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週五,電影市場迎來了本年度第一部上線好萊塢大片:科幻大師克里斯托弗· 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超概念未來題材大片《信條》。

導演諾蘭曾執導過《記憶碎片》、《致命魔術》、《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口碑、市場雙豐收的大片。

與科幻標籤相比,影評娛媒、觀影群體貼給這個導演的更多的是“燒腦“。

從《記憶碎片》講述時間定格到《失眠症》模糊日夜交替,到《盜夢空間》營造的多層夢境時間,再到《星際穿越》的改變時間維度,乃至《敦刻爾克》的陸海空三時間線交叉,諾蘭利用理論科學上的超概念打造了一部部燒腦科幻大片。

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

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一開始我以為我看懂了,中間我覺得我應該懂了,後來我發現除了槍戰我啥也沒看明白。”

這恐怕是大部分觀影者的直觀感受,《信條》真的那麼晦澀難懂嗎?《信條》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觀影必備知識

與《終結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觀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諾蘭的作品,觀影者們需要自備些基礎的科學知識,這一點,在《信條》裡再次得到印證。

1。關於片名《TENET》(中文譯:信條)

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個迴文結構單詞。最早出現於龐貝古城遺址的“薩托爾魔方陣”石碑上,石碑上有一組拉丁文單詞: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無論是怎樣的閱讀順序,都可以得出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五個詞。

直譯過來有兩重含義,其一為播種者阿里坡用輪子工作;其二為創始者控制時間之輪。

結合影片與石碑,資訊點開始清晰:石碑的第1行,Sator,是片中俄國寡頭的姓氏;第4行,Opera(歌劇院),則是片中第一場戲發生的地點,而,Tenet就在這五個詞的中間,影射影片中的時間閉環理念。

石碑最早出現在龐貝古城,而影片中,反派俄羅斯寡頭薩特多次和妻子提及要將兒子麥克斯送往龐貝遺址遊玩。

時間閉合,環環相扣,開始即結束,結束即新生,這是《信條》時間旅行的驚豔之處。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2.關於龐貝古城

影片中數次提及龐貝古城。這既與影片名稱由來呼應,又暗示了這是一個講述新生與毀滅的故事。

龐貝古城(Pompeii)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帕尼亞地區一座古城,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

據記載,龐貝城由奧斯坎斯部落興建於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89年,龐貝城被羅馬人佔領,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屬地。

得益於獨特的地理條件,龐貝城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口集中,貴族富商紛紛到此營建豪華別墅,盡情尋歡作樂,繁華景象一時無二。

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整個城市被掩蓋於火山灰之下。1594年,人們在薩爾諾河畔修建飲水渠時發現了一塊上面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一座古城面容漸露。

3. 熵(Entropy)與時間旅行

影片中,女科學家勞拉提到了一個科學名詞“熵”(Entropy)。

“熵”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於1865年提出,用來表達能量或物質有序或失序的狀態,一個系統越混亂熵值就越高。

拋開純粹的科學理論,影片中,熵與時間線的關係可以理解為,隨著熵的逐漸增加,時間流動開始出現方向性,而在宏觀世界裡熵是逐漸增加的趨勢,即,從有序到無序。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增加,整個世界只會從混亂走向更混亂。

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回到過去”這種時間旅行方式是不可行的,其原因就在於,從時間維度上,我們所處的宇宙處在熵增的過程中。

為解決這一已知科學難題,影片《信條》創造性的進行了科學假設,即“熵減”:時間旅行不再是透過精密的科學儀器直接定位到過去或者未來的某一個時刻,而是穿越者要經歷一系列的熵減過程,再透過轉換門進行轉換,才能 “回到過去”。

在這種假設理論的基礎上,要想“回到過去”就必須再度體驗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且是逆向化的體驗。舉個例子,跑步者從起點A跑向終點B,如果跑步者想要穿梭回到起點A的時間,就必須從終點B倒著跑回A。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在熵增的環境下,我們是由因到果,而在熵減環境下,我們是先知結果後知原因。透過熵增熵減的時間轉換,未來人可以將未來已知的資訊傳遞給過去的人,利用時間上的優勢來影響事情的走向。

影片中,反派薩特對男主和尼爾行動的掌握、尼爾對未來的預言以及男主的精心計劃都是基於這一科學假設。

4.祖父悖論與平行宇宙

影片中,為搶救中彈的凱特,特工尼爾和男主計劃透過旋轉門進入逆時間,而在進入逆時間前,他們討論了時間連貫性的問題,其中提及關於祖父悖論。

祖父悖論是關於時間旅行的悖論,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在1943年出版的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中提出。

在《不小心的旅遊者》中假設了這樣的一個場景: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殺死祖父?

要解決祖父悖論帶來的邏輯混亂,就必須引入一個特定的時空假設,即,時間旅行是存在的,或者說多重的時間維度是同時存在的,而這也就導致平行宇宙的存在。將平行宇宙理念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漫畫巨頭漫威,據不完全統計,在漫威作品中,平行宇宙多達千餘個。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而據BBC記錄片,已驗證的科學理論認為,平行宇宙的存在不只是一種科學假象,如果將時間維度作為一種參照,那麼至少存在2個“自己”,而這2個“自己”分別處於不同的平行宇宙,這一理論為“祖父悖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信條》電影當中,未來人成功“穿越”時間並影響事件走向,依照“祖父悖論”既然事件走向已被改變,那未來人為何還要逆轉時間穿越過去呢?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導演默認了平行宇宙的存在,即在未來人的時間線上,事情照舊發生,而在另一宇宙時間線上,因為未來人的影響,災難被避免。

基於以上科學理論,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大膽的假設: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的維度,透過時空摺疊,我們可以進入另一個時空宇宙,利用當前時空宇宙的時間優勢為另一時空宇宙傳遞資訊,以影響另一平行宇宙的現實。

這恰巧也是影片《信條》故事線延續的一個重要前提。

同時,如影片中尼爾多次提及“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中文譯:已經發生終將發生。)導演利用一場時空影像,告訴觀影者們,既定的事實無法更改,未來和過去互成因果。

《信條》的故事劇情

影片從一次特工任務開始。

在烏克蘭基輔的劇院內,一場音樂演奏即將開始表演,坐在劇院包廂內的美方外交官與烏克蘭軍方高層正在就某一問題進行秘密商討。

正當指揮家示意開始演奏之時,一群蒙面的恐怖分子衝上舞臺,劫持了劇院內的音樂家和觀眾。

接到緊急狀況報告的烏克蘭特警隊迅速出動。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劇場外,偽裝成烏克蘭特警的CIA特工在汽車上等待指令。

車載電臺響起,通報了烏克蘭特警行動指令,特工小隊利用距離優勢,搶先進入劇場,開始了營救任務。

而作為特工小隊成員的男主,在營救任務以外,似乎另有目標。

恐怖分子、烏克蘭特警、CIA特工隊、特工男主以及另一名身份成謎的特工開始圍繞各自的任務進行激烈的角逐。

由於力量懸殊,男主任務失敗,被恐怖分子控制,一番嚴刑拷打,男主為保全同伴,拒絕透漏任何資訊,併吞下自殺膠囊。

但,這一切只是一場測試。

從“死亡”中醒來的男主,在神秘人的指引下,開始了自己的新任務。

女科學家勞拉向男主講述了未來人利用“逆熵”發起了一場比“第三次世界大戰”更恐怖的戰爭。

為阻止未來末日之戰,男主踏上了征途。

子彈是男主僅有的資訊源,透過追查子彈, 在另一名特工尼爾的幫助下,男主找到了印度軍火商普利亞。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注意,在男主與尼爾的首次會面時,素未謀面的尼爾準確說出了男主出任務時不飲酒、喜歡喝可樂等細節,暗示著在男主的時間線上,倆人或許是首次碰面,但是,在另一條時間線上,男主與尼爾早就認識。

“我們被未來人襲擊了。”普利亞告訴男主。

線索指向了反派薩特—一個能與未來人溝通的軍火商。

因為薩特進行的是非法的軍火生意,需要合法的渠道,將非法資金合法化。

薩特的妻子凱特作為一名鑑畫師,為薩特提供了利用藝術品拍賣進行資金合法化的渠道。

掌握這些資訊後,男主決定利用凱特接近薩特。

在與凱特的溝透過程中,男主意外得知在一次鑑定中,凱特的無心之失,導致錯誤鑑定了一副戈雅的名畫,薩特因此要挾凱特。

男主仁心不忍,承諾將帶凱特母子脫離虎口,重獲自由,二人達成協議。

男主將從凱特處得到的情報資訊與特工尼爾進行交換:薩特的走私生意涉及海陸空,為方便生意,薩特盤下了奧斯陸的一個自由港。

為薩特建造自由港倉庫的公司名稱為ROTAS和薩特(Sator)的名字正好是迴文體,暗示著建築公司可能也是薩特洗白資金的渠道。

對於薩特而言,自由港比正規生意更重要,男主和尼爾一番分析後,認為,薩特很可能將逆時間的裝備藏在自由港的倉庫,於是,二人計劃潛入自由港搜尋目標。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藉助於神秘組織的力量,男主和尼爾成功的製造了一起飛機失控撞入倉庫的事故,二人趁機在倉庫裡搜尋目標。

層層深入後,抵達了目標儲藏區,在這個房間內,空間被重新設計,中間隔著巨大的玻璃牆,玻璃牆上有數道明顯的彈孔,玻璃牆的盡頭有一臺巨大的裝置—時間逆轉機器,但,彼時二人對這臺機器知之甚少。

突然,兩名穿著特警制服的蒙面人出現在尼爾和男主面前,一番打動,尼爾阻止男主殺死蒙面人。

其實,在這裡,尼爾和男主遇到的是同一個人—來自未來的男主自己和來自未來逆轉時間後的男主自己。

是不是很拗口?要想搞清楚這個關係,就必須瞭解影片中時間逆轉機器的作用。

透過進入時間逆轉機器,使得同一個人可以在同一個時空裡存在三種狀態:順行狀態、逆行狀態、逆行狀態轉換回順行的狀態。

電影中,角色們進入逆轉機前是一種狀態,在進入逆轉機後則成為另一種逆行;而逆向狀態逆行到一個時間點後又必須透過逆轉機將之成為順行狀態,此時的順行狀態與進入逆轉機前的順行狀態便會同時存在於同一個時空,這也是影片中能夠發動鉗形行動的理論基礎。

回到影片,從機場回到酒店後,男主和尼爾重新整理思緒。

男主回到印度,找到普利亞交換情報。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在這次情報交換中,男主得到一個重要資訊——出現在劇院的恐怖分子,是受薩特委託,搶奪裝有鈽的存放裝置,鈽元素對薩特的末日計劃至關重要,但鈽元素落到了烏克蘭國家安全域性手上,而烏克蘭人打算將鈽元素從烏克蘭基輔運輸到義大利的裡雅斯特國家核物理研究所存放。

透過凱特的引薦,男主成功進入薩特的遊艇,並應邀參加了遊艇晚宴。

在晚餐時,薩特警告男主遠離凱特,並威脅將男主殺死,男主反問薩特,“你對格歌劇感興趣嗎?”

薩特倍感震驚,決定將男主留在遊艇上。

深夜,一架直升機降臨遊艇,薩特的手下一起將一個巨大的包裹從直升機上搬下來,似乎十分沉重。

躲在船艙內偷偷觀察的男主被薩特的手下發現,將其控制,薩特放過了男主,但要求男主為其搶到鈽元素。

男主和特工尼爾計劃在公路上攔截運輸鈽元素的車倆。

一場汽車追逐戰上演。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男主順利搶出鈽元素,但,突然出現一輛逆行的汽車,車窗搖下,薩特挾持凱特要求男主將鈽元素交出。

男主不得已將裝著鈽元素的箱子扔向薩特。千鈞一髮之際,一輛銀色汽車憑空出現在薩特之前搶走了鈽元素。

男主再次被薩特控制,逼問其鈽元素的下落。

薩特以凱特的生命相威脅,男主不得不說出其中原因,但還是沒能阻止薩特將子彈射入凱特體內。

關鍵時刻尼爾帶領武裝部隊出現,但,為時已晚。

為搶救凱特,男主和尼爾決定帶著昏迷的凱特穿過時間逆轉機器,取出凱特體內的逆向子彈。

透過時間逆轉機器後,男主試圖透過逆時間追上薩特,搶下鈽元素。

男主駕駛一輛銀色汽車在逆轉後的時空裡倒著行駛,男主在公路上追上了薩特的汽車。

此時,順向狀態的男主,逆向狀態的男主,及逆向狀態的薩特開始了時間線的交叉。

在順向狀態的男主將裝著鈽元素的箱子扔給逆向狀態的薩特時,逆向狀態的男主及時出現,搶走了鈽元素。

逆向狀態的男主遭到薩特手下的攻擊,翻車失火。

再次醒來,男主已經在一艘船上。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在奧斯陸,男主再次找到普利亞,而這次普利亞將一切全盤托出:在未來,人類社會消耗了大量的資源,氣候惡化導致生存變得困難,人類對未來失去了希望。而唯一的希望寄託在逆時間生存上,當世界的時間逆轉後,環境從惡化逐漸改善。而一個瘋狂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演算法,並策劃了這個計劃,只需要9個零件組成的引爆程式,透過特定演算法就能逆轉地球時間,人類文明將從未來走向過去。

現在薩特同樣準備了引爆程式,打算完成相同的計劃。

普利亞認同薩特的計劃,故意讓男主和尼爾去攔截鈽元素,隨後被薩特搶走(實際上,薩特搶走的是鈽元素的裝置箱,而非鈽元素),這樣薩特才能集齊9個零件。普利亞此前傳遞的資訊都是無用的。只是為了利用男主。

但,薩特的計劃和科學家的計劃目的相反,科學家的目的,研究時間逆轉是讓人類回到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薩特則計劃摧毀整個人類文明,甚至整個地球。

得知這一訊息後,順向狀態的男主,特工尼爾,還有逐漸康復的凱特商討著如何阻止薩特的末日計劃。

凱特負責以回心轉意的妻子形象去拖延薩特的時間,而男主和特工尼爾則分別帶領隊伍執行鉗形行動,阻擊薩特的武裝部隊。

在鉗形行動中,紅藍雙隊均轉化成逆熵狀態,從未來回到過去。

其中,藍隊會在爆炸發生後25分鐘時,根據戰鬥後紅隊給出的戰場資訊召開作戰會議,隨後在爆炸的那一刻開始作戰;而紅隊則一直回溯到爆炸發生前35分鐘,根據藍隊給出的戰場資訊召開會議,隨後在爆炸開始前10分鐘開始作戰。

炸掉大樓這是兩隊各自作戰的時間交匯點,讓彼此確認鉗形計劃的順利執行。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藍隊尼爾的任務是逆時間進攻,將引爆程式從薩特的地下掩體內取出,這樣即使凱特無法阻止薩特,薩特傳送啟動的訊號,也只會引爆基地。

紅隊男主的任務是順時間毀掉引爆程式,解除核彈裝置,其餘紅隊成員則被告知攻擊任務失敗,只需要在時間倒數結束前,離開即可,以確保儘可能少的人瞭解到核心任務。

這場阻擊戰的目標是,藍隊的特工尼爾順利取出引爆程式後,將其交給紅隊男主。

而藍隊的尼爾則是整場戰役獲勝的關鍵。

在藍隊正常逆向作戰時,尼爾發現敵軍在地下入口設定觸發炸藥後,便藉助斯塔克12中的逆轉機器轉回正態,驅車追趕紅隊的主角和同伴艾弗斯,讓他們不至於被斷後路。

阻止失敗後,尼爾駕車前往爆炸中心點上方往下遞了鎖鏈,救出了主角和紅隊領隊艾弗斯。

在與主角告別後,他又獨自返回逆轉機器,再次逆轉進入爆炸中心,幫主角開啟門鎖且擋下致命的子彈,成為主角和艾弗斯進入爆炸中心時隔著鐵門的那具屍體。

另一邊,凱特回到遊艇,與薩特在遊艇上纏綿以拖延薩特的末日計劃。

警覺的薩特發現了妻子凱特似乎別有用心,情況緊急,凱特拔槍射殺了薩特,並將薩特的屍體拋下大海,同時自己跳下游艇,遊向匯合點。

凱特從遊艇一躍而下,而這一幕恰巧被順向狀態的凱特以及兒子麥克斯看見。

在後來,凱特告訴男主,自己曾經看見過一個女人從丈夫的遊艇上跳下,她很羨慕那個女人的自由決斷。

但,她並不知道,那個跳下游艇的女人正是未來的自己!

鉗形行動順利完成。

引爆裝置再次回到正義一方的手裡。

為保安全,引爆程式必須被拆解成9個部分,被分別隱藏起來。

而到這裡,男主和尼爾逐漸意識到,其實鈽元素和其他零件都是這樣先被藏起來,後被薩特集齊。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要想徹底終結時間上的往復迴圈,必須透過時間機器,而這是一個自殺式任務,尼爾毫不猶豫地拿起引爆程式。

在斯塔克12前,尼爾告訴男主:

“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

至此,導演完成了尼爾時間線的閉合,從歌劇院人質解救任務,利用逆時間子彈救下男主,到用身體為為男主擋下子彈。

尼爾說,這是他的使命。

尼爾轉身奔向斯塔克12時間逆轉機器,紅色的信物從揹包露出,男主,瞬時明白,尼爾是從未來而來。

鏡頭回到凱特。

凱特在送兒子麥克斯上學的路上,發現被一輛汽車跟蹤,警覺的凱特立即向男主求救。

男主突然出現在車上,及時射殺了準備襲擊凱特和兒子麥克斯的殺手,而指使殺手的是印度軍火商普利亞。

普利亞按照未來人的指示,要將所有知情者除掉,所以要除掉凱特。

此時,男主也意識到,未來的自己和普利亞透過尼爾達成了交易,也只是利用普利亞傳達了資訊,當普利亞對未來的自己沒有價值,甚至威脅到信條組織存在時,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達成一致,除掉普利亞。

而普利亞開始明白,原來一直被利用的是自己。

危險消除,男主默默看著街邊的凱特和麥克斯母子。

“已經發生的終究要發生。”

“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

尼爾的時間線,男主的時間線再度融合,未來的麥克斯將成長為尼爾,現在的男主保護了未來的尼爾,而未來的尼爾將從未來而來解除末日危機,保護男主。

“已經發生的終究要發生。”

至此,故事終結。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信條》裡的歷史事件

1.劇場劫持事件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車臣分離主義分子闖入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劇院,脅持文化宮內的850多名人質,要求俄羅斯軍隊從車臣撤離。

10月27日,俄國特種部隊阿爾法小組向劇場空調系統釋放“吩坦尼”麻醉表演廳內所有人,後強行攻入劇院,擊斃39名恐怖分子,但也造成至少129名人質因吸入過量麻醉氣體而死亡。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這與影片開場時的情節幾乎如出一轍,電影是否影射了“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我們無從知曉,但藝術源於生活,生活裡發生的故事,讓我們反思從而藉助某一形式表現出來。

2.911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美國東部時間),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和世界貿易中心二號樓,兩座建築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9時許,又一架被劫持的客機撞向位於美國華盛頓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五角大樓區域性結構損壞並坍塌。

9·11事件發生後,全美各地的軍隊均進入最高戒備狀態。美國政府認定本·拉登是恐怖襲擊事件頭號嫌犯。作為對這次襲擊的迴應,美國發動了“反恐戰爭”,入侵阿富汗以消滅藏匿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塔利班,並通過了美國愛國者法案。

2001年10月7日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宣佈開始對阿富汗發動軍事進攻。

影片中,男主和尼爾策劃了一次飛機失控撞向自由港倉庫的事件。

而透過影片鏡頭展現,自由港的建築外形同樣為五角形,高度重合的資訊點,很難讓人不將二者有所聯絡,只是不同的是,這次的撞機是為了拯救世界的正義行為。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

簡單的來說,在《信條》裡,導演諾蘭講述了一個未來人為阻止一場因瘋狂科學發明了時間逆轉機器而導致的末日浩劫,安排時間間諜回到過去,逆轉時間,阻止毀滅,拯救地球文明的故事。

拋開影片中的超概念科幻劇情,電影在帶給觀影者們視覺衝擊的同時,也藉助主角們反覆提及的臺詞在傳達著:時間可貴,過去未來,互為因果。

“已經發生的終將發生。”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被吹爆的燒腦大片《信條》究竟講了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