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是誰殺了冉閔,具體點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9-05-06 回答

冉閔被慕容儁所殺。351年,石祗部下劉顯在陽平之戰中為冉閔擊敗,被殺三萬餘人,被迫投降冉閔,並回軍殺死石祗,從而後趙滅亡。七月劉顯又背叛冉閔,自稱皇帝,並率軍攻冉閔,為冉閔所敗;352年正月,冉閔率領8000騎兵攻克襄國,殺劉顯,至此後趙殘餘勢力基本被消滅,但前燕軍攻勢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萬騎兵進攻冉閔,追至廉臺(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而冉閔手下僅有8000兵,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後陷入鮮卑大軍重圍,冉閔突圍東走二十餘裡,坐騎朱龍突然死亡。冉閔於是被趕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軍隨即進圍鄴城,鄴城守軍艱苦抵抗鮮卑軍達100多天,糧盡援絕,人相食,八月鄴城陷落,冉魏滅亡。冉閔被送於薊城,前燕國王慕容俊企圖乘機嘲笑冉閔,道:“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大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惱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斬於遏陘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蟲大起,五月不雨,至於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諡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歲永和八年也。”

當初是誰殺了冉閔,具體點 彩雲伴海鷗 1級 2019-05-06 回答

1冉閔殺胡考冉閔是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政權魏(350-352),一般稱為冉魏。冉閔以349年頒行的殺胡令而廣為人知。目前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對冉閔的過高評價中,存在一些諸如篡改史料和隱藏不利證據等問題。這樣描述出的人物與真實的冉閔有很大出入。本文從冉瞻冉閔父子史料的考證,殺胡令的考證,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冉閔與東晉的關係,及冉閔與同時代其他歷史人物的比較五個方面對冉閔及殺胡令的史料進行了考證和分析。1、關於冉瞻冉閔父子的考證網上拔高冉閔的文章,將他描述為“十一二歲親人死盡後忍辱負重二十載,最終手刃仇敵,為所有親人和天下漢人報國仇雪家恨”的形象。這裡涉及到史料中一處矛盾的記載。在《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六中稱,“………惟遊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名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按照這個說法,石閔就是石瞻。但是在《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裡則稱:“(328年,劉曜)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如果328年石瞻就已經被匈奴人劉曜陣斬。那麼338年“一軍獨全”的就不可能是同一個人。而且這裡的記載也不合人之常情:如果石閔是石勒交給石虎撫養的孩子,而且石虎本人也喜愛這個孩子的話,那麼合理的舉動應當是把這個養子像親生兒子一樣養。沒道理為了表示喜愛而把養子降一輩當孫子對待。《資治通鑑》成書於宋,這個矛盾的記載很可能是年代久遠、記錄錯亂造成的。在成書於唐初的《晉書》裡就沒有這個矛盾。《晉書載記第七》記載:“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這樣我們可以歸納出事情的來龍去脈:被石勒俘虜的是十二歲的冉良。石勒命石虎收冉良為義子,改其名為石瞻。石瞻成年後有子石閔,深得石虎喜愛,“撫之如孫”。一個仍然存在的問題是,石勒破陳午是在310年,此時的石勒36歲,石虎只有15歲,讓一個15歲的人給12歲的孩子作義父有點不合情理。深入的考證只好等以後了。網上有的文章說冉閔從來沒有和漢人武裝打過仗。事實上,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時,都有過和東晉交手的記錄,而且攻城拔地,頗有戰功,沒有手下留情的跡象。關於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的攻戰事略散見於各篇記載,茲整理如下:(324年)春正月,勒將兵都尉石瞻寇下邳,敗晉將軍劉長,遂寇蘭陵,又敗彭城內史劉續。(《晉書載記第五》)(325年)夏四月,後趙將石瞻攻晉兗州刺史檀斌於鄒山,殺之。(《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三》)(326年)十二月,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於邾,拔之。彭城內史劉續復據蘭陵石城,石瞻攻拔之。(《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三》)(328年)七月,中山公石虎帥眾四萬……進攻蒲阪。趙主劉曜……自將中外精銳水陸諸軍以救蒲阪;虎懼,引退。曜追之。八月,劉曜軍追石虎軍及於高候,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338年)五、六月,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晉書載記第六》)(339年)八月,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鑑、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朱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夔安進據胡亭,寇江夏;義陽將軍黃衝、義陽太守鄭進皆降於趙。安進圍石城,竟陵太守李陽拒戰,破之,斬首五千餘級,安乃退。遂掠漢東,擁七千餘戶遷於幽、冀。(《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六》,《晉書載記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