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繼續社會化和再社會化?求答案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3-10-14 回答

對在早期社會化與繼續社會化中未取得社會成員資格的人,透過強制或補償教育的方式進行再教化的過程。目的是改變這些人已形成的那種反文化的人格,使他們接受社會規定的符合多數人利益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在傳統意義上說,再社會化僅指對有離軌行為者的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亦將補償教育與對長期失業者的訓練視為再社會化的內容。

罪犯改造 再社會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對犯罪分子的改造是強制進行的。這種再社會化必須透過特殊機構,如監獄、勞動教養所與少年管教所等來實施。對罪犯的改造,一般難於採用正常人社會化的普通形式,但也不可忽視感化教育的意義。罪犯透過再社會化,可學得一定的勞動技能,樹立法制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改變過去的惡習和生活方式等,促使其由被迫接受改造向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狀態過渡。

補償教育 當正常的社會化過程不能使兒童形成讀、寫、算以及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的願望與能力時,教育部門制定旨在幫助這些兒童達到起碼的教育水平的學習計劃,屬於再社會化的補償教育的內容之一。這些兒童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家庭人口多(或者是不完整的家庭),收入微薄,父母只受過極少的教育,家庭不能向兒童提供在學校和社會上必須和可能學習的文化範型。他們自信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抽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低,這些都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補償教育在美國教育系統中十分普遍,並採取許多不同的方法。如成立專門的託兒所與幼兒園,配備受過特殊訓練的教師。在中國,日益受到重視的弱智兒童教育,也是一種再社會化的補償教育方式。

對長期失業者的訓練 一些美國社會學家將“失業者”與“長期失業者”加以區別,認為二者的主要差別在於造成他們失業的原因不同。短期失業者是由國家經濟狀況造成的,如果經濟情況好轉,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可能恢復原來的工作或找到新的職業。長期失業者則不同,無論國家經濟形勢如何,他們都可能處於失業狀態。他們的特點通常是文化水平低,家庭環境差,缺乏勞動習慣等。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了試圖使長期失業者再社會化的私人團體,旨在幫助失業者提高社會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