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8-25 回答

意思是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是不可用的。原文出自於春秋戰國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1、句中字詞解釋:

(1)始:起頭,最初,與“終”相對。

(2)無後:沒有後嗣。

(3)象人:木偶人;泥人。

2、原文:

孟子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白話譯文:

孟子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文中主要寫孔子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不贊同那之前的真人葬法了。但俑人之前並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決不是贊同真人殉葬,而是贊同使用草人。

《孟子》的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近,同時又精煉準確。作為散文,《孟子》長於論辯,更具藝術的表現力,具有文學散文的性質。其中的論辯文,巧妙的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應手地運用類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縱,反覆詰難,迂迴曲折的把對方引入自己預設的結論中,如《梁惠王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 帶刺的薔薇 1級 2013-07-19 回答

看來您是誤解了孔子的意思了。俑,古時殉葬用的木製的或陶製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為死人殉葬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說始作俑者“讓他斷子絕孫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徵活人埋進死人墓中,以致後來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風氣。《中華成語大辭典》的解釋為:“最初製作俑來殉葬的人,比喻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8-25 回答

第一個用俑來殉葬的人,是沒有後代的,俑明明像人卻拿來殉葬。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8-26 回答

這個困擾我多年,19年終於悟出正解,要注意歷史知識以及孟子前後文:

1。 中國陪葬史:活人-陶俑-草人  所以用俑陪葬是愛民,不是斷子絕孫的勾當

2。 前後文:前文—孟子講不能以”為政殺人“,告誡梁惠王為政不政不正,無異於殺人。君子所不為

後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何其使斯飢而死也(怎麼還會讓民眾飢餓至死呢?)連讓民眾飢餓至死都不忍心,所以可以推導前面也是同樣出於不忍而做的。

3。 語氣 應為反問,而不是陳述語氣

4。 綜合陪葬史+前後文意,正確的意思是:

……行政致人死亡跟直接殺人沒有區別(你梁惠王才是你國內人少的行政原兇),前人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難道他沒有後人(子孫)嗎?只是因俑跟人像,不忍殺死活人才用來陪葬的。這樣的人會怎麼忍心讓民眾因自己暴政而飢餓至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