凡是看過懸棺的人,自然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這重達幾百斤的甚至千斤的木棺,是用什麼方法懸置於陡峭的巖壁之上的呢?據實地考察,這些懸棺低者離地十餘米,高者達幾百米,古人又沒有起重機、大吊車等現代化裝置,這真是一個令人興趣盎然卻難以索解的謎。

人們對此議論紛紛。

一說是修棧道而運懸棺。據武夷古越族船棺葬儀習俗,部落首領使用不易腐爛的楠木作船棺,且陪葬品甚多,不願為人所知,便選擇在風雨之夜,兼用人力、畜力,順著事先鋪設的棧道,把船棺運入巖洞。據說,現在九曲溪兩岸的巖壁縫隙處,還可以看到一些殘存的木料,很可能是安置船棺後為了確保它的安全拆除未盡的遺物。但是,一般安裝船棺之處乃懸崖絕壁,並無緩坡之處供架設棧道,所以,此說也難以令人信服。

一說為從上往下懸索下棺。早在唐代《朝野僉載》中,就有“自山上懸索下柩”的說法。千百年前,古大寧河地帶、武夷山都還是原始森林,那懸崖絕壁上古藤叢生,為懸索下柩提供了攀巖附壁的條件。只要從上縋下幾個“葬禮先行官”,在洞口預先架設幾根橫木,人們在峰頂就地取材,伐楠制棺,然後吊墜而下,先擱在洞口橫木上,再由“先行官”推進洞裡。此說雖較為可信,但也引起人們的質疑:某些峰頂無法攀登,也不一定有可供製作的楠木。

一說為從下往上吊裝。已取出的一個船棺,棺蓋頭部有一道明顯的繩勒痕跡,寬約3釐米,似乎是吊裝的佐證。據《武夷山志》載:“成化間有鄉人削竹籤,插仙船巖壁,攀引而上。”“村民能猿猱者嘗登之,棺不施釘,可開視。”但此種推想,理由略嫌不足,因為武夷山諸峰的特點是上豐下斂,峰腰洞穴多是朝內斜嵌,吊棺垂直上升不能解決進洞問題。

還有的說是洪水齊天時的遺物;有的說利用堆土法,即利用地形,堆起土臺,棺木進位後,再將土撤去;甚至有的說是架設木架和雲梯。不過,對這幾種說法,相信的人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