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填空首創是哪年huanghuangl2013-12-22

完形填空(Cloze Test)這種測試形式時泰勒·威爾遜(Taylor Wilson)於1953年首創的。1958年,開始被用來檢測閱讀材料的可讀性。1965年,霍爾茲曼(Holtzman)與霍普夫(hopf)論證了應用完形填空來測試英語水平的可行性。1968年,美國語言協會率先採用它對部分外國學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獲得成功。自此,完形填空受到英語界教研與教學人士的充分肯定和推崇,迅速成為當前國際公認並廣泛流行的一種新型的外語教學測試形式。

一、命題設計

完形填空的命題設計是提供一篇文章,把文中的若干詞剔除,留下空格,要求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前提下,按每個空格填入一個詞,既要使之在語法上與語義上正確,又要符合內容與情景的需要。

十分明顯,該題型設計的目的要求時綜合性的,旨在把語言基本功與語言應用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三者的考查有機、巧妙地結合起來,故又名“綜合填空”。

完形填空在題型設計上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

(一)自由填空題型

這是完形填空的早期形式,它要求在不提供任何備選答案,也不給予任何提示的情況下填空。在完形填空的各類題型中,這種題目的難度最大。我國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的首次全國統一考試的英語科試卷中,其完形填空題就採用這一種。但由於自由填空題型難度大,加上答題的主觀性較強,有時可能出現多種答案,不利於電腦閱卷,一般在標準化試卷中不予採用。

(二)提示填空題型

與自由填空題型不同的是,提示填空題型提供了所要求填寫的詞的第一個字母。其目的有二:一是起提示作用,以降低難度;二是起限制作用,以加強客觀性,有利於電腦閱卷。

(三)差額填空題型

這種題型的設計特點是,預先將供選擇的詞集中羅列在文章之前,其數額略多於空格之數,以進一步檢驗選詞能力。此題型的難度要求較自由填空題型為低,但較提示填空題型為高,客觀性亦強。其缺點是,有時選詞之後尚須加以變形,以符合語法或句法上的要求,尤其是動詞。

(四)選擇填空題型

其特點是,為每個空格提供了A、B、C、D四個備選答案,讓考生從中選取一個最佳答案填入。該題型的客觀性強,難度適中,十分有利於電腦閱卷,是比較理想的題型設計。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國內外的英語標準化測試大多采用這種題型設計。本文的論述所指亦著重針對這方面。

二、命題分析

完形填空首次出現於國內1978年的高考試卷中,至今已沿用了近20個春秋。其使用範圍一再擴大,由升學考試逐漸發展至幾乎各類常規教學檢測。而在1978年以來的歷屆高考標準化試卷中,其所佔的比重和容量不斷加大。具體表現在,文章的總詞彙量由原先的50—60個增加至現在200—250個,空格設定由原先的10個左右增加至現在的25個。其難度要求也有所上升,突出表現在干擾項的設計上,越來越強化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以及邏輯推理判斷的傾向,而不是停留於單純性的語法、詞義的辨識。現將1993—1995年NMET試卷中完形填空命題設計的知識結構佈局列表分解如下:

由上表,我們清楚地看出兩點:一是,邏輯推理判斷題的比重始終佔首位;二是,其題數逐年呈上升趨勢。

可以說,完形填空是一種立意新、要求高的綜合性語言測試題,它既考查考生的語言知識水平,又檢驗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實踐能力。因此,要做好該題型,考生除了必須具備相當的詞彙和語法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

三、解題步驟

針對提供選擇答案的完形填空,建議遵循下列步驟和方法解題:

(一)通覽全文,領會大意

完形填空的特點是提供一篇完整的文章,讓考生在一定的語境中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填空。換句話說,完形填空實質上是一種障礙性的閱讀理解。因此,應從語篇的整體內容出發,依據具體語境,結合語言結構、語法關係、詞語用法、語義辨析等方面全面考慮問題。

完形填空的文章儘管是有意識地抽掉了一些詞,造成間隔性的語義空白,但仍不失為完整的語篇。通常,在未完形之前,閱讀起來還是能夠明白其全文的主旨大意的。

常發現,不少考生解題時急於求成,未通覽全文即著手逐句邊讀邊填,自以為這樣可節省時間,其實適得其反,欲速而不達。原因在於,邊讀邊填,停停打打,無法形成連貫的思路,勢必影響對全文大意的準確理解,渙散資訊之間的邏輯聯絡,反而增添解題的困難。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跳過空格,先通覽全文,概括地瞭解文章的體裁、背景、內容、結構、情節發展,前因後果,論點論據等等,同時對空格估計填什麼詞,可邊作試探性的猜測,為下一步選擇答案做好準備、打好基礎。倘若試讀一遍之後,對整篇大意仍舊不甚了了,可以再讀一遍,以加深印象。

(二)逐句細讀,確定選項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後,即可從頭逐句細讀、邊分析,根據上下文意思,選取語法上正確,文意上貼切的詞語填入。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前後參照、上下聯絡,切忌單憑語法正確與否便匆草作出選擇。另外,應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對有把握的選項即可一錘定音,而對一時吃不準或沒把握的空格,不妨暫且擱置一下,先接著往下讀,容後再回過頭來補填。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讀了下文或全文,上文其義自現,疑竇豁然開朗,糾結迎刃而解。

(三)復讀全文,驗證答案

每個空格中的詞都填好後,所缺的資訊補全了,這時要再認真仔細地閱讀一下全文,對所有的答案(特別是帶疑點的答案)逐個再作一番複檢,目的是審查答案是否合理得當,是否經得起反覆推敲,是否能自然地融入語篇,使行文通順流暢。檢查時,既要處處留心語義、語法和慣用法等方面的正確性,還應充分考慮情節內容和事理邏輯的合理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完形填空的題目要求是選擇“最佳答案”,而不是“正確答案”。言下之意,選擇“正確答案”並非命題設計的終極目標,“最佳答案”才是。也就是說,出現不止一個的“正確答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應就此止步,還得從中進一步認真比較並篩選出“最佳答案”來。

順便提醒一下,萬一有個別空格實在無法確定,最終還可求助於合理的推理或猜測,千萬不要空著不填。能依據一定的條件和語境猜詞,這從某種意義上也正反映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全盤定局,統一塗卡

現行的NMET試卷分設試題卷和答題卡兩部分。在做完形填空的過程中,應避免一面解題,一面往答題卡塗答案,即使在十拿九穩的情況下也不宜如此。因為這樣一再造成思維中斷,事倍功半,不利於解題。最好採取以下辦法:針對所確定的選項,可先在試題捲上的相應位置作出適當的標記,待整大題全盤完成並確認定局後,才按序號統一在答題卡上塗黑。

四、解題技巧

(一)整體性與連貫性的原則

完形填空的材料是一篇意思完整的文章,其句子是按照特定的邏輯思維,並藉助一定的語法結構規則組織起來的,詞語之間、句子之間均體現整體性與連貫性的邏輯原則,即既在整體上服從情景的規定和制約,又在區域性上反映語義關係與語法關係。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文”講的也是這層道理。鑑於此,解題時,必須自始至終遵循整體性與連貫性這兩大原則,做到既要依句選詞,又要綜觀全文。

(二)重視首句,開篇明義

一般說來,文章開頭的第一句往往是全文的關鍵句,或稱主導句。它是文章的“視窗”。透過它,猶如管中窺豹,有助於瞭解全文的概貌與作者的立意。主導句的時態往往標定全文的基本時態,它的句意往往為全文提供中心資訊。正因為如此,完形填空的命題規則通常不允許在主導句上設定空格。所以,應充分重視首句的標示作用,利用它為解題找到一個突破口,據此展開思維,爭取開局順利。

段落首句的作用亦類似,它往往是該語段的中心思想,可能包含著重要資訊或其啟示。

(三)留意重要細節,捕捉關鍵資訊

完形填空的資訊載體是語篇。因此,語篇是解題的依據,閱讀理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事情節所涉及的時間、人物、地點、經過、結局以及事件發展的起伏波折、銜接過度、前因後果、條件推論等基本要素都可能構成重要細節,包含著關鍵資訊。閱讀時,需多加留意,防止疏忽或遺漏。

(四)充分運用邏輯推理

在完形填空每個題目所提供的4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目標項,其餘的3項均為陪襯項或干擾項。近年來,在命題設計上的趨向是,朝著深層化及語境化的方面發掘,逐漸擯棄單純性的語言分析考查,而越來越側重於邏輯推理判斷。就空格設定而言,體現了以資訊詞(即實詞)為主,結構詞(即虛詞)為輔的特點,且幾乎不暴露明顯的語法錯誤,這就大大加強了干擾項的迷惑性,從而提高試題的難度值。因此,只有藉助上下文乃至全文的語境啟示或限定才能準確作出判斷,這是完形填空的解題關鍵。語境啟示或限定可能來自空格的前文,也可能出現在空格的後文,要善於運用邏輯推理的手段,開拓思路,排除干擾,去偽存真,以提高解題的命中率和準確率。

(五)多角度、全方位分析

作答過程中,總不免會遇到幾個難以對付的空格。這時,必須沉著、冷靜、積極開動腦筋,試從多種角度進行全方位分析,終歸是可以逐步理出頭緒來的。可作如下幾方面分析:

1、從語法角度分析。對空格中需填的詞在句子裡作什麼成分,哪類詞合適,應採取什麼形式等等,頭腦中必須十分清楚。比如,選用名詞或代詞,則涉及主格、賓格、通格、屬格、可數、不可數、單數、複數、特指、泛指以及人稱搭配等一系列問題。又如,選用動詞,則涉及人稱、數、時態、語態、語氣、謂語形式與非謂語形式等一系列問題。全面掌握有關的語法知識,將有利於果斷地作出抉擇。

2、從詞語角度分析。完形填空的備選答案多數是以詞語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可從備選項所提供的各詞語本身的特點、意義和用法入手進行分析,逐一排除錯誤、欠妥、不適宜或不貼切的詞語,最終確立正確或最佳答案。這種分析方法在解題時十分實用,往往可以迅速撥開迷霧、洞察真相。

3、從慣用法角度分析。慣用法是英語中獨立於語法之外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機制,它長期以來業已鑄成某種固定的結構形態,即所謂“習語”(idiom),不能隨意更動。而在眾多的習語內部,介詞往往扮演最活躍的角色。莫怪乎有人指出,“英語是介詞性的語言”(English is a prepositional language)。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所以,諳熟慣用法,運用它來分析破解完形填空,或可算為一件“秘密武器”。

4、從常識和知識角度分析。有時候,也會碰到如下情況,即無論從語法、詞語或慣用法的角度分析,各個備選項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均無懈可擊。該場合,可能得藉助於常識或知識判斷來解決問題,這是不可忽視的一種重要的分析方法。因為,完形填空命題的首決形式是獨立的語篇,它以自身的內容提供完整的語篇資訊,其間無不交織、滲透著各類相關的常識與知識。若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將會大大簡化複雜的分析與判斷過程,節省寶貴時間,從而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5、從上下文角度分析。文章時一項系統工程,而上下文則是營造語境的基礎,也是邏輯推理的依據。在文章內部,任何語言結構、語法關係、詞語搭配都不能無視上下文的格局及其特定內涵。所謂特定內涵指的是,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深層意義,屬於隱含資訊,大都無法光憑表面上或單從個別句子甚至若干句子的表層理解獲悉。因此,只有透過上下文系統地感知、系統地比較、系統地分析,充分體味和意會語言表達的內在聯絡,才能準確悟出其底蘊來。

綜上所述,完形填空雖為難度較大的一種綜合性新題型,但從命題設計、解題步驟以及解題技巧等各方面探討剖析,也並非無章可循;正相反,其規律性勿容忽視。然而,無論解題方法也好,解題技巧亦罷,都不是萬能鎖匙,決不應奉為至寶,片面追求,企圖取代必備的知識和能力。須知,想要圓滿地完成完形填空測試,單靠“花架子”功夫是不行的。唯有平日勤學苦練並掌握語言、詞彙、語法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所學知識的實踐能力,作答時,方能駕輕就熟,馬到成功。舍此別無他途!

完形填空首創是哪年格睿gr2013-12-22

2000年是完形填空首創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