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戴萬琦2018-08-21 12:30:18

從法理上來說,有國號、獨立年號當然是獨立國家。五涼政權沒有一個稱帝的,前涼、南涼、西涼稱王,後涼稱天王,西涼稱公。是否稱帝與獨立國家與否沒有關聯,司馬懿封晉公時就已經建宗廟社稷,可以視作封土建國之始,如果此時改元,那就是獨立國家。

再者,十六國這個概念源自《十六國春秋》,《十六國春秋》作為一本紀傳體史書,在編篡過程中選取的政權都是在這一時期立國時間較長的,一方面立國時間長說明在這一時期實力較強,影響較大,另一方面立國時間長的國家會有自己的史書,方便作者彙編。所以說並不代表沒有收錄進十六國的政權就不算獨立國家,冉魏、翟魏、西燕、譙蜀甚至仇池、宕昌、鄧至都是這一時期出現過的獨立政權。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毛於久2018-11-04 19:57:09

前涼存續之時,天下大勢如群雞啄狗。中原恆有一大胡,四方征伐。晉室偏安南方,而使者四出封贈:

西有張涼,東有慕燕。南有仇池,北有大代。皆受晉室冊封將軍號、刺史銜,乃至王公之爵。苻堅之祖,姚襄之父,亦受賜於晉室,皆為將軍刺史。

然此等封贈,不過虛名。晉朝不干預內政,不指導外交,止垂衣裳而任天下自治而已。故有苻健、慕容雋、姚萇、拓跋圭迭僭帝號,張天錫自命紀年。

張天錫,前涼之主也。前涼之主即不受晉治,又自作紀年以區別於晉朝,安能以臣妾視之。

【奉狗臣妾】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江北陸遜2020-08-26 11:37:46

首先,史學界並未公論,即前涼為獨立國家,至少二十四史中最權威的正統認證史書《晉書》,房玄齡他們所編纂的這部史書沒有將前涼當作獨立國家。證據就是前涼沒有像前秦、姚秦之類的,被列入晉書的載記。

載記作為班固首創,而為《晉書》所發揚並正名的一種傳記體體裁,本就是區別於正統王朝的本紀、列傳而為割據政權所設,只有列入載記的,才能被視為獨立的割據政權。換言之,至少在房玄齡等人看來,前涼不應視為獨立政權。

結論一:二十四史簽字蓋章,不能把前涼作為獨立政權

不過,《十六國春秋》開始,將前涼列入,情況有點變化。之後大量採用《十六國春秋》作為五胡時期史料基礎的《資治通鑑》,其對前涼的態度與《十六國春秋》一脈相承,也就是說,司馬光是將前涼作為獨立政權看待的。

但《十六國春秋》本身並未列入正史,所以其的體例設定在很長時間內影響力都非常有限。

始作俑者當然是司馬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雖然並非二十四史之一,但《資治通鑑》的影響力卻不在二十四史之下。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是將前涼作為獨立政權認定的開始。

從現代角度來看,前涼當然也是獨立政權。但不同階段顯然不應一體對待。張軌、張寔在位期間,雖然涼州所在地域,已為張氏父子牢牢掌握,但畢竟官位、爵位一概遵從晉室賜封,晉室有難,張氏父子也多次靖難,所以這個時候的前涼應該視為晉的臣屬,不應視為獨立國家。

但司馬睿江南稱帝,東晉立國,前涼的態度卻頗值得玩味。張寔雖然贊成司馬睿繼位,但年號卻不用司馬睿年號:

於是(張寔)馳檄天下,推崇晉王為天子,遣牙門蔡忠奉表江南,勸即尊位。是歲,元帝即位於建鄴,改年太興,寔猶稱建興六年,不從中興之所改也。

一邊擁戴司馬睿繼位,一邊又故意不用司馬睿的年號,這番表態,有意思。是想體現自己的獨立性?還是對封號不滿?

但顯然張寔已經有了異心:

(司馬)保聞愍帝崩,自稱晉王,建元,署置百官,遣使拜寔徵西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三千戶。

俄而保為陳安所叛,氐羌皆應之。保窘迫,遂去上邽,遷祁山,寔遣將韓璞步騎五千赴難。陳安退保綿諸,保歸上邽。未幾,保復為安所敗,使詣寔乞師。寔遣宋毅赴之,而安退。會保為劉曜所逼,遷於桑城,將謀奔寔。

寔以其宗室之望,若至河右,必動物情,遣其將陰監逆保

,聲言翼衛,實御之也。會保薨,其眾散奔涼州者萬餘人。寔自恃險遠,頗自驕恣。

南陽王司馬保自立稱帝,封張寔徵西大將軍,他也坦然受之,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張寔是被司馬睿封為西平公的。可他依然接受了司馬保給的封官。其態度已經昭然若揭了。而且當司馬保兵敗來投,他將司馬保軟禁,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

自此之後,前涼應該視為獨立政權了。

後張寔遇刺,“私諡曰昭公“,前涼開始自上諡號,這其實已經是謀反了。後張茂”私諡曰成“,而 繼位的張寔之子張駿,”劉曜又使人拜駿涼州牧、涼王“,既是東晉的西平公、徵西大將軍,又接受了趙漢劉曜的涼王稱號,已經是開玩笑了。當然,這只是亂世生存之術,不足為評判其節操。

又使其將楊宣率眾越流沙,伐龜茲、鄯善,於是西域並降。鄯善王元孟獻女,號曰美人,立賓遐觀以處之。焉耆前部、于闐王並遣使貢方物。得玉璽於河,其文曰”執萬國,建無極。“

時駿盡有隴西之地,士馬強盛,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舞六佾,建豹尾,所置官僚府寺擬於王者,

而微異其名

但張駿在平定西域龜茲鄯善之後,雖然已經以王國自居,但畢竟名分還是晉的西平公,所以當不當作獨立政權,還在兩可之間。但到其子張重華,則完全應該視為獨立政權了:

以永和二年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赦其境內。尊其母嚴氏為太王太后,居永訓宮;所生母馬氏為王太后,居永壽宮。

雖然玩了一把韓信的”假王“遊戲,但已經稱王;母稱王太后,住處稱宮,已經完完全全是帝王做派了。

所以將其視為獨立政權是完全可以的。

但終張氏一族在涼州70餘年,始終把晉室頂在頭上,所以《晉書》將其視為晉室遺民也沒錯。就看你怎麼看了,看名義還是重實質。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寒鯤2020-09-13 11:40:24

我們必須把前涼放在從漢到唐的歷史尺度中,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前涼乃至十六國時代的歷史。在漢以前,除了華夏以外的東亞各地均是部落與部落聯盟的層次,在

商周體制

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秦漢體制

,是整個東亞早期世界唯一的

高階政治體

。而且,經過

兩漢時代

逐漸開始處理的與

匈奴

西域諸國

海東諸國

南越國

之關係,

古代東亞國際世界

方才開始形成。

但是早期的東亞國際,遠非平等互動的國際關係。由於漢唐政治體的相對先進性,此時的東亞是漢唐獨尊而諸國朝慕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的中原政權,往往會用

王公侯爵位

鎮安平諸將軍號

都督某地諸軍事

等官、爵、軍權來賜予那些超出中原王朝自身管領範圍的周邊國家,是為

“外藩”

,一種

名義上歸入中原王朝官爵序列,實際上並不干涉其內政的特殊建制,也是“大漢天子”與“大唐天可汗”所治理的所謂“天下”的一部分(注意“天子”與“皇帝”的區別)

按照

胡鴻

先生在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

一書中的觀點,

兩漢魏晉南北朝

時代乃至

隋與唐前期

的華夏周邊新興族群,剛剛從類似

中原夏商式

的部落聯盟時代走出來,剛好可以套用中原王朝率先踐行出來的政治制度,明確族群內部君臣關係、規範自身內部秩序,進而推進自身王權的集中,打壓在部落聯盟向古代國家轉換過程中的

部落酋帥

甚至

本族權貴

。中原王朝也可以把超出實際管領能力的外域獨立政權,以相對變通的方式,套入到

“天子治理天下”

的理論體系中,進而獲得名義與實利的雙豐收,也為中原政權處理周邊關係,提供了一個更具有緩衝空間的政策選擇,從這個角度上看,

中原王朝與周邊新興政權達成了“雙贏”。

在漢代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

東晉、南朝、北朝

等各種自居中原正脈的王朝,不僅不再僅僅把兩漢時期的海東諸國、西域諸國、南海諸國視為外藩,而且還存在一種

“內藩外藩化”

的現象,也即按照“兩漢外藩對待辦法”對待兩漢舊土上的其他割據政權。明白了這個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前涼】為何能夠被當做十六國時代的獨立國家。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

張軌在八王之亂時幾乎全程經營涼州

概言之,雖然

前涼

從未稱帝,但

前涼

之於

東晉

已然不是

八王或牧守

之於

西晉

的內藩內官了,而是一個與

西晉

反賊出身的

後趙

互通款曲、自主處理內政外交事宜、自主確立並頒行年號、建設都城宮城與陵寢的

【外藩】型政權

雖然奠基之主

張軌

西晉

始終保持了良好的封疆大吏與中央政府之間的正常關係。但

張寔

東晉

建立後自稱

涼王

(317)、張氏用

西晉愍帝司馬鄴

建興年號多年卻不用

東晉

年號、張氏廢建興年號甚至

張祚

稱帝、張氏獨立上諡號甚至以王稱之,本質上都已宣告了

前涼

東晉

之間並不存在

張軌

西晉

那般的“央地君臣關係”,反而更像是一種“外藩君臣關係”。

換言之,張寔以降的前涼,缺得僅僅是一個皇帝與天子的尊號。張寔以降的前涼君主(除了張祚),只不過是

不對整個大漢舊土宣稱"主"權

(稱皇帝),只不過是

不對整個天下宣稱“主”權

(稱天子),卻對

涼州牧管領(涼州)及兼管(西域)的土地宣稱了“主”權

(涼之王)。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

極有可能是前涼王陵陪葬品的銅奔馬·甘肅省博物館藏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公元4世紀的中前期,與

(前)涼公/王國

同期的,還有

鮮卑拓跋部

代公/王國(北魏前身)

鮮卑慕容部

遼東公/燕王國(前燕前身)

鮮卑段部

遼西公國

氐人楊氏

仇池公國

等。他們的君主在自主稱王、稱帝以前,往往被

東晉

政權授予

某某將軍、匈奴式單于或王號、公爵、某地刺史甚至使持節、都督某地諸軍事

等官位與爵位,算是西晉八王之亂時諸王在角逐中央政權時“拉一派打一派”的餘緒,只不過這種拉攏方式,從“中原體制”內的“內官內藩”,逐漸升格為“天下體系”下的“外藩”而兼有“內官”。

質言之,人家勉強能夠在這一時期撐撐中原正統檯面的

東晉王朝

都已經把人家

前涼

視為一個和

高句麗

百濟

新羅

沒有太大本質區別的政權了,張氏前涼雖未稱帝,也自然可以被視為一個歷史上的獨立國家/政權。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

另外,我們從張寔與

秦州晉王司馬保(改元建康)

建康晉王司馬睿(改元建武)

的關係上,也能一窺張寔時張涼政權的“獨立化”傾向。

司馬保

雖貴為

司馬鄴

長安政權

大司馬

,但他畢竟是

西晉皇室遠支疏屬

(司馬防-司馬馗-司馬泰-司馬模-司馬保),與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司馬熾/(司馬晏/司馬柬)-司馬鄴一支西晉帝系關係極端疏遠,且完全不是皇帝或太廟神主後代,其封疆大吏之地位又與張寔彷彿,張寔自然不必尊司馬保為(西)晉之餘脈。

張寔在名義方面無需尊奉一個近乎等夷的“同僚”

,實利方面自然要阻攔司馬保西逃入涼(甚至軟禁),以免自家領地被不具備西晉正統名分的他人奪取,

其“作家門”意識可見一斑。

(東)晉

司馬睿

(司馬懿-司馬伷-司馬覲-司馬睿)雖然還算是

晉室高祖後裔

,但終究也是實際帝系之外,原本大家都是派到地方上的臣僚,只不過司馬睿多了一層血緣關係,張寔以降自然只需名義上尊奉一下,犯不著事事都按臣子的規制來,意思到了就OK。

換言之,

“拜劉石所賜”,當時的晉王朝已然不可能再推出一位在皇位繼承權上毫無爭議的帝系近支接班人

,無論是

司馬睿

還是

司馬保

,都已無法接續西晉帝系正脈之統序,甚至其臣僚都已是喪亂之後西奔南渡之重組集團,這就給

張寔

以來的涼州獨立,提供了施展野心的良機,掃除了阻礙野心的名份,使得

張寔

以降的涼州主君完全可以虛尊一個已然消逝了的西晉建興朝廷,遙捧一個逐漸站穩腳跟的東晉朝廷,甚至與盤踞中原的

後趙

“聯誼”。

何況天高皇帝遠,中間隔著

成漢

兩趙

前秦

諸政權的千山萬水,張氏諸君哪裡還需要傻傻地做個

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

,為名分並不怎麼充分的東晉政權保境安民?自然會充分運用其

持節、西中郎將/徵西將軍、涼州刺史領護羌校尉、都督涼州諸軍事

的身份以及自稱或他賜的

涼王

營建其偏居西北的獨立王國。

質言之,我們固然可以把

張軌

時期視為涼州仍舊從屬於西晉的地方政權。但,二代君主

張寔

以降,無論是

張涼

政權自身還是周邊的

東晉、後趙

諸政權,均已在實際上將

張涼

視為獨立政權,

張涼

雖未有稱帝之舉,卻有改元建都營陵之實,東晉與後趙也將張涼視為

本國外藩

,在當世之人看來,完全就是一個各方“認證”的獨立政權,我們自然不必糾結於稱帝與否這種涉及到“九州宣稱”及“天下宣稱”的名義問題。畢竟,

割據政權之獨立性,未必需要他們宣稱自己是九州之主(皇帝)甚至天下之主(天子

),只需他們宣稱自己是

所割據地域之主宰(某王)

便可。

史學界為何把十六國時期的前涼當做獨立國家?餘澄空2021-08-03 22:51:34

前涼當然是獨立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非常重要。

在東漢的時候,涼州是什麼地位……。。。涼州出身的張奐招降南匈奴和烏桓二十餘萬口。張奐驅鮮卑,平羌亂,戰功赫赫,卻上書漢桓帝不求封賞,只求用此戰功換一個非涼州戶口。後來涼州出身的賈詡當了魏朝的三公,和華歆王朗並列,被孫權恥笑。當時大家都很看不起涼州人。

但張軌建立前涼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建設當地的儒學教育,以及大量接受中原投奔而來計程車族。從此之後,涼州慢慢地從邊陲之地變成了儒學重鎮。涼州是東漢經學在六朝的主要避難所、儲存了中原已成絕響的古文經學。儒學的經學家可不僅僅是單純的文獻考據學,經學家透過他們對儒家正典的疏注,重建法律的基礎,推廣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主張(這就是後來陸九淵所說的六經注我),上世紀的馬丁·路德·金就是基督教的經學家,本世紀的扎基爾·奈克就是伊斯蘭教的經學家。

從永嘉之亂到北魏統一北方的這一百多年間,涼州地區實際上是北中國的文化中心。北魏儒學的復興也正是在北魏平定涼州,掠奪了大量「平涼戶」之後,才逐漸開展。魏孝文帝政治改革的藍圖,主要來自西涼經學家儲存的東漢制度。

歷代涼君大興儒學,「河西著姓」逐漸興起,如張、李、宋、索、段、令狐等,他們是集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為一體的涼州儒學世家,是高逼格的化身。其中的隴西李氏,成為了後來的李唐皇室,或者至少是李唐皇室的攀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