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譁與騷動》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裡?洋二侉子2015-07-09 12:07:47

我希望自己寫的這篇讀後感對你有所啟發

——分割線——

滿紙皆喧譁,無人不騷動 ——《喧譁與騷動》書評 《喧譁與騷動》是美國作家福克納的意識流代表作,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全書共四個部分分別從康普生家族的三個兒子與黑人女傭來講述一個美國農場主家庭的沒落史。本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一方面因它以小見大地折射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南方小鎮農場主這一特定階層的生活,情感以及他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意識流的寫法來回穿插講述家族的頹敗史,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來豐滿人物形象。如有心者,完全可以將其與《紅樓夢》寫就成關於沒落家族的比較文學,但一懶二笨的我在此就不獻醜了。

全書的第一章是從一個傻子的視角來寫,本傑明作為康普生家族的幼子,三十三歲的卻只有三歲的智商。如何刻畫一個白痴,白痴的世界觀又是什麼樣的?本傑明的故事作為全書的第一章,是要像開胃菜一樣能夠誘發讀者閱讀慾望的。福克納選擇了蒙太奇一般的不斷地閃回,把過去發生的事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實話說,開始我覺得本書完全看不懂,一方面懷疑自己閱讀水平不夠,另一方面暗嘲作者在故意炫技。可當我讀完通篇小說後才發現膝蓋都跪軟了,大神就是大神。弱智的思維方式不應該就是混沌的嗎?關鍵是把所有看似混亂的情節按照一定的邏輯寫就,“巧合”地符合了弱智的心理世界。讓人讀完覺得本傑明就得分不清過去與現在,在他的世界中只有動物一般原始的慾望,只有飢餓感與情慾(後來被去勢)。對他來說,無知是一種快樂,他絲毫都體會不到整個家族已經榮光不再,祖母離世,父親醉死,母親的不管不問,舅舅、姐姐與侄女兒的叛逃這些一切都能夠令他哭泣,當然自己的花被他人折斷也能。

全書的第二章是以一個自殺者的角度來敘述故事,昆丁作為家族長子,作為一名哈弗的學生被寄予厚望振興家族,可他骨子裡的憂鬱與懦弱令他最終投河自盡。老康普生為了長子上哈弗大學不惜變賣土地,可昆丁卻一心只想捍衛自己內心的妄念——家族榮耀,妹妹的貞操,陌生女孩的安全等等。而當這一切逐一被摧毀的時候,昆丁的內心也被摧毀了,他再次選擇去追逐內心,去尋找“河底的水藻、青荇和那條魚”。而他的自殺也扼殺了康普生家族東山再起的希望。

全書的第三章則透過康普生家族唯一的健康男丁——次子傑生的口吻來敘事,他是一個像賈環一樣在夾縫中生存長大後,性格暴戾無常。在他成為一家之主之後,他憤懣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樣念名校,也怨恨姐夫介紹的銀行工作不了了之,但他卻不得不在雜貨店打工來維持大戶人家僅有的一點體面。外界的不得志令這個本就心理陰暗人在家庭中變本加厲的報復:傑生作為舅舅對私生女小昆丁辱罵,禁足,跟蹤,這些行為表面上是為了康普生家族最後的名譽,實則是他對姐姐逃離家族的報復,對哥哥(侄女與長子昆丁同名)的嫉妒,作為守財奴的貪婪;他作為一家之長,對待下人也是冷酷無情的,他對待親生母親也是口蜜腹劍,借用翻譯腔來形容他是一個十足的“狗孃養的”。

全書的第四章主角換成了女性——蒂爾西一位胖胖的黑人女傭,她作為旁觀者見證了康普生家族的四代人的離開與堅守。老康普生和他母親,長子昆丁這是生命意義上的離開;長女凱蒂與她的私生女昆丁是生活的離開,她們叛逃了整個家族;而康普生夫人與次子傑生則是精神上的離開,行屍走肉地活在空殼家庭中;真正堅守的是白痴本傑明與迪爾西,前者是壓根不知道什麼叫離開,後者則是全書唯一的人性閃光點,她像後院堆著的柴火一般為整個康普生家族燃燒了自己的青春,詮釋著忠誠與善良。而這僅有的閃光點或許就是這隻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唯一理由,哪怕大廈早已崩塌。

康普生家族的長女凱蒂其實是本書隱藏的一個主角,她串聯起所有人物,也正是她的私生女事件丟盡了家族臉面,她的第一次婚姻直接導致哥哥自殺。她既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封建家庭的犧牲品(犧牲掉了愛情,女兒),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送葬者(親手埋葬了家族的榮耀與希望)。我想最後照片中的她過得還算幸福,至少相對她弟弟傑生而言。

末了,儘管本書晦澀地用灰色填滿著無意義的絕望,但不做無意義之事安遣有涯之人生,與諸君互勉!

《喧譁與騷動》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裡?Felizia2015-07-27 21:32:35

時間哲學。

《喧譁與騷動》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裡?Jackysnowsnow2017-02-17 21:05:39

這個書啊寫的很好具體好在哪裡呢誰又會去管它它就是很好啊時間會穿來穿去會自言自語會痴人說夢他明亮而又光滑 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凱蒂

凱蒂有樹的味道,他說我睡著了也看得見。

《喧譁與騷動》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裡?起風了2017-08-26 18:01:13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白痴的弟弟班吉明的敘述,第二個部分是家裡長子昆廷的敘述,第三個部分是家裡次子傑森的敘述,然後第四個部分則是迪爾西最對前面他們三人敘述的做一些補充。

這本書的題目是引用了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一句有名的臺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譁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會喧譁與騷動呢?人在緊張、煩躁、恐懼、焦慮的情況下,會喧譁與騷動。

書中的人喧譁與騷動,是由他們的焦慮而引起的。

比如說傑森為什麼會焦慮,因為他正在為他的工作擔心,他現在在村裡的一個小店裡工作,只能賺那麼一點點卑微的收入來給家人維持生計,本來凱蒂嫁給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是要給她找個銀行的工作,可是後來沒有找成功,凱蒂就和那個男人離婚啦,傑森焦慮的,是他職業的問題。

那昆廷為什麼會焦慮呢?他焦慮的,是他妹妹的失貞,他為此費盡了心思,最後還跳河自殺了。

母親焦慮的是班吉明,她認為班吉明生出來就是上帝對她的懲罰。

而傻子的弟弟班吉明焦慮的事是姐姐的出走,小時候姐姐就對他很好,別人都嫌棄他的時候,只有姐姐護著他,長大了,他也一樣需要姐姐,但姐姐走了,永遠不回家啦,班吉明就永遠開心不起來。

這幾個孩子的父親,焦慮的是他們家族的名望,他們家族原來是一個非常興旺的名門望族,然而到他們這一帶就沒有什麼聲望了,但是她他自己也是遊手好閒,可是他經常把他那虛無主義傳達給自己的孩子,希望能使家族重新興旺起來。可是他又非常喜歡傳達他們家的那種傳統觀念,在給孩子傳達傳統觀念的時候,他的虛無主義就有破壞了傳統觀念。

那凱蒂又焦慮什麼呢,凱蒂的焦慮似乎沒其他人那麼明顯。

凱蒂就是因為父親的虛無主義,所以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人,是怎麼樣的人,自己有什麼能力,她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幹什麼,所以這是她的焦慮。

其實這個家庭是一個非常壓抑的家庭,凱蒂是這個家庭裡唯一明亮的色彩,她得哥哥昆廷就知道聽爸爸的話,而且還經常去管她,她的弟弟傑森就知道告黑狀,然後,白痴弟弟班吉明呢,又非常傻。

他想打破這個家裡的壓抑和沉悶,所以作為一個女孩子,他只能用逆反來表達,他是真啦,而且還和人私奔走了,他做這一切都是希望打破家裡壓抑沉悶的氣氛,讓大家不要那麼焦慮了。

其實福克納這個人也是非常緊張焦慮的,他一直在擔心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還不斷的偽造著自己非常高貴的身份,也許,福克納在自己焦慮的時候,就是希望想要一個像凱蒂這樣的女孩子來打破家裡的沉悶和壓抑,自己不要那麼緊張焦慮,而是愉快起來。

《喧譁與騷動》的藝術特色體現在哪裡?霧昂2018-07-20 20:34:41

威廉福克納是一位值得我們一生追隨的作家,他的敘述飽含詩意,他的小說獨創而多樣。在他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小說的形式越來越多變,而作品的深度也越來越深。

《喧譁與騷動》講述了一個美國南方的沒落貴族。小說分為四章,以三個兒子的第一視角及黑僕迪爾西的有限的全知視角進行敘述,它們正如多數交響樂的四個樂章一樣,主題恢弘而細節豐富。第一視角統攝了想象力的天馬行空,讓整部小說秩序井然,令人感嘆於福克納成熟穩健的敘述能力。

其中第二章以最終自殺的昆丁視角最為有力。昆丁是個思想複雜的人,父親送給他一塊表,並說,這隻表是一切希望與慾望構建的墳墓。實際上送到昆丁手中的,是康普生先生虛無軟弱的性格。這些想法改造了昆丁,甚至在他聽到表聲的滴答時,也不禁認為:“時間是在持續而有氣無力的行走。”本應作為南方淑女的姐姐凱蒂,在極度壓抑的家庭環境中,走出了舊觀念的束縛,一下子走遠了,變得放蕩墮落。昆汀死守舊傳統的規矩,認為姐姐讓自己的家族蒙羞,對她愛恨交加。他與引誘凱蒂的達爾頓決鬥,卻只能目送他騎馬遠去。他想殺死凱蒂,刀卻掉在地上。並非是凱蒂的輕佻放蕩讓家族顏面掃地,而是凱蒂的淪落象徵了家族的衰敗。

海明威被問到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時說,需要一個悲慘的童年。康普生夫婦關係冷漠,康普生先生看不起康普生夫人的孃家人,而康普生夫人覺得自己出身高貴,下嫁給康普生先生很委屈。在夫妻關係淡薄的家庭中,孩子無非是一種犧牲品。大兒子冷血,二兒子懦弱,三兒子白痴,唯一的女兒淪落風塵。

福克納與其他偉大的作家一樣,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憂患與恐懼。《喧譁與騷動》以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為中心而敘述的,假如我過度解讀一下,這也是象徵著一個時代失落的秩序。作為美國南部戰敗者的一份子,福克納的家庭被迫接受了這一事實。對於暴力與反暴力的思考,影響了他的創作。因此福克納筆下的悲劇人物多因為歷代遺留的傳統、家庭、慾望而不可避免的走向悲慘結局。

《喧譁與騷動》有幾個令我難忘的象徵與意向。班吉的哭喊渲染家族頹敗的景象,昆丁看到買麵包的小女孩而想到自己墮落的姐姐。像音樂一樣不斷重複的某一段落(小節),忍冬花的香味,潮溼的氣流,如布匹般起伏的水面,能夠感受到的水流在樹蔭下急速安靜的流動。

福克納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餘華不禁稱讚:福克納是為數不多的可以教會他人寫作的作家能抗拒那些漂亮句子的誘惑,他知道它們百害無一益。福克納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儘管他的作品有時令人晦澀難懂,但只要重複閱讀後,具有深度的閱讀體驗就能從成熟的敘述中浮現而出了。小說的魅力就是,無論喜劇或者悲劇,在經過一系列的鋪陳與架構中,我們從事件、細部、對話、氣氛之中深受觸動,令人按捺不住。昆丁的故事深深地感動到了我,他的慾望,他的懦弱。他如同眾人中的每一個,他擁有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我們對於他的遭遇深感同情,而我們的遭遇則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