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壯族有那些民族活動`? 匿名使用者 1級 2006-06-28 回答

壯族是南方典型的農耕民族,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宗崇拜。壯族它是一個稻作民族,它的生活節奏基本上是沿著耕作的週期來進行活動的,比如,開春以前,它為了祈求今年的豐收,它並且在開春以後,春節期間要唱歌,主要是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春歌,一個是秋歌,春歌是祈求豐收,秋歌是慶祝豐收,三四月間正在插秧之前這樣一個階段,去會唱,男女的會唱,它的涵義也在促進生產。因此壯族的幾乎月月有節,有許多的節日和農事有密切的關係,如三月三、花朝節、螞拐節、牛魂節等。也有不少節日和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關,如中元節(七月十四)、莫一大王節、霜降節等。

壯族最主要的三大節日是:春節、三月三、中元節。

春節

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裡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忌殺生,人們白天吃湯圓或素齋,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裡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祀和食用。

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集聚在一起唱山歌或其他的活動。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

三月三

壯族的三月三是其實是祭祖的節日,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特別說明的是,壯族的歌節並非一定是三月三進行,而是從農曆二月起就開始在各村寨輪流進行。到三月為高潮,不知內情的人們常誤會壯族的三月三這天就是唯一的歌節。歌節期間,男女老少到村邊的山坡、草坪、曬場、樹下,互用山歌對答,歌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山歌內容廣泛,有情歌、讚美歌、農事歌、古歌等,歌手們根據對方盤歌內容,隨編隨唱,表現壯家人的聰明和才智。參加者多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會友,以歌擇偶,以歌傾訴衷情。許多青年或歌技出眾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後透過拋繡球互表愛意。

歌節除了對唱山歌,也是農物資交流的節日,人們採購農物資,為春耕做準備。也常伴有祭神、打醮等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拋繡球、唱採茶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

在三月三歌節裡,最富有壯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這春牛舞,它把壯族百姓純樸的耕田勞作和姑娘小夥的純真愛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裡既表現了壯族人民的純樸和勤奮,又反映了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

中元節

七月十四是中元節(奇怪的是正宗的中元節應該是七月十五,但壯族卻是過七月十四),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一般一進入農曆七月,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宰鴨,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到十六。祭祀亡靈,以求庇護。出嫁婦女攜帶祭品回孃家行祭。中元節之禮俗,迄今依舊,人們已多不信鬼神,僅以祭祀禮儀,表示對死者的緬懷。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裡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祀都燒一些,燒過之後,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後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有誰知道壯族有那些民族活動`? 倚樓聽風雨へ 1級 2006-06-29 回答

壯族是南方典型的農耕民族,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宗崇拜。壯族它是一個稻作民族,它的生活節奏基本上是沿著耕作的週期來進行活動的,比如,開春以前,它為了祈求今年的豐收,它並且在開春以後,春節期間要唱歌,主要是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春歌,一個是秋歌,春歌是祈求豐收,秋歌是慶祝豐收,三四月間正在插秧之前這樣一個階段,去會唱,男女的會唱,它的涵義也在促進生產。因此壯族的幾乎月月有節,有許多的節日和農事有密切的關係,如三月三、花朝節、螞拐節、牛魂節等。也有不少節日和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關,如中元節(七月十四)、莫一大王節、霜降節等。nbsp;壯族最主要的三大節日是:春節、三月三、中元節。nbsp;春節nbsp;春節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臺上供滿了豬肉、整雞、粽子、湯圓、米酒等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男人則提著燈籠奔向廟社燒香化紙。有的地方把大門洞開,一家人聚集在院子裡朝東方拜揖,祝福道:“東方大利,一年萬利,今年更比去年好!”nbsp;初一這一天,多數地方壯人是不串門的。忌殺生,人們白天吃湯圓或素齋,晚餐才吃葷菜,認為這樣可以消災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這一天一律禁說不吉利的話。禁動剪刀,怕新的一年裡家人巧嘴利舌,吵嘴罵人;不得掃地,怕破財。也不得把東西拿到幹欄外,更不借東西給別人,怕家財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鑼打鼓,怕驚動鬼神,但有些地方則可以敲打一種齊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圍幾十裡清晰可聞。不少地方從初一到初五灶裡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滅,表示子孫綿長,煙火不斷。這天也不得殺生,豬、雞、鴨都必須在年前幾天收拾乾淨,以備祭祀和食用。nbsp;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餘菜餚。大人給小孩壓歲錢。從初二起,親戚之間便開始交往拜年賀歲,集聚在一起唱山歌或其他的活動。攜帶禮品主要是粽子、年糕、豬肉等物,連日不斷。特別是已經出嫁的女兒。要帶幾斤肉或雞鴨等禮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孃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時機聚會,共敘別情。來客所帶來的禮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換上自家的年貨讓其帶回。過了初五,親友間的走訪賀年便逐漸減少,各家開始籌劃當年的備耕工作。到了元宵節,各家又殺雞備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當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六畜興旺。春節即告結束。nbsp;三月三nbsp;壯族的三月三是其實是祭祖的節日,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於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的竹竿上飄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nbsp;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特別說明的是,壯族的歌節並非一定是三月三進行,而是從農曆二月起就開始在各村寨輪流進行。到三月為高潮,不知內情的人們常誤會壯族的三月三這天就是唯一的歌節。歌節期間,男女老少到村邊的山坡、草坪、曬場、樹下,互用山歌對答,歌聲此起彼落,熱鬧非凡,山歌內容廣泛,有情歌、讚美歌、農事歌、古歌等,歌手們根據對方盤歌內容,隨編隨唱,表現壯家人的聰明和才智。參加者多為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會友,以歌擇偶,以歌傾訴衷情。許多青年或歌技出眾者,在歌圩上找到了意中人,最後透過拋繡球互表愛意。nbsp;歌節除了對唱山歌,也是農物資交流的節日,人們採購農物資,為春耕做準備。也常伴有祭神、打醮等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拋繡球、唱採茶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nbsp;在三月三歌節裡,最富有壯族民俗特色的舞蹈,就是這春牛舞,它把壯族百姓純樸的耕田勞作和姑娘小夥的純真愛情,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裡既表現了壯族人民的純樸和勤奮,又反映了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nbsp;中元節nbsp;七月十四是中元節(奇怪的是正宗的中元節應該是七月十五,但壯族卻是過七月十四),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一般一進入農曆七月,人們便為中元節辦貨,忙著趕圩採購香燭和鬼衣紙。節日到,家家戶戶宰鴨,一派節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糕、餈粑、糯飯,一直襬到十六。祭祀亡靈,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