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原則上本文不需要過高的基礎知識,但考慮到部分證明的難度,讀者可以選擇跳過一些證明過程——這並不影響對文章主要脈絡的把握;

本文是對B站使用者3B1B一個影片內容透過自己理解後的嚴格化敘述;平方和拆分與高斯圓問題在北大版《初等數論》(潘承洞 潘承彪著)中也有細緻討論,有興趣讀者可作參考;

B站連結【官方雙語】隱藏在素數規律中的π_嗶哩嗶哩 (゜-゜)つロ 乾杯~-bilibili,影片利用了複平面的視覺化,本文原意也是延用該方法,但是在Dirichlet特徵函式的引入上遇到了困難(個人認為影片在該處的處理同樣模糊不清),於是避開這個困難,想出了其他的路徑來討論,或許更加初等,在重要的數論函式的引入上也顯得自然;

沒有受過系統的數論訓練,文中有錯誤的地方還望指正。

首先介紹狄利克雷beta函式

(Dirichlet\,Beta function)

\beta(s)=\sum_{n=0}^\infty\frac{(-1)^n}{(2n+1)^s}

事實上在s = 1,3,5,7……處,它都可以求出精確的值,一個利用復變的推導見A神的回答:

現在讓我們來考慮

\beta(1)

的特殊情況,即如下無窮級數的和:

\sum_{n=0}^{∞}{\frac{(-1)^{n}}{2n+1}}

考慮冪級數:

\sum_{n=0}^{∞}{(-1)^{n}x^{2n}}

,顯然其收斂半徑

R=1

,其在收斂域內內閉一致收斂於和函式:

\frac{1}{1+x^{2}}

,考慮積分:

 \sum_{n=0}^{∞}{\int_{0}^{1}(-1)^{n}x^{2n}dx}=\int_{0}^{1}\sum_{n=0}^{∞}{(-1)^{n}x^{2n}}dx=\int_{0}^{1}\frac{1}{1+x^{2}}dx=\frac{\pi}{4}

便得到了:

\beta(1)=\sum_{n=0}^\infty\frac{(-1)^n}{2n+1}=\frac{\pi}{4}

這一證明只利用了數學分析中函式項級數的一些知識,簡潔明瞭,但是卻缺乏直觀上的感受。

當然,數學應當讓思維超越直觀,但偶爾我們不妨做做思維體操,這通常會很有趣。下面讓我們放飛思想,從一個另類的角度重新考慮這一問題。

一個有趣的計數問題

考慮一個圓心位於笛卡爾平面(Descartes coordinate system)上原點處,半徑為

R

的圓

\ O

,小學四年級的我便已經知道,它的面積:

S=\pi R^{2}

定義1

\forall x,y\in\ Z

,若

 x^{2}+y^{2}\ne0

稱點(x,y)為整點。

事實1

整點到原點距離的平方為整數。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 O

內的整點數(包含邊界上的)為多少?

當然,我仍可以保持小學四年級的思路,去挨個地數出結果。例如半徑為1的圓,它含有(1,0),(0,1),(-1,0),(0,-1)四個整點,這四個點剛好都處於邊界上;半徑為

\sqrt{2}

的圓,除去之前四個位於它內部的點之外,還有位於邊界上的(1,-1),(1,1),(-1,-1),(-1,1)四個整點,累計八個。如果我足夠耐心,我可以以同樣的方法去數出半徑為任意數的圓所包含的整點,但人應當處於不斷進步中。不妨讓我們以一個數學人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這個問題。

從上面的嘗試中,結合事實1注意到:

事實2

如果

\ O

半徑

\ R

=

\sqrt{K},K\in\ N^{*}

,記其內整點數為

\Phi(R)

,則有:

 \Phi(R)=\sum_{k=1}^{R^{2}}{\varphi(R

其中

\varphi(R

表示半徑

R

的圓邊界上的整點數目

這一事實給了我們一個新思路,即:將求

圓內整點數目

分解為求

一個個內套圓邊界上的整點數目並作累和

。以數學語言描述,便是將求函式

\Phi(R)

的值轉化為了求

\sum_{}^{}\varphi(R

不難發現,

\varphi(R

實際上是這樣一個丟番圖方程

x^{2}+y^{2}=k

的整數解的數目。而關於這樣形式的方程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一個奇妙的定理

引理1

模4餘1的素數可唯一地表示為兩自然數的平方和(而模4餘3的素數無法表示為兩自然數的平方和)。

這是著名的費馬(Fermat)兩平方和定理(不是費馬大定理!!!),關於這一定理的證明有很多,例如下面專欄中一個使用絕妙對合對映構造的“天書證明”:

大神尤拉(Euler)在1747年與萊布尼茲(Leibniz)的通訊中給出過一個完整的證明,整個證明分為五步。但原證明過於華(shen)麗(xian),我對一些被大神捨棄的細(xian)節(ran)進行了完善,並以自己的理解進行復述,

注,這裡的證明過程中一些東西來源並不直觀,讀者可適當略過,待後續思路完善後再回過頭來深看證明,或許能更好體會(大佬自便)

定理1:平方分解數的積是平方分解數。

證明:

a^{2}+b^{2} = i,c^{2}+d^{2}=j

,則有 :

k=i\times j=(ac)^{2}+(bd)^2+(ad)^2+(bc)^{2}

經過簡單的代數變形顯然有:

k=(ab-cd)^{2}+(ac+bd)^{2}=(ab+cd)^{2}+(ac-bd)^{2}

證畢。

定理2:平方分解數被素平方分解數整除的商是平方分解數。

證明:

注意到如下恆等式:

(ap+bq)(ap-bq)=(ap)^{2}-(bq)^{2}=a^{2}(p^{2}+q^{2})-q^{2}(a^{2}+b^{2})

由於

p^{2}+q^{2}|a^{2}+b^{2}

,由上述恆等式顯然有:

p^{2}+q^{2}|(ap+bq)(ap-bq)=(ap)^{2}-(bq)^{2}

p^{2}+q^{2}

是素數,因此它必然整除其中一個因子,我們不妨假設

p^{2}+q^{2}|ap+bq

,而另一情況類似。利用定理1中證明的結果,此時有:

(p^{2}+q^{2})^{2}|(a^{2}+b^{2})(p^{2}+q^{2})=(ap+bq)^{2}+(aq-bp)^{2}

於是

\frac{a^ 2+b^ 2}{p^ 2+q^ 2}=(\frac{ap+bq}{p^ 2 +q^ 2})^ 2+(\frac{aq-bp}{p^ 2 +q^ 2})^ 2

證畢。

定理3:平方分解數被非平方分解數整除的商必有一個非平方分解因子。

證明:

由定理1,不妨設

a=x\prod_{}^{}p_{i}^{}

a

是平方分解數,

x

是非平方分解數,由反證法,假設對

\forall i

p_{i}^{}

都是素平方分解數,由定理2可知

x

是平方分解數,這原條件矛盾,故

\exists p_{k}

是非平方分解數。

證畢。

定理4:如果

a

b

互素,那麼

a^{2}+b^{2}

的任意因子都是平方分解數。

證明:

運用無窮遞降法。

假設

\exists x|a^2+b^2

,不妨設:

a=mx+c,b=nx+d(c,d\in [-\frac{x}{2},\frac{x}{2}])

則有:

x|a^2+b^2=(m^2+n^2)x^2+(2mc+2nd)x+c^2+d^2

於是

x|c^2+d^2

,由於

a\bot b

(注意這裡的⊥指互素),設

gcd(c,d)=e

,那麼

e\bot x

。設

f=\frac{c}{e},g=\frac{d}{e}

,則

x|f^2+g^2

f\bot g

xy=f^2+g^2\leq c^2+d^2\leq (-\frac{x}{2})^2+(\frac{x}{2})^2=\frac {x^2}{2}

由定理3,若

x

不是平方分解數,那麼必然存在非平方分解數

x

。這說明,如果存在一對數的平方和

a^2+b^2(a\bot b)

的一個非平方分解因子

x

,那麼必然存在更小的

x

是另一對數的平方和

f^2+g^2(g\bot f)

的非平方分解因子,而正整數

x,x

序列是不可能無限變小的,故

a^2+b^2

不存在非平方分解因子。

證畢。

現在讓我們來證明原定理

Fermat平方和定理(存在性)

必要性的證明:

a,b

是完全平方數,則:

a/b\ mod\ 4=0/1

因此

a+b\ mod\ 4=0/1/2

故不存在平方分解數模4餘3。

證畢。

充分性的證明:

引理2——費馬小定理(相當有名,不加證明,很容易找到相關證明材料)

如果 #FormatImgID_70# 是一個素數,而整數 #FormatImgID_71# 不是它的倍數,那麼有 #FormatImgID_72#

#FormatImgID_73# 。

p=4n+1

,由費馬小定理,對

\forall x\in [1,4n-1]

p|x^{4n}-1

p|(x+1)^{4n}-1

則 :

p|(x+1)^{4n}-x^{4n}=[(x+1)^{2n}+x^{2n}][(x+1)^{2n}-x^{2n}]

因此

p|(x+1)^{2n}+x^{2n}\ or\ p|(x+1)^{2n}-x^{2n}

假若前者成立,由定理4,

p

是平方分解數;事實上,如果前者不成立,那麼

p

整除

x^{2n}

的任意階差分,則有:

p|\Delta^{2n}x^{2n}=(2n)!x^{0}

p=4n+1|(2n)!

是不可能的,因此

p

必定是平方分解數。

證畢。

至此完成了對引理1存在性的證明,唯一性請讀者自證。

根據引理1,我們給出下面的定理:

定理5:若

p

是一個素數,那麼不定方程 #FormatImgID_87# 有正整數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p=2

p=4k+1,k  \in {\N}

且解是唯一的。

引理3——算術基本定理

任何一個大於 1 的自然數可以分解成一些素數的乘積;並且在不計次序的情況下,這種分解方式是唯一的。

證明:

n=2

時,顯然有

n=2

假設

n<k

時結論成立,當

n=k

時,如果

n

是一個素數,那麼結論已經成立;如果

n

是一個合數,那麼必然可找到它的一個分解

n=mn

,其中

m,n<n

,根據歸納假設我們知道結論的前半部分對任意

n  \in  {\N}

成立。

假設

n=\prod_{i=1}^{n_1}p

,其中

\left\{ p

是兩列的從小到大排列的不同的素因子列。不妨假設

n_1<n_2

,不斷將等式兩邊除以

p’_i

,直到左方因子用盡。此時左邊為正整數1,而右方是一個分數,這是不可能的,故分解方式唯一。

證畢。

對計數問題的繼續探索

由引理3,注意到

k=\prod_{}^{}p_k^{n_k}

,表示

k

的素數分解。由定理5已經知道,對

4n+1

型素數,其可以唯一的分解為

a^2+b^2

形式。再注意到對唯一的偶素數

2

,其可以唯一的分解為

1^2+1^2

,顯然這是唯一可分解為兩相同數平方和的素數(請讀者思考為什麼);根據定理5,當一個數的分解中存在

4n+3

型素數因子時,該因子無法分解為兩平方數之和。

綜合以上觀察結果,可以將

k

記為如下形式:

k=2^n\prod_{p_i=4\kappa_{i} +3}{p_i}^{n_{i}}{}\prod_{\\p_k=4\kappa_k+1}p_{k}^{n_k},p_k=a_{k}^{2}+b_{k}^{2}

我們下面將先不全部予以證明地引入一系列重要的定義以及定理,後續將在文章末尾補齊證明過程(事實上不考慮嚴格地證明,根據前面的討論,這些定理都富有鮮明的直觀意義,請讀者細細體會);並從這些定理中,抽象出整點計數函式

\varphi(k)

的一些性質。

定義2:設

\psi(k)

為不定方程

a^2+b^2=k,a>0,b \geq 0

解的數目,顯然有

\varphi(k)=4\psi(k)

在下面的討論中,不加特殊說明,我們都預設

a>0,b \geq0

定理6:對上式中

k

的分解形式,若

\exists n_i

為奇數,那麼

k

不是平方分解數。

定義3:稱

\prod_{\\p_k=4\kappa+1}p_{k}^{n_k}

k

的本原數,記作

k_{r}

定理7:若

k

是平方分解數,那麼不定方程

a^2+b^2=k,a^2+b^2=k_r

有相同的整數解數目,即

\psi(k)=\psi(k_r)

否則

\varphi(k)=0

定理7實際上指出了

性質1:

\psi(2^n \cdot k)=\psi(k),  \forall n \in {\N}

性質2:

\psi(p^{n}\cdot k)=\frac{1+(-1)^{n}}{2}\psi(k)=\frac{1-(-1)^{n+1}}{1-(-1)}\psi(k)=\sum_{i=0}^{n}(-1)^i\psi(k),\forall p=4\kappa+3

這樣,我們將求解

\psi(k)

,簡化為了求解

\psi(k_r)

。我們記

k_r=\prod_{\\p_k=4\kappa+1}p_{k}^{n_k},p_k=a_k^2+b_k^2=(a_k+ib_k)(a-ib_k)\

於是

k_r=\prod(a_k+ib_k)(a-ib_k)

不妨從一些特例入手,來嘗試尋找

\psi(k)

的通式。取

k=5

,由定理5我們知道

\psi(5)=2

,因為

4k+1

型素數的分解方式唯一,即

5=1^2+2^2

但對調位置後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分解

5=2^2+1^2

不要忘了我們最初的目的:尋找直角座標平面上圓內整點的數目,這樣得到的新分解的確在平面上對應著一個不同的點。

再取

k=25

,問題似乎變得複雜了,

25

並不是一個素數,作下面的分解

25=5^2=5^2+0^2

一些閱讀細緻的讀者或許已經看出端倪。根據Euler證明過程的定理1,可以直接得到另兩個分解(如果記不清這個定理了請務必返回檢視證明,這很重要)

25=5^2+0^2=(5+0i)(5-0i)

25=3^2+4^2

對調第二個分解的順序,得到第三個分解

25=4^2+3^2

這個過程是否具有某種共通性呢?考慮

\omega=p^n=p^0\cdot p^n=p\cdot p^{n-1}=……=p^n\cdot p^0

對於這樣的數,它有多少種分解方式呢?由上面的等式,結合定理1的證明,我們自然的猜測共有

n+1

種,因為每種對n拆分的方式都可以唯一的對應到一個平方和分解(記順序的)。而對於

\omega=p^nq^m

同樣的分析可以知道它有

(n+1)(m+1)

種平方和分解方式。

透過上面的嘗試與思考,我們總結推廣出下面定理

定理8:

k_r=\prod_{\\p_k=4\kappa+1}p_{k}^{n_k}

那麼

\psi(k_r)=\prod{(n_k+1)}

其中

n_k

是每個素因子的重指標。

瞧,問題逐漸變得明朗了

揭曉謎題

根據前面的討論,我們得到了關於

\varphi(k)

的一個明確的結論

定理9:記

#FormatImgID_153#

其中 #FormatImgID_154#是 #FormatImgID_155# 的本原數

#FormatImgID_156#

那麼有

#FormatImgID_157#

其中

\psi(k)=\prod(\sum_{i=0}^{n_i}(-1)^i)\cdot\psi(k_r)=\prod(\sum_{i=0}^{n_i}(-1)^i)\cdot \prod(n_k+1)

為了將上式表示得更加簡潔統一,我們引入下面的數論函式

\[ \chi(n)= \begin{cases} \ 1 ,n=4k+1\\ \ 0,n=2k\\ \ -1,n=4k+3\\ \end{cases} \]

不難驗證它是一個積性函式,即有

\chi(mn)=\chi(m)\chi(n)

於是定理9中式子改記為

\psi(k)=\sum_{i=0}^{n}\chi(2^i)\prod(\sum_{i=0}^{n_i}\chi(p_i^i))\cdot \prod_{}^{}(\sum_{i=0}^{n_k}\chi(p_k^{i}))

上式右端的第一部分是簡單的,它總是等於1,我們著重於討論後面的兩個連乘式。

我們不再區分兩種素因子——

p_i=4k+1,p_k=4k+3

型,將各個素因子統一地記作

p_r

,並利用函式

\chi

的積性,上述等式又可簡化為

\psi(k)=\prod_{}^{}(\sum_{i=0}^{n_r}\chi(p_r^{i}))=\sum_{i_1=0}^{n_{r_1}}\sum_{i_2=0}^{n_{r_2}}...\sum_{i_k=0}^{n_{r_k}}\chi(p_{r_1}^{i_1}p_{r_2}^{i_2}...p_{n_k}^{i_k})

其中

p_{r_j},j=1,...,k

k

的全體非偶素因子,

i_k

是其重指標。不難看出,上式即是對以所有非偶因子為自變數的函式

\chi

值的一個求和,這句話有些讓人困惑,讓我們舉幾個例子

\psi(1)=\chi(1)

\psi(2)=\chi(1)

\psi(3)=\chi(1)+\chi(3)

\psi(4)=\chi(1)

\psi(5)=\chi(1)+\chi(5)

......

\psi(15)=\chi(1)+\chi(3)+\chi(5)+\chi(15)

如此,我們便得到了

\varphi(k)=4\psi(k)=4\sum_{i=1,m|i}^{k}\chi(m)=4\sum_{n=0}^{[\frac{k-1}{2}]}(-1)^{n}[\frac{k}{2n+1}]

至此,我們已經解決了有窮半徑圓內整點的計數問題。一個不那麼嚴謹的想法是,由於圓內整點數目正好反映了圓內單位正方形格子的數目,那麼它應當可以很好地近似圓的面積。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這個近似的精確性,在數論領域是一個仍未解決的著名問題,它被稱為高斯圓誤差問題。在這裡我們不對這個精確性作細緻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資料,但我想用直觀的資料比較來體現這個近似效果有多麼良好。

從圓內整點數目的估計到β(1)的求值

從圓內整點數目的估計到β(1)的求值

從圓內整點數目的估計到β(1)的求值

圖中黃線為給定半徑平方的圓的面積,而藍線為圓內整點的數目。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半徑的增大,半徑平方的資料尺度僅僅到1000時,它們的影象已經幾乎吻合。

k\rightarrow+\infty

時,我們認為近似的有下式成立

\pi k =\psi(k)=4\sum_{n=0}^{+\infty}(-1)^{n}\frac{k}{2n+1}

也即

\frac{\pi}{4}=\sum_{n=0}^{∞}{\frac{(-1)^{n}}{2n+1}}=\beta(1)

本來打算端午假期就寫完的,各種事情擱著也就耽誤了,期末忙完總算有機會把坑填好了hh,受限於文筆和數學水平可能寫得並不太好,但也盡力啦,還是蠻希望有人能認真看完的。T^T

以後有機會學瞭解析數論的話可能會回來補充一些高斯圓誤差問題的相關知識,簡單的介紹網上也有,就不搬過來了。

學數學寫數學果然還是我最喜歡的事情,不過目前來看還是得先著眼於生活了,希望未來生活穩定下來了我還能有勇氣、熱情和能力,重新踏上數學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