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的語言表達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這裡是羊梨拆書之《被討厭的勇氣》系列節目第十八集。

前面我們講到,阿德勒心理學有個大的前提,就是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並且旗幟鮮明地主張:人的終極自由就是不再把尋求別人的認可當作必須,從而獲得被討厭的勇氣。

一般我們認為,在乎他人的看法,是因為把別人的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擔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別人不舒服,所以寧可自己受委屈,把自己擺在了更低的位置。

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實越自我

但是,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阿德勒推翻了這個說法。他認為,

認可欲求,也就是希望獲得別人認可這個想法的實質,是關注「他人如何評價自己」,重心在「自己」而不是他人

受這種認可欲求束縛的人,看似在看著他人,但實際上眼裡卻只有自己。

當你選擇是否做某件事的評判標準,變成由「別人會怎麼看我」來主導的時候,此時雖然你的行為看似在拼盡全力迎合別人,但實質上你關心的只有「我」,「我是不是夠漂亮、聰明、有品位」「我是不是很厲害」等等,也就是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心態,其實是

時時刻刻將自己作為世界的中心和舞臺的主角,將別人都當作是配合「我」來演出的配角,他們的使命就是塑造「我」的主角光環

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實越自我

阿德勒這一論斷可謂是醍醐灌頂,毫不留情的戳穿了很多「我是為了你好所以才犧牲自己」這一類行為表層的偽裝,直達問題核心——其實你都是為了「自己」。

當你委屈了自己,別人卻沒有表現出你期待中的感激、尊重的時候,你往往會大失所望並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屈辱,而且還會非常憤慨,產生諸如“那個人什麼也沒有為我做”“那個人辜負了我的期望”或者“那個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敵人”之類的想法。

比如,你因為男朋友而選擇犧牲自己的事業換到一個全新的城市,如果男朋友之後沒有表現得對你的這種行為感激涕零,你會感覺「我為你犧牲了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還有沒有良心」。

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實越自我

其實,你當初為了男朋友換城市,是因為你權衡利弊,不想失去這段感情,或者到新的城市對你的事業影響沒那麼大,

你選擇了要當一個“為了愛奮不顧身的女朋友”,是因為「你自己」的緣故,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比如,父母為了孩子學業,即便感情不睦,也要堅持等到孩子高考完再離婚。如果孩子以後表現出對父母這種選擇的不認可的時候,會感覺「我為了你犧牲這麼大,你竟然如此不孝,你對得起我嗎?」

其實,你們選擇不離婚,是因為你權衡利弊,覺得當下維持這麼一種婚姻狀態也可以忍受,

你選擇了要當一個“偉大無私的父母”,是因為「你自己」的緣故,才做出了這個決定

這兩個案例中,你都將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主角,別人都要對你做出你期待中的反應,才能夠讓你滿意。

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實越自我

阿德勒認為,要建立令人愉悅的人際關係,需要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中心,認識到他人不是為了服務於你而存在的。並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表現出你期待中的回饋。

有一句話說得好,「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人公」。

你作為自己人生的主人公,選擇了往前一步,別人會怎麼反應呢?可能會如你所願也向前一步,也可能會無動於衷,甚至後退一步,或者乾脆無視你,這都是別人作為他們自己的人生主人公的選擇,你無權干涉。

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實越自我

所謂成熟,就是要有在人際關係中甘當配角的覺悟,理解別人有他們自己的行為邏輯,不是服務於你的主線劇情的工具人

,不會每件事都順著你的預期來,這是豈能盡如人意;而自己面對人際關係課題,先主動邁出一步,做你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表達出對對方的友好善意,做到但求無愧我心。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幾集一直在講的課題分離。

不過,阿德勒認為,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起點,而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這一點,我們下集將詳細展開,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