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的種類和分佈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11-26

蟈蟈常見種類

1、優雅蟈螽:體型粗壯,中等偏大,體長約35~40毫米,野生蟈螽的體色通常為草綠或褐綠色。頭大,前胸背板寬大,似馬鞍形,側板下緣和後緣鑲以白邊。叫聲如:“極-極,極-極”。

2、暗褐蟈螽:體形同於優

蟈螽,翅面具草綠色,條紋並佈滿褐色斑點,呈花翅狀,故也有“花叫”叫聲:“吱拉,吱拉”。

3、鼓翅鳴螽:體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脈清晰可風,如婦人紗裙,故有“姐兒”之尊稱。叫聲:“甲、甲、甲”

4、素色似織螽:體形中等,體大部分為草綠,頭部背面黃褐,叫聲“絲扎-絲扎”接近紡織娘,故有“小故娘”之美名。

5、斑翅草螽:是一種常見種,體型小,體色為綠色和褐色兩種。叫聲:“絲-絲”中間有小停頓。

6、悅鳴草螽:體型與草螽相似,體色豔麗,深綠或黃綠色。叫聲:“齊-齊-”可連續鳴叫。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著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說,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說。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說,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蟈蟈的種類和分佈匿名使用者 2013-09-04

蟈蟈,人稱“叫哥哥”,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產於我國河北、安微、山東、山西等地。蟈蟈體長約4釐米,寬近1釐米,身體壯實,蟲體綠色,因產地不同,顏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綠至深綠之間。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是其感覺器官之一。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杆上爬行、棲息、覓食。主要吃植物的莖、葉、瓜、果等,食量較大, 是危害農作物的害蟲之一。但因其善鳴,故農民捕捉後裝入籠中進城叫賣,頗受市民特別是小孩的青睞。

一、蟈蟈的品種:

蟈蟈的品種有北京鐵皮蟈蟈、天津綠蟈蟈、三青蟈蟈和草白蟈蟈。

二、人工輔助取卵和孵育:

1。取卵:

(1)人工輔助取卵:選擇大而健壯的雌雄蟈蟈放入瓦盆中,盆上覆蓋紗罩、雌雄蟲比例為2∶1或3∶1,即2、3只雌蟲配一隻雄蟲。盆中蟈蟈的總數不可過多,如擁擠不堪對交配不利,每日及時供食、雌雄相見,雄蟲便振翅高歌“彈琴”,雌蟲會以情相報很快交配。交配後約兩週,雌蟲就開始產卵,7月中旬以前所產的卵當年可以孵出若蟲,7月中旬以後所產的卵當年很難孵出若蟲來,可以留做明年孵育。6月底到產地引進的蟈蟈中,一次如引進二三百頭雌蟲,再配一百餘頭雄蟲,可產卵數萬粒。

(2)篩卵和布卵:蟈蟈產卵後,將瓦盆中的沙土輕輕打碎,用籮將卵篩出,用清水淘淨晾乾,然後準備布卵,選擇高15釐米,口徑為20-25釐米約瓦盆重新放消過毒的沙土,土與沙的比例仍按1∶1即可,也可只用細沙土、厚5-6釐米,將蟲卵均勻地撒在土上,使卵粒一粒一粒均勻排開,不要疊壓,然手用細沙土覆於卵上,土厚4-5釐米,然後往土上噴水,土的相對溼度為70%左右,最後用布矇住盆口,用繩紮緊。

2。人工孵育:

(1)卵的人工孵育:將布好卵的瓦盆放在日光下照曬、即“長眼”。使土溫保持在30℃左右,一般在7、8月份陽光過強時要以物遮陽、防止土溫過高。每日要及時往盆中噴水,保持盆土溼潤。白天可受熱10餘小時,晚間放在室外接受夜露,至9月中旬,當夜間氣溫低於22℃時,要將卵盆移入暖房繼續加溫,白天保持在30℃。夜間保持在25℃。一個月以後,中部兩側出現一對黑色眼點。二個月後,卵明顯膨脹變粗,眼逐漸移出卵的一端,兩個眼點的距離也隨之縮小。眼點的一端將發育為頭部、另一端正由黃褐色逐漸變綠,這一端是若蟲的尾部。兩個半月後、發育較快的卵已全部變成綠色,若蟲背部的橫腹節及六足已隱約可見。

(2)出孵:當蟈蟈的胚胎髮育完全成熟以後,若蟲就會破殼而出。若蟲在出殼前會在卵內輕輕裡動,此時卵殼已變得很薄很軟,在若蟲不斷蠕動下,有氣孔的一端會被衝破。若蟲先擠出頭部、再伸出前肢,卵殼便象脫裙子一樣脫至蟲體後面。剛出殼的若蟲為翠綠色,出土的幼蟲稍作休息,開始爬來爬去,這時可以將若蟲移至養蟲籠中、分籠飼養。將新孵出的若蟲移入養蟲籠中時,要用鵝或鴿子翅上的長羽毛綁上竹籤做成的羽刷,持盆斜著養蟲籠的口,將若蟲輕輕掃入籠中,然後蓋好籠口。

三、若蟲的飼養管理:

1。飼養前準備:首先要準備好養蟲籠和托盤。用高錳酸鉀藥液浸泡消毒後再用請水衝淨藥液,保證清潔無菌後備用。養蟲房地面、牆壁、門窗和屋頂等要用高錳酸鉀和火焰噴霧器嚴格格消毒備用。養蟲房的加溫設施消毒後安裝好備用、預計蟈蟈該出孵的時間後、提前加溫使養蟲房內溫溼度達到孵若蟲的要求。

2。溫溼度與通風管理:

新孵出的蟈蟈若蟲對溫度要求很嚴格。溫度控制在28℃左右,溫度不宜過高。三齡以上的若蟲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增強,一般掌握在25-28℃,溫度高一些,蛻皮間隔較短,發育較快,但體質不甚健壯,溫度低一些蛻皮間隔期長,發育稍慢,抗寒能力強。體質健壯,即所謂“熱蛻”和“冷蛻”。應選擇“冷蛻”管理。晝夜溫度變化也要量大一些,可掌握在5℃左右。蟈蟈若蟲喜乾燥,作了為降溫可少量噴水之外,一般不必噴不。

蟈蟈若蟲怕悶熱、要配合暖房降溫、定時開啟窗戶通風,選在每天中午前後溫度最高時開窗通風。在室內溫度沒有降到最低限時,通風時間儘量延長。暖房內空氣努力達到清新,防止煙、酒、香料、化妝品等異味侵入,以防止對若蟲造成影響。

3。飼料和餵養:餵養蟈蟈的飼料主要有三大類,即黃豆(或青豆)、羊肝、胡蘿蔔。黃豆含植物蛋白質很高,每百克中含36克以上,羊肝的維生素A含量很高,胡蘿蔔除營養齊全外、其中的粗纖維有極好的利便作用。對若蟲是不可缺少的。以黃豆2份,胡蘿蔔2份,羊肝1份,乾酵母一小袋的比例配合,用絞肉機絞成泥狀。餵食時以新鮮白菜葉切成塊狀,將絞好的飼料塗在上面,置於罐中,一罐中可多放幾塊,上下都有,使若蟲均可食到。因為若蟲食量小,每塊上不要塗得太厚,以免造成浪費。每天的食料都要保持新鮮,現做現喂,不要喂隔日食,餵食要定時,1天1次即可,兩次更好。

4。換籠和大鞘期管理:隨著若蟲蛻皮次數的增加、體形愈來愈大,要及時由小籠換到大籠,防止若蟲在小籠裡面活動不開,影響蛻皮、運動和生長髮育。籠子裡面要放用高粱稈破成的糜子,供其棲息跳躍。

蟈蟈的最後一次蛻皮俗稱為“大鞘”,大鞘期的飼養罐高應為蟈蟈體長的2-3倍,使蛻出的新體有較大的周旋餘地。平時放入罐中的樹枝、高粱稈之類要全部拿出,罐內重新放入用高粱稈內瓤做成的丁字架或三角架,架的頂部要稍低於罐口,以供蛻皮之用。蛻皮時蟈蟈爬到支架高處,以六足倒掛住高粱稈內瓤,爪花可抓入瓤內,非常牢靠。用紗籠飼養的蟈蟈則不必搭架,蟈蟈抓住籠壁就很結實,一般不會掉下來。蛻皮時頭朝下倒掛式、靠重力將新體蛻出鞘外。蛻皮時最忌驚嚇、不可有大的響聲和震動,以免蟈蟈掉下來。個別的如有掉槓情況,後肢摔彎,在5分鐘內可將彎曲腿節慢慢理直。稍待片刻、肢體硬化,使無“殘廢”之憂。蟈蟈蛻皮完成後,肢體很軟,不可驚動,讓其自然活動,幾個小時後肢體完全硬化,暫時不要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