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個世界,我們都是有病的人。

這是我第一次寫劇集評論,不是我沒有涉獵,而是國產劇動輒幾十集的篇幅,卻總是充斥著食之無味的劇情,讓我不敢靠近。

雖然也有諸如《無心法師》《河神》《白夜追兇》《鬼吹燈之精絕古城》等優質劇集,但總體上來說,國產劇還有很多的提升空間。(說的這麼溫和,是我怕被罵)

而今天要推薦的這部作品,是臺灣出品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相信很多觀眾早就在各種渠道看過這部作品的相關介紹和推薦文,但是,如果你還沒看,那我真的強烈建議,趕緊入坑。

畢竟就10集的體量,每集50分鐘的劇情,耽誤不了你吃喝玩樂。

本片目前豆瓣評分已經幹到了9.5分。

沒有羅嗦的劇情,沒有空洞的說教,每一集都是那麼真實,每一句臺詞,都像一把刀,捅在角色的身上,然後穿過螢幕,紮在我們的心裡。

《我們與惡的距離》核心故事是2年前青年殺人犯李曉明在有誠戲院犯下的隨機殺人案,造成多個家庭的生離死別悲劇,也讓多個行業捲入其中,透過不同的職業撕開社會與體制的遮羞布。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受害者、病人、父母

有案件就有受害者,特別是李曉明犯下的隨機殺人案,造成9死多人受傷。

社會案件從來都不是孤立的,每一個受害者其背後都有一個家庭載體

。所以,一個無辜生靈的突然離開,會直接導致這個家庭面臨分崩離析和承受親人離去的無盡痛苦折磨。

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母親,2年前的慘案奪去了自己的長子天彥的生命。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2年來,對她來說,就是無盡的折磨。她性情大變,開始酗酒,為了掩蓋喪子的悲痛,沉迷於工作,也正因為此,她忽略了對家庭的愛。

包括自己的老公和女兒。這期間,發現老公精神出軌,便始終無法放下成見,兩人的感情也岌岌可危,到了要離婚的邊緣。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對於女兒,雖然她想盡到自己做母親的責任,卻總是在工作中忽略了女兒的存在和感受。特別是連女兒的生日都忘記了,所以她跟女兒的關係也是急劇惡化。

宋喬安以前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作為高知分子,工作上出類拔萃,是一個嘴硬心軟的人。生活中,默默承受壓力,幫助丈夫實現理想,也努力營造一個好母親的形象。

但是,這一切,都在2年前的那場災難中,一去不返。

宋喬安是所有受害者其中一個,比起其他受害者家屬,她有著媒體人的身份屬性。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她負責的媒體部門每天面臨著新聞內容的壓力,既要收視率,又要創收。

新人李大芝剛來這個部門的時候,她的老師提醒她,現在的媒體環境很惡劣,而且她的情況又很特殊。

因為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原名李曉文,媽媽為了不讓女兒受哥哥的事情影響,讓她重新面對社會,所以強行讓她改名。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老師對她的擔憂不無道理,李曉明事件發生之後,家人因為受輿論報道影響,被塑造成很不利的社會形象,所有人對他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殺人惡魔李曉明的家人,卻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正常的人。

甚至很多人在輿論引導下,去蹲守李家以前的店鋪,去騷擾他們的正常生活。

但是李曉文其實是很優秀的女孩子,內心懷揣著新聞夢想,她想要改變行業。在老師的鼓勵和引薦下,她到宋喬安的部門報到做實習生。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開始,李大芝和宋喬安並不知道兩人之間的聯絡,李大芝也在工作過程中見識到了媒體輿論對社會的影響力,體會了老師說的那句,新聞媒體生態惡劣的感嘆。

這期間還發生了幾起案件,如精神分裂患者陳昌殺害兩女童;疑似精神分裂患者應思聰闖入幼兒園“挾持”學生;國中生模仿李曉明砍人案。

以上案件引發了一個新的思考,犯案者似乎都有精神方面疾病。

這當然不是巧合,恰恰是為了引出本劇的主題:

我們都是有病的人。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陳昌有病,一心求死。應思聰有家族精神病史,犯案時已經神志不清醒總是幻聽,但他其實沒有綁架任何人,只是在教室裡拉著孩子拍攝電影作品。而國中生所謂的模仿李曉明,是因為媒體大肆宣傳李曉明的行為,而國中生因為長期遭受校園霸凌,精神壓抑無法釋放才走上迷途。

以上的案件,其實都有媒體的影子,而且每次媒體的宣傳,都有意無意地往社會民眾最關注的方面引導。

他們介紹案件危害,採訪受害者,採訪受害者家屬,邀請專家等等,似乎每個人就因為這件事對犯案者判下輿論的死刑,他的錯就是無可辯駁的。

如同當年李曉明案件一樣,沒有人關注李曉明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大案,也沒有人關注過李曉明的家人怎麼樣。

這些案件中,表面上都是與現實生活中的病人有關,

其實,深層次所指,就是所有社會人群。

不同的環境其實都會造成一個原本完美的孩子最終走上歧途變成社會“病人”。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但是,媒體只顧造成輿論影響,形成的社會的論調倒逼政府,似乎這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病人,就應該及早清除掉,卻沒有人想要關注這個人的心理變化,然後總結出一些有效的手段來預防這些悲劇的再度發生。

其實,陳昌也好,應思聰也好,國中生亦或是李曉明,其背後都有可深挖的社會背景。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陳昌的母親在兒子犯下大罪的時候,沒有反思過自己的教育行為,也沒有思考過兒子給社會造成的影響,只想著讓律師想辦法幫他避免死刑,然後申請減刑。

應思聰其實本身是一個很優秀的人,拍過的電影作品在國際上獲獎。但是,後來因為與製片人之間產生分歧,內心自尊遭受打擊,加上女友離世,沒有了精神支柱。雖然有姐姐收留照顧他,卻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做的是什麼,沒有人去了解他最近的心理變化,導致應思聰精神分裂越來越嚴重。

而國中生的遭遇,讓人唏噓。校園霸凌沒有人關心過,他長期遭受凌辱,內心壓抑不堪,最終在媒體宣傳李曉明被槍決一事之後,模仿李曉明在有誠戲院砍傷路人,並高喊:李曉明萬歲。

媒體採訪了許多人,但唯獨沒有采訪國中生的家人,當媒體把國中生宣傳成為一個模仿殺人犯時,他的家人投訴到媒體,才道出了事情原委。而他的母親也長期患有抑鬱症,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帶著孩子一起跳海自殺了。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李曉明,被關押2年來,所有的輿論都在宣傳他的冷血,都在宣傳受害者的悲慘。但沒有人願意冷靜下來聽他或者他的家人說明原委。李曉明曾經也是一個乖巧優秀的孩子,但是父母忙於做生意,沒有過多關注孩子的成長。李曉明曾經想要讀機械專業,卻被父母強行要求去讀商科。而他在犯案之前一直想要做一件大師,卻沒有人在意他的心理變化。

可以看出,以上所有的人成為兇手之前,都或多或少與家庭有關。

這也就是本劇在深度探討社會犯罪根源的過程中,引出的深思。而為了論證這一理論,本劇安排了幾組父母和孩子的對比。

宋喬安和女兒天晴,在慘案發生之後,母女關係急劇惡化。原本宋喬安就是工作狂,但是對兒子的喜愛明顯超過女兒,對於女兒的愛好知之甚少(比如動漫角色)。

2年時間裡,宋喬安疲於處理和丈夫支離破碎的感情,忽略了女兒的成長。對於女兒渴望愛的訴求,給不了迴應。

所以後來女兒竟然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跟同學表露自己想要戀愛的感覺。

在現實生活中被父母忽略,天晴開始逐漸遠離父母,所有時間都沉迷在手機上。當母親粗暴地斷掉手機網路時,天晴怒懟母親,

並說出了“你怎麼不和天彥一起去死”的狠話。

天晴像是社會病人形成的初級階段,她的每一步變化,都預示著未來的危險。而像應思聰以及陳昌的家人,就直接呈現了對待孩子不同的態度的惡果。

正如上面說的,陳昌母親在面對兒子犯下的罪行,沒有絲毫愧疚。她要求律師去幫忙取得受害者家屬的諒解,或者她可以賠錢,因為很多有錢人都這樣(其實陳昌家並沒有錢)。

陳昌一直以來想要透過犯案結束自己悲慘的生命,但母親似乎一點都沒有知曉孩子的心聲。

相比而言,應思聰的家庭就稍微好一點。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應思聰的姐姐應思悅是一個生性樂觀樂於助人的人,她主動承擔收留照顧弟弟的責任。但是,她因為缺乏認知,沒有過多地瞭解弟弟的心聲。而應思聰的爸爸和後媽,也常常因為不理解他,與他發生爭吵。

但是,即使應思聰的後媽有過對他潛在危險性的考慮,卻依然願意接納應思聰,這一點,對於後來應思聰逐漸走出陰影起到很大作用。

律師、醫生、媒體

其實,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也發現,所謂的受害者只是片面的,社會案件造成的直接受害者是承受了損失的個體,但圍繞這個案件,波及的所有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特別是,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有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有病,這種感覺叫“病識感”。

那麼本片中的律師和醫生角色,就恰恰是應對兩種問題。一個是幫助受害者維護自己的權利,一個是幫助病人發現病症並重新迴歸社會。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片中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那個人權律師——王赦。所謂人權律師,跟刑事案件律師還不一樣,他所接的案子,不在於如何幫客戶翻案,而是在即使註定被判死刑的過程中,維護客戶的基本人權。

這種工作看似高大上,其實是苦差事,而且沒錢。據王赦自己說,接這麼一個案子,政府只給2-3萬塊。但重點是,這種案子動不動就是兩三年。

而且,王赦所接的案子,不是李曉明這樣的,就是陳昌這樣的。

社會輿論所達成的共識,認為這些就是十惡不赦的罪人,就應該立即槍決。

但王赦認為,他們有罪,但不代表就是十足的壞人。我們應該拋開成見,去深入探究他犯案的動機,這樣才好有效預防再一次的悲劇發生。

他的理想很美好,但沒有人理解他,就連自己的家人也是。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王赦接到這樣的案子,不僅工作時間和生活無法區分開,還因為所代理的人是被社會輿論判了死刑的人,所以也連帶把他的形象損失殆盡。

沒有人把他當成是為了社會進步在努力的鬥士,他被潑糞,被咒罵,被跟蹤,甚至家人被恐嚇。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片中有一個場景特別讓我動容,歷時2年事件,王赦終於說服李曉明站出來與父母家人見面,並說出犯案動機。

但就是在王赦準備安排雙方見面的時候,政府突然下了槍決通知,搞笑的是,這個通知沒有給到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也沒有給到李曉明的家人,卻直接發給了所有的媒體。

於是,在王赦等人反覆跟政府求證槍決通知的時候,媒體這邊正在如火如荼地直播著李曉明槍決現場。

功虧一簣的王赦當天實在無法掩飾自己的傷心,來到丈母孃家(他的妻子這段時間因為無法理解王赦幫助李曉明的行為,所以帶著孩子回到了孃家),哭著說出自己的憤怒。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他說,即使李曉明該殺,為什麼要這麼突然得槍決,卻連辯護律師和家人都不知道,這是否合法。犯人該死,但也有人權,連跟家人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都沒有?

政府急著槍決李曉明,主動通知媒體來報道,是不是因為要滿足社會輿論。這不是民主,這是被綁架的政治。

王赦鏗鏘有力地說出這些話,卻得到岳父的反駁。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其實,在他們看來,不管王赦說什麼,這些罪犯就應該立即槍決,他們的罪行是確定的,為他們辯護這是難以理解的行為。

對於王赦來說,他是孤獨的,在維護法律正義和人權平等的過程中,他只是一個人在努力。

其實,倒不是其他人真正不理解,之前也說了,每個人都有病,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病,特別是當一些悲慘的遭遇沒有落在自己身上時,他們永遠無法體會。

這大概就是社會體制造成的麻木,其實在任何一個地方都一樣。

所以,醫生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本片中的醫生群體,主要是宋喬平和林一駿這一對精神科醫生作為代表。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作為丁克族,他們明白這個世界的可怕,所以決定不生孩子,不希望孩子未來看到這樣的社會。他們在醫治社會精神病患的過程中,見識了很多社會冷暖,也知道了一些社會規則。

精神病人,在片中是社會危險的代名詞,那些政客和自認為的正常人,為了安全,要將全部有精神病跡象的人都送進醫院。

而關於醫院什麼時候該接收病人時,一方面需要有醫生的鑑定證明,一方面是有傷人行為。

這個所謂的鑑定證明就是一個很有貓膩的地方。政客為了地區安全指數,想要把所有不穩定因素關到醫院,但是醫院位置有限,不能說隨便強制某人住院,而且在病人快要好的時候,也不能阻止他回家。

相對來說,林一駿是理性的人,他知曉社會的規則,但是他也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王赦曾經跟他聊過,既然知道這樣的體制不對,就應該聯合醫務人員一起提議修改政策。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而宋喬平則不一樣,她是女性角色,心地善良,平日裡跟病患打交道居多,她更加能體會病人的心理。後面應思聰發作,將她困在辦公室時,她竭盡全力安撫病人,讓他逐漸恢復平靜。

其實,宋喬平可是練家子,對付應思聰不在話下。但她說,他又不是鬧事的家屬,他是病人。

醫生的角色,在這部片子已經不只是醫治某一種疾病的職業,而是與律師一起洞悉社會疾病,然後與社會體制作鬥爭,醫治社會的鬥士。

就好比,林一駿會去陪伴王赦,解決王赦的心病,美其名曰“義診”。而宋喬平作為宋喬安的妹妹,經常在姐姐姐夫焦頭爛額時,為他們開導,安撫天晴。最後宋喬安夫妻兩重歸於好,宋喬平功不可沒。

如果說,律師和醫生都是在拼命彌合社會裂縫,那媒體的作用,則是搖擺不定。

好的媒體環境,應該是中立的,發揮社會輿論效應,引導社會正能量。然而,以宋喬安任職的品味電視臺為代表,媒體以追熱點搶頭條為主要任務。

在這個新聞碎片化的年代,你挖的料是獨家,而且內容是觀眾願意看的,那就是媒體的勝利,因為這代表著收入。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但是,沒有人想過輿論一旦形成,會對社會以及當事人造成什麼影響。

沒有求證,觀點偏向,導致媒體發出的內容左右著社會輿論,繼而影響政府和司法。

比如李曉明的事件,媒體關注的永遠不是受害者該如何從傷痛中平復,也不是探究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相反,多次圍堵李家人,追問他們為什麼能重新生活,對受害者有什麼愧疚之類的話題。直接引導社會輿論對李家人的批判和憤怒。

又好比應思聰擅闖幼兒園事件,輿論的焦點從一開始就把應思聰描述成為精神分裂患者,對於教室內的情景沒有親眼見證的基礎上,就開始大肆渲染負面資訊。最後挖出應思聰的個人背景,還添油加醋說他曾經害得製片公司損失三千萬。

而國中生事件,則是媒體聯手害死了他們一家。事發之後沒有人去找國中生家人求證或者深挖,後來家人接受採訪控訴媒體的發言,所有媒體卻把對他們不利的言論剪輯掉。

媒體可以釋出任何他們想說的內容,只要發出來社會民眾愛看即可。李大芝在被媒體曝光個人和父母行蹤之後,回到電視臺質問宋喬安時,宋喬安以一個受害者家屬的身份去反駁李大芝,是的,她不是以一個媒體人身份去迴應問題。

最後,李大芝說了一句: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輿論是一把劍,鋒芒過後,會有成片的無辜者倒地。如何利用輿論,和如何正確面對輿論,都是需要重點解決的事情。

後來,從喪子之痛中恢復過來的宋喬安,喚醒了對家庭的愛,也找回到了自身的正義和使命,他開始和同事著手改變媒體環境,拒絕花邊新聞,重點挖掘深度報道。

這是輿論的一大進步。

好人、壞人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是本片探討的核心話題之一。

哪有什麼好人壞人,就像賈樟柯在《後會無期》中所說,

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一旦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對自己產生利益得失的時候,很少有人還能單純地堅持對錯之分。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比如宋喬安,曾經樂觀積極嘴硬心軟的人,因為遭受喪子之痛,後來變得刻薄狠心。特別是在面對兇手的妹妹李大芝時,說了很多狠話。

她是壞人嗎?在自己的家庭被毀之後,她做了一個母親做的事,卻也動用了媒體的影響力毀了一個家庭。

比如說應思悅,她其實算是本片中最陽光的角色了,從一開始對李大芝的照顧,讓李大芝從黑暗中走出來,逐漸勇敢面對社會。到後來,為了照顧弟弟,卻又面對輿論壓力,怒罵李大芝。那一刻的她,是姐姐對弟弟的愛。但之後她也知道不能怪李大芝。為了家庭,她與相戀6年的男友分手退婚。

她的男友凱子,一個似乎和應思悅很相愛的男人,卻是一個十足的媽寶,或者說是一個十足的自私自利的人。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應思悅家中遭遇多個變故,他沒有站在女友身邊和她一起分擔,反而不斷催促她做決定關於婚後的事宜。應思悅被堵在店裡無法脫身向他求助的時候,他直接拒絕。應思聰喝醉了吐在他的車上,遭到他的嫌棄。對於他母親的任何要求,他都不假思索過來說服應思悅妥協。

而李大芝遭遇這麼多事,一直想要找人傾訴。

曾經給她寫過愛慕信的學長,因為知道她哥哥成了罪犯,而立即與她解除好友關係。2年後再次遇見,學長裝成暖男,傾聽李大芝的傾訴,卻轉頭把這些資訊當成新聞報道出去,導致應思悅的店鋪和李大芝父母住址被暴露。

僅10集豆瓣高達9.5分!強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

學長此時在一家雜誌供職,他對來討說法的李大芝說,我只是隨便說一句關心的話,你就和盤托出,沒有一點警覺性。

而像應思聰的後媽,雖然嘴裡總是說著害怕應思聰犯病的話,其實她也是一個心軟的人,多年來為這個家奉獻,出於對家人安全的考慮,希望應思聰單獨被照顧。她更像是那些與其他人沒有瓜葛,沒有親身經歷一些事故的社會普通人,只是想避開危險,僅此而已。

其實,本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特別是深陷漩渦之中,很難單獨去釐清一個人的善惡。

大概,這就是社會吧,作為一個普通大眾,我們可以隨著輿論影響,大聲疾呼。

可是,當真的有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誰又能冷靜去面對呢?

為了不讓悲劇發生,醫生和律師最終攜手,用兩把利刃去解剖社會,去為體制改變努力。而媒體,終歸要回歸良性道路。

最後,本片除了故事劇情有深度發人深省之外,最值得肯定的,是演員們演技的線上。

相信很多人對劇中的演員,除了賈靜雯外,能認識的不多。但是,每一個角色的表演都很深入人心,無論是喪子之痛的哭泣,還是委屈之下的落淚,亦或是無奈中的大笑,知己相逢的欣賞,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一點,值得內地劇中的很多演員們學習。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