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熬到週末了,老闆還要求我們來上班,一大早,同事們就在討論“結婚房產”的話題,有個同事突然就問我:“xw,你啥時候結婚呀?”

我一臉懵,這畫風不對呀,猝不及防回了句“不著急”,隨後他們就開始議論“女孩子二十四五是最好的結婚生孩子年紀,精力好身體恢復的也快。”

突然就得知,辦公室的人也都是96左右,竟然沒有單身,稱呼都是“我老婆在家…”江蘇人這結婚觀念可還真行,嚇了我一跳。

《俗女養成記》:有淚有笑的大齡剩女

想起我過年時看了一部有關“大齡剩女”的臺劇《俗女養成記》,如果說我們是順其自然地做個普通人,那女主應該是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才決定重新當一個普通人。

39歲的陳嘉玲,沒房沒車沒嫁人,還丟了工作,正式被家裡人劃分女loser的行列。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年不惜引發家庭革命也決心要離開家鄉的她,在臺北奮鬥了近二十年,卻又主動逃回家當個普通人。

《俗女養成記》:有淚有笑的大齡剩女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所處的時代過分宣揚成功學,每一個大學生剛畢業時,都會與“平凡”為敵,要麼出眾,要麼離開。

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跌倒、打擊和彷徨之後,大家最終都會意識到,這世界上只有1%的人會有大成,9%的人會有小成,而剩下90%的大多數, 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俗女養成記》:有淚有笑的大齡剩女

《俗女養成記》之所以打動人,就在於它從普通人的角度講故事,講大多數人的平凡人生,其實所謂成長,就是一個發現並接受自己平凡的過程,明白自己能力有限,承認自己的普通和渺小。

發現未來未必閃閃發光,發現自己一點也不特別,甚至“以為自己特別”本身就是一件不怎麼特別的事,這應該算是成長裡最常規的沮喪之一。

也逐漸明白不偉大的夢想也可以存在,不閃光的人生也值得全力以赴。為什麼當時要承認這件事這麼困難?每個人都不同,這是這個世界的法則,也是人類成長的法則。

所以,每個人才有了在某個階段與自己和解的時機,所謂成長,就是即便發現自己是個普通人,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繼續努力地工作生活和去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