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髮展和網路社交軟體的普及,表情包作為網路亞文化下的一種軟性語言符號和表達情緒的輔助溝通工具隨之流行起來。人們往往透過各色各樣的表情包,彰顯機智與幽默,為虛擬社交增添樂趣,補充語言表達的空白。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2019微信年度資料報告》指出00後最常用表情包為捂臉笑,90後為哭笑,80後為呲牙笑,70後為偷笑,55歲以上的人群最鍾愛的表情是贊。不分年齡的表情包使用最多的前五名為捂臉笑、呲牙笑、偷笑、贊、玫瑰。這一報告反映出表情包使用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代際差異,而父母與子女的良好溝通在構建和諧的家庭關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形形色色的家庭小單元組成了社會大單元。表情符號從群眾中來,反過來在群眾中發揮效用,這種迴圈成為每個家庭發展變化的動力,也將影響社會。因而,代際溝通中表情符號的使用和理解差異,不得不引起重視。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代際“鴻溝”:為什麼父母永遠能誤解你發的表情?在豆瓣,有個熱門話題叫做“給父母發表情包引起的誤會”。起因是有豆友給父母發“嚇得我瓜子都掉了”表情包,卻遭到耿直地反問,“你在吃瓜子嗎?”

這個話題之下的700餘篇內容得到了2000萬次瀏覽,可見遭遇誤會的網友不在少數。有人特意給奶奶發了可愛的動物表情包表達愛意,卻遭到了正兒八經的批評:“把你奶當做狗了,拿動物照片比喻上輩不恰當吧。”後面還跟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神秘微笑。更常見的誤會可能是把冒著煙的“便便”當做蛋糕,把不懷好意的微笑當作親切,或者乾脆把土味表情包中的人物當成了自己的閨女兒子。為什麼父母總能誤解你發的表情?

仔細總結引發誤會的表情包,就能發現主要原因有二:一來他們過於信任表情的原始意思,微笑就是微笑,小貓就是小貓;二來他們的代入感太強,在自己和表情包之間建立了強烈的聯結。

但是這真的能怪父母嗎?事實上,是年輕一代在長期使用表情包的過程中,逐漸賦予了它更多含義。比如在“微笑”表情剛剛建立的時候,畫圖人試圖表達的可能只是單純“微笑”之意。但在後來的使用中,有人意識到這個表情會讓人聯想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或是皮笑肉不笑的假笑,隨即把這種衍生義加入了“微笑”表情之中,又分享給了更多網友,新的含義便成了一種約定俗成。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理解,在父母眼裡已經是“違反自然社會的異端。”不過好在有些表情仍然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保留了它最原始的含義,因而不會造成誤解,比如“玫瑰”、“齜牙”、“握手”和“抱拳”。雖然它們因此被看做是“老年表情包”,但是在和長輩的溝透過程中多多使用,絕對是最安全保險的方式。

表情包產生的“代溝”

表情包的廣泛流行印證了網路環境下人們傳播習慣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圖片化。當前的社會以網路社交平臺為紐帶和平臺,而表情包憑藉自身比文字更快捷、更易懂,同時也有更強烈和直觀傳播效果的優勢,已然成為人們在這個平臺最流行和普遍的表達方式。表情符號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其因使用主體的不同而攜帶的使用群體在文化、審美乃至情緒心理上的差異,讓人得以窺見網路多元語言背後的現實對映。因此,在青年表情包與中老年表情包顯著的視覺差異之外,反映出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審美的迥異乃至代際認知的衝突。然而,這也可能不只是由於代際差異,而是因為新的“代溝”一它不僅僅分開了兩群年紀不同的人,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