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生處理各種關係是不是就是要掌握個平衡?Hellen2020-02-27 10:47:50

從出生社會的時候學的第一句話是:喜怒不形於色,心事勿叫人知。第二句大概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開始認為世界很簡單,所有事情都有道德法律的公正判斷,然而非也。人心本就是偏的,特別是面對一些可以補救,又與親近人有關係的。

這種現象出現在中國的家族式企業裡面有很多。至於掌握其中平衡看你處於什麼位置。說實在的,掌權人知道其中的問題,但是在無關痛癢的時候他不會出手,一旦影響到大家的利益的時候,他會重拳出擊,快刀斬亂麻。

清朝乾隆年間的和珅就是一個例子,和珅這人沒其他毛病,就是貪財。乾隆知不知道呢?答案是乾隆肯定知道,甚至有意無意的縱容。乾隆薨逝之後,留下的遺旨裡讓嘉慶皇帝殺了和珅。和珅被嘉慶皇帝抄家,據說家產富可敵國,又肥了國庫。“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中國人的關係無非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些事情看來無關,實則有關。

最實用的一句就是: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水至清則無魚,人生處理各種關係是不是就是要掌握個平衡?劉葉麗2020-02-28 19:28:23

看你在哪個層次?

假如你普通市民一枚,勸你把眼睛擦亮,遠離一切渣渣、小人、豬隊友,儘量和那些君子(哪怕是真的傻子)呆在一起,起碼你會少受傷害。也就是說,一定要事事搞清楚,別模糊,別遷就,別委屈自己,哪怕是親爹親媽總是打罵折騰貶低打擊你,讓你百思不得其解,聽我勸,你也要冷靜而自立,千方百計遠離他們。少受傷害,就是成功的、幸福的人生。

假如你是領導或者企業家(生意人),總之,你是出來混的,那你就該好好深思一下水清與養魚的關係了,起碼要做到“笑面虎、殺人狂”的水平,你才能幹成事。

水至清則無魚,人生處理各種關係是不是就是要掌握個平衡?更吉2020-02-29 18:01:25

水至清則無魚,個人感覺與其叫平衡,不如叫真相。

因為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人與人的區別,不在於誰純善誰純惡,而在於善惡在每個人身上的比重的區別而已。

一個熱衷公益的人,可能讓最親近的人活在地獄中。一個欺行霸市的人,可能是個大孝子。怎麼去分割呢?

反觀我們自己都是如此。所謂的善,往往是不觸及自身利益的舉手之勞,稍微過一點,就讓人猶豫,這就是常態,我們不是聖人,但也不是魔鬼。

所以在與人交往中,如果能認清這個真相,於人於己都會避免掉很多煩惱。

而那些煩惱,不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平衡,只是因為誤解。

水至清則無魚,人生處理各種關係是不是就是要掌握個平衡?藍色核潛艇2020-03-01 08:01:50

誰為清、誰為濁,這個問題縈繞在3中國官場上兩千多年,老百姓一般都默認了忠和姦這兩個解釋!

我們從小都喜歡清官,討厭奸臣。看世界第一反應是,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小孩子的眼睛是純粹的,明亮無邪的。

所以容不下一點點瑕疵,總是看戲文為古人落淚。

為清官被貶而流淚不止,為奸臣擋道而憤怒不已!

可世界的真相,並不僅限於黑白劃分。

正如《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所言: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

“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麼時候清過?”

“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摺裡勸朕只用長江而廢黃河,朕其可乎?”

“反之,黃河一旦氾濫,便需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嚴嵩、殺嚴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氾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麼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煉等人的道理。”

比方這個海瑞,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喻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氾濫。

透過這段話,嘉靖陳述了一個在皇帝視角下闡述一個事實。

既不是帝王心術,也不是詭辯,它就是權力遊戲下的一個事實!

嘉靖的話表明了:在權力的遊戲框架下,皇帝始終是權力最高裁決者,清官代表清流,貪官代表濁流,二者互相牽制,互相依賴,共生共存。僅靠“聖”與“賢”治理天下,就會權力失衡。看似臣民與君父是江和山,實則不過是一種赤裸裸的關係:統治與被統治、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皇帝想驅使官僚去工作,去幹活!必然要讓渡權力給官僚階層,官僚掌握著權力,出於自私自利必然貪腐。

作為皇帝,看的是政治,看的是大局,看的是人心向背,看的是權力制衡!

聽不聽自己話,跟不跟自己走!是判斷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據。

為了維持這個官僚體制,也必須滿足這些官僚的一定自身訴求,而他們本身是百姓從分離出來的。資源是有限的,肥了官僚則必損了百姓,就看怎麼處理這些關係了。

濁流是皇帝的走狗,滿足皇帝對官僚體制的控制需求;而清流則是制衡濁流,協調百姓與官僚的關係,維持社會的穩定。

若砍掉所有濁流,而單一使用清流,是否可以治理天下?

答案是否定的。

以崇禎皇帝為例,最後吊死煤山,臨終遺言為:眾大臣誤我!

他究竟經歷了什麼,讓他如此懊悔不已?

崇禎皇帝是大明的亡國之君,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亡國之君都是非常昏庸的皇帝,正是因為其昏庸所以才導致了王國的滅亡,崇禎皇帝是昏君嗎?

崇禎皇帝登基時候只有17歲,在生活上崇禎皇帝非常的節儉,對於女色也不怎麼愛好。工作上他“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雞早。”

在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繁忙的政務中,據說二十多歲的崇禎皇帝就長了皺紋,並且生出了很多的白髮。

為什麼同樣是做皇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也沒有丟失政權!崇禎皇帝嘔心瀝血,勤政愛民卻落個吊死煤山的下場?

究其原因,明朝的滅亡本身是財政的崩潰,明末財政收入才800萬兩,入不敷出,都不夠給公務員發工資!而且當時的士紳是不用納稅的。當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一年的海運收入是1000萬兩白銀,比朝廷還要有錢,結果不用繳納一分錢國稅。

為什麼收不上稅收?因為崇禎皇帝重用清流東林黨人!

對,你沒看錯,就是我們初中課本《談骨氣》那篇文章中,標榜清流的東林黨人,他們有一副著名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這幅對聯,喜歡東林黨人的骨氣。

崇禎即位後,因為喜歡清流,非常厭惡濁流的宦官,聽信清流東林黨建議,雷霆霹靂手段,不到兩個月就殺魏忠賢,清除了閹黨。

​提到魏忠賢這個人,大家腦海都會自動浮出一個陰沉沉,公鴨嗓的死太監形象!

可就是這個死太監,偏偏還挺能慧眼識英才。

魏忠賢為大明舉薦了不少人才,如趙南星,孫承宗,熊廷弼等一批能臣。

在魏忠賢當政時期,明朝沒有發生過大的變亂,​邊境戰事也是捷報頻傳,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魏忠賢利用矛盾聯合幾個具有實力外官,強力開徵了礦業稅、商業稅,海稅,減免了農業稅,這其實是贏得百姓擁戴的!既保證了國家財政,軍隊的支出,又降低了底層貧困老百姓的賦稅,穩定了國家的政權!

但卻遭到東林黨集團的強力反對,因為把持礦業、商業的正是東林黨文官集團,此幾項稅種,在明朝前幾代皇帝都想推行,都因東林黨文官集團反對而以失敗告終,這觸及到了文官集團的根本利益。

自斷左膀右臂的崇禎皇帝,殺死了自己的鷹犬,雖然短期內贏得了清流的讚譽,但卻永遠的失去了政權的制衡力,被清流大臣欺負的死死的。

農民起義使政局不穩,人心渙散,需要維穩費,對峙清軍需要軍隊來完成,這需要銀子;鎮壓農民起義,確保後方無憂,也需要軍隊來完成,還需要銀子,沒銀子怎麼辦?崇禎要求官員捐款遭到貪官的反對,沒有了魏忠賢閹黨去徵稅,明朝的財政已經崩潰了。

所以,如果你是崇禎皇帝,我相信你心中一定有了正確的答案!

分裂的集團,才是你的好幫手!

當領導的,就怕底下人心齊,手下要是攻守同盟,當領導的必然遭殃,也因此必須要讓他們鬥爭,這才是官場江湖。

那麼長江真的清嗎?黃河真的渾濁嗎?我看不見得!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至清則無魚,人生處理各種關係是不是就是要掌握個平衡?知乎使用者2020-03-01 21:56:15

水至清則無魚,與其說是智慧,不如說是無奈。

且這個是中國式智慧,西方不是這麼認為的。所以 不必要侷限於此。可以向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