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宗教之三: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1

原始宗教的基本形式是氏族宗教和部落宗教。開始是氏族宗教,當氏族結為胞族和部落時也就出現了部落宗教。這種宗教形式是在舊石器時代末期隨著氏族組織形式產生而出現的,部落宗教一直延續到奴隸制社會。在奴隸制社會里雖然還有部落宗教,但占主導地位的是國家認可的各種宗教組織形式,這種情況我們在下面各章裡敘述,在這裡只講原始社會的宗教形式。

氏族部落宗教有這樣幾個特點:其一,帶有成員的整體性,即氏族部落所有成員有共同的崇拜物件和一致的宗教意識與宗教行為,這與奴隸制社會以後的宗教形式不一樣,後者往往只限於社會成員的一部分人;其二,帶有自發性和直觀性,沒有系統的教義和神學體系,依靠傳統維持;其三,執行宗教禮儀的人物雖然已經產生,但沒有專業化的、具有特權的神職人員。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表現:

(1)圖騰崇拜

“ 圖騰” ,原為北美洲土族印第安語“totem” 音譯過來的,意為“ 他的親屬” 、“ 他的標記”。它可以是某種動物或某種植物、或其它自然物和想象物,一般以動物為主。圖騰崇拜指以特定的物類為敬拜物件,有氏族圖騰、胞族圖騰、部落圖騰、部落聯盟圖騰。特定的圖騰表示氏族、部落、部落聯盟的所有成員之間共同的敬拜物件,原始人或認為圖騰是他們這個群體共同祖先和來源,或認為是他們增加力量取得生活資料的源泉,或認為是他們能戰勝自然界之物侵害和戰勝敵對群體的保護者。

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1818-1881 年)在 1877 年寫了本《古代社會》,他發現美洲印第安土族各個部落的氏族都有一個圖騰作為本氏族的標記。其中動物類的佔 58。7 %,植物類的佔 34。3 %,自然現象及自然物類、日用器物類等約佔 7%;在動物類中,獸類約佔 50 %,禽鳥類約佔 30 %,海獸類約佔20%。歷史學家們對初民的研究結果是,圖騰現象是世界各地原始社會里普遍存在的現象,遠古時期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愛琴海和地中海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在這些流域生活的原始人,即現在所知的世界文明古老發祥地,無論他們之間發展有多大的不平衡性,都出現了圖騰崇拜現象。如古代中國傳說中的祝融部落或氏族是以火為圖騰,以祝融部落或氏族形成的聯盟把風作為圖騰;黃帝部落或以蛇或以熊、以太陽為圖騰,以黃帝部落為主體的大部落聯盟是以龍(蛇、馬、鹿、牛、魚與虎、鸞的綜合體)為圖騰。古希臘克里特島人創造了一頭要求人們以童男童女去供奉的怪牛,阿喀亭人敬拜熊,阿菲歐琴人敬拜蛇,可能這些動物都曾是一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圖騰。蛇、鼠、猴、牛等動物類和蘇摩樹植物類,在古印度典籍《婆羅門書》裡把它們描繪為敬拜的物件,也是源於一些氏族部落聯盟的圖騰。

為什麼世界上各地的原始人會產生圖騰崇拜呢。首先,圖騰崇拜是同氏族這一社會組織的產生相聯絡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群體需要有自己的徽號或稱謂,用來表示本氏族的特徵;其次,在謀取生活資料的能力十分低下的原始氏族社會里,原始人渴望從某種動物植物及其它物件中得到力量和庇擴;再次,氏族社會的原始人的思維能力有了提高,已經開始思索人與外界物件的關係,希望依靠什麼東西使原始畜牧業、種植業得到豐收,不受災害或其它原始氏族群體的侵害。在這種情況下,氏族與由氏族結成的胞族、部落就幻想出某種物類有神神奇的力量,由於自然宗教、拜物教、拜神教等宗教觀念的影響,把圖騰看作有靈性和神力與人相通的東西,由此產生了圖騰崇拜這種形式。圖騰崇拜既是氏族部落發展的要求,又對維護本氏族部落的團結和統一起了積極作用,使成員們有一個標幟,增強了為本氏族部落生存鬥爭的信念。後來,圖騰可能演化出來了保護神。

在圖騰崇拜中,出現了關於圖騰的神話和與圖騰有關的各種禁忌、圖騰祭祀。如有的氏族對圖騰禁食、禁觸,古印度以猴子、牛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其成員把它們奉為神明,從不傷害。有的氏族食用本氏族的圖騰物,並把它分給所有成員,說這可以增加各成員的力量,繼承圖騰物的優良性。北極圈內的拉普人每年冬季都要吃熊肉,而熊是他們的圖騰。南非巴福肯人以野兔為圖騰,一旦捉住一隻野兔,全氏族的成員輪流咬野兔的耳朵。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承襲圖騰物的智慧、技能。吃或不吃圖騰物的各氏族都對圖騰敬拜,向它獻祭品,以某種方式取悅於圖騰物,實際上把它當作神靈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