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工作日常

瞭解這群隱形超人是如何守護患者健康的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相信很多人並不瞭解。

直觀地說,如果醫生髮現患者的身體裡有腫塊,但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是早期還是晚期?是需要手術切除還是可以不切?這種時候,還得要看病理科醫生怎麼說。

病理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將手術中切下的各種人體組織,進行一系列加工,變成可以在顯微鏡下看的薄片,由病理醫師進行觀察,判斷人體是否出現了病變。因此,病理醫生就是從上萬組織細胞中逮出“壞蛋”的人。

病理診斷報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判決書,因為臨床一半以上的病理診斷是腫瘤病理。即便是各種輔助檢查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病理診斷仍然是腫瘤各種檢查方法中最可靠的金標準,也是疾病的最終診斷,所有的治療都依賴於此」。只有拿到了病理報告,臨床醫生才能決定下一步病人的治療方案。

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病理科視窗前經常會遇到患者家屬詢問,「醫生,我們的檢查結果什麼時候出來?門診教授都等著呢!」

小編在這裡告訴大家,你們焦急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等待病理報告還是需要點耐心呢!出病理報告一般需要3天,複雜的疑難病例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星期!從標本接收到出報告要經過一道又一道複雜的工序,不僅如此,每個步驟都非常考驗醫生、技術人員的功力。

第一步 接收標本

每天病理科都會收到從各科室送來的手術切除、穿刺或是內鏡鉗取的組織,會有專人將標本的相關資訊錄入電腦,生成病理號,有了病理號,標本才真正擁有了「身份」。

接著,技術人員要根據組織體積大小用福爾馬林將標本固定6-24個小時。

第二步 取材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取材室裡有冰箱、案板、刀剪鉗鑷、鋼鋸等器具。「最後的病理診斷是否準確,第一步取材就很關鍵」,接受採訪的梁瓊醫生介紹,手術中取出的腫瘤,有些非常大,全部做成切片也不現實。所以病理醫生要根據自己多年實踐的經驗,仔細觀察病變,判斷並選取最具代表性的病變部分,按照1。5x1。5x0。3釐米的大小切好。

在這兒,每天有2組共2位醫師、2位技師分別完成常規取材及冰凍取材,平均每天的取材量500-1000個組織塊,需要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七八點,才能完成當天的取材任務。

第三步 組織處理、包埋、切片

切下的組織被裝在一個火柴盒大小的塑膠盒裡,放入全自動脫水機,整個脫水過程需要過夜。這些脫水機平均每天需要完成的脫水組織塊約有1000多個。

第二天一大早,這些脫水後的組織被送去包埋,技術老師們用滾燙的石蠟將組織塊包裹起來,成為「蠟塊」;

隨後,在專門的切片機上將蠟塊反覆打磨到平整、光滑後,切成只有3-5微米的薄片。

一個蠟塊平均轉動切片機30下才可以得到一張合格的切片,而一個技術老師每天的工作量大約在200個蠟塊,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在切片機上完成6000次操作。

切片完成後還需進行烤片、HE染色處理。為了更快更標準化的完成染色,中山三院病理科引進了全自動染色機,一板切片(20張)的染色過程大約需要45分鐘。染色完成後由技術人員核對病理申請單與對應的切片。至此,一張HE染色片才算製作完成。整個過程下來,一般已經耗費了1-1。5天時間。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全自動染色機

第四步 閱片診斷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終於輪到病理醫生出馬了!但可千萬別以為病理診斷只是簡單瞄一眼,分分鐘就能出報告的事情!

梁瓊醫生告訴我們,通常每組醫生(一個低年資+一個高年資)一天要看上20多板,一個塑膠板上有20張切片,也就是說病理科每組醫生每天都會看上400張切片(包括HE、免疫組化、特染片)。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這大概是每組病理醫生一天的看片量

而一位病人的病理切片從幾張到十幾張不等,部位多一點的甚至有五、六十張,醫生挨個看完,才能出一份報告。而根據病例的複雜程度,每個病例需花費10-40分鐘甚至幾天的時間。腰椎病、視力下降、慢性神經損害等幾乎成了病理醫生的職業「標配」。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顯微鏡下診斷及在暗房中利用熒光原位雜交技術診斷

有的時候,醫生僅憑細胞的形態還不足以作出診斷,還需要透過應用免疫組化、分子病理等各種病理輔助手段,來判斷病變的性質和來源,是炎症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是癌還是肉瘤?加做的檢查結果仍然需要結合HE染色片綜合評估,作出最後診斷。

除了以上新技術輔助手段,病理科醫生會透過查閱資料,瞭解患者既往有無腫瘤史,多番確證才會下診斷。在嚴格規範的大型綜合醫院,一般由年輕醫生初步診斷,然後交由高年資的醫生核對,只有高年資主治或以上級別的醫生才有資格在報告上簽字。有些涉及到病種比較複雜的,難以明確診斷的,還要全科會診,甚至多學科討論才能最終出具報告,發到患者手上。

病理報告會提供腫瘤型別、亞型、分級、大小、分期、脈管浸潤和神經浸潤狀態、邊緣狀態、淋巴結狀態等,涵蓋越多的腫瘤細節和必要特徵越耗費功夫與精力。

工作量大、工序繁雜、程式嚴謹,而以上所有嚴格的程式都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病理誤判的機率!這也就是為什麼病理報告再怎麼加快也快不起來。

這裡不得不提「術中冰凍切片」。術中冰凍切片診斷相當於病理科的急診,要求在收到標本30分鐘以內傳送報告,非常考驗病理醫生在緊急情況之下能否做出精準的判斷,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援和知識支撐。

醫院每天近百臺手術,其中約20多臺需要術中冰凍支援,部分手術會送出近100個腫瘤切緣,要求醫生迅速完成診斷,這無疑對病理醫生的專業技能和精神集中有著更高強度的要求。

想象一下,患者在手術檯上躺著,病理醫生的報告決定著手術方案的選擇,是僅僅切除腫塊,還是擴大切除範圍、淋巴結清掃。「依據我們的判斷,外科醫生手起刀落,沒有回頭路。儘管不能避免萬一,但是病理誤診或漏診而導致患者治療不足或治療過度的結果常常讓我們感到非常痛心,所以發病理報告必須慎之又慎,這是我們內心的使命感」。

致敬醫師節 | 病理科到底是幹啥的?一份病理報告要等多久?

臨床病理切片或組織要求儲存十五到三十年。要知道,人體全身疾病的種類多達五千餘種,每種疾病都有不同的診斷標準,每個標準又有很多對應的特徵。同時,疾病在不同年齡、性別的病人甚至是同一個病人身上的不同部位都是千變萬化的。很多複雜病例在當下可能得不出明確診斷。

儲存切片或組織的目的在於需要時可以查閱,同時隨著今後的醫學發展和先進的分子診斷技術不斷應用於臨床,可以不斷驗證多年前做出的病理診斷的準確性,推翻謬誤,不斷改進病理診斷技術。

“一份病理報告不僅僅是輕飄飄的一張紙而已,它的分量很重,也許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希望”,完成每一道工序的技術老師,觀察每一張切片的診斷醫生都必須慎重再慎重,仔細再仔細。所以,當一份病理報告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別忘記是病理科的醫務人員們為了完成準確的診斷,全力以赴地工作!

在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

向所有病理科醫務人員們道一聲

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內容來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