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和親的作用是什麼 王昭君為什麼嫁給兒子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22 回答

王昭君和親的作用是什麼?王昭君曾有落雁之貌,但是就是因為她的美貌註定她這一生悲涼曲折,不僅遠嫁匈奴,最終還下嫁給兒子。

世人都贊昭君出塞和親以大局為重,出於民族大義,忠君愛國等等,其實,昭君遠嫁是迫不得已的選擇,皇帝下詔,難道她還能選擇不嫁?除非帶上家人一起赴黃泉!而昭君遠嫁也是她給自己下的最大賭注。昭君出塞後遇到的種種欺辱,這些悲情秘史,有誰能看到?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漢元帝之命出塞和親,嫁給南匈奴的呼韓邪大單于。那時,昭君年方十九,風華絕代,的確是人間少有的美女,但呼韓邪單于卻已進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沒有文學藝術作品中的風采。兩年之後,即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拋下嬌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長子,新即位的復株累大單于。倆人的感情倒是不錯,生育了兩個女兒。但昭君的悲劇並未到此為止,十一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復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她最後選擇了服毒自盡。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隕,命斷異鄉,空留下一方青冢在陰山腳下、大漠深處遙望著南方的故國。

嫁人,就是賭

歐洲人悲觀,把婚姻說成男女摸黑走路,彼此既不清楚攜手同行的是誰,也不知道氣喘吁吁地奔向什麼地方。說俗點兒,趕上什麼算什麼,婚姻就是湊合,稀裡糊塗地瞎過唄。

婚姻,的確有點賭博的意味。走投無路的王昭君淪落到了這一步。見皇上,沒門;待詔,等於慢性自殺。好歹挪挪窩兒,總比現在強。這一天,總算盼來了!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朝,他附帶了一個政治條件迎娶漢女,自請為婿。說來可笑,呼韓 邪大約40歲,與漢元帝年齡相仿。本來雙方相約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們兒,一旦結親,單于豈不小了一輩?

匈奴原是漢朝的死對頭。公元前201年,漢朝開國不久,劉邦便率領32萬大軍對匈奴用兵,結果,被40萬敵軍圍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一帶),活活地困了七天七夜,劉邦服軟了。逃回長安之後,劉邦便千方百計討好匈奴人,靠送金銀布帛、茶葉美女混日子。直到漢武帝時代,胳膊腿粗了,軍事和外交才佔了上風。呼韓邪時期的南匈奴,已遠非昔日橫勇無敵的大匈奴,他們一邊倒,溫和親漢。這次,他興沖沖地跑進長安,就是要實施和親大計,迎娶一位漢室公主,替代剛剛過世的老婆。

按理說,這點要求並不過分,皇帝一句話,王昭君的心願便徹底了啦。可是,命運偏偏跟她作對。呼韓邪新喪,南匈奴面臨新的權力重組,漢成帝冷淡地拒絕了昭君的請求。

此時,果然橫生枝節。呼韓邪的繼承人,也就是呼韓邪與前妻所生的兒子雕陶莫皋繼位,尊號復株累單于。新單于,竟然惦記上了王昭君。

遊牧民族的風俗,在漢人眼裡極為野蠻。《漢書匈奴傳》裡記載:匈奴父子同穹廬臥。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盡妻其妻。無冠帶之節,闕庭之禮。也就是說,養子有權得到後媽。雖說名分差一輩,年輕的復株累卻和王昭君是同齡人。哪有英雄不愛美人的?小夥子早就盼望把如花似玉的昭君娶過門來。這種意願,大大方方地擺上了桌面。

王昭君先是驚愕,繼而羞憤。這叫什麼事兒?後母、養子,談婚論嫁,瘋了吧!任何一個深受中原文化浸潤的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離經叛道的亂倫行為,何況是知書達理的王昭君?她心驚肉跳地發出了乞歸奏章,可惜,盼來的卻是冷水潑頭。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成帝赦令從胡俗。從胡俗,短短三個字,葬送了王昭君。不情願有什麼辦法?聖旨在,胡俗在,無可奈何。你的身體隸屬於漢室;命,也捏在皇帝手心裡。換句話說,必須無條件服從,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咬碎銀牙,也得接受。

王昭君失魂落魄地走進了復株累精心佈置的新房

其四,殺子

伊圖智伢師,是王昭君與呼韓邪的骨肉;孰料,小孩子也成了復株累的眼中釘、肉中刺。伊圖智伢師的血統,構成了潛在威脅,他既是復株累同父異母的兄弟,又是新媳婦帶來的養子,由兄弟到父子,無所謂;但誰能保障這小傢伙羽翼豐滿之後,不篡奪單于大位?復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為了永絕後患,不得不搶先下手,斬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