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宣告,我對主旋律題材電影一向是很喜歡的,看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無問西東都覺得好看,可是這片子讓人看了略有尷尬。感動的時候是很多的,比如

”你以為升起的僅僅是一塊紅布嗎?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新中國第一面紅旗。“,比如奪冠裡的萬眾歡呼,比如原子彈上天時舉國歡慶,還有開國大典的神聖時刻……。

想了想尷尬來自哪,應該是來自兩個,一是述事,二是題材重複。

先說下述事,第一個《前夜》開始時挺好看,看著看著就開始擔憂,開國大典的升國旗就一個人帶一個助手忙乎,這通忙乎,算函式,設計滑輪,電機,最後大清早一個人開爐子現燒金屬阻斷球,再一千米長跑,再自個兒爬杆,自個兒焊;數理化體能一樣都不能少的全活兒啊。

第二個張一白的《相遇》其實我覺得不錯,特別是裡面的任素汷演得挺好,男演員張譯最後那個長鏡頭表情太教程化了,先悲傷,憑弔愛情,馬上掃一下國旗,立刻欣慰了,再然後“已許國必負卿”的壯志浮上來,太誇張了,能不能別搞得那麼程式化讓我們都看得那麼明白。

第三個徐錚的《奪冠》,前面都很好,整個八十年代氣氛渲染得都很到位,情節也溫馨,小男孩準備去追小女孩,回頭看到國旗了,立馬回去扶天線了,不能兩全的主題就這樣結尾也是不錯的答卷,但最後尬了,小男孩長大變成乒乓國教吳京接受採訪,小女孩變成海歸物理學家馬伊俐,兩人在電視採訪中重逢。沒安排主角上天都很感激導演了,算努力收著了。

第四個薛曉路的迴歸,最不好看,整個電影看到這開始坐立不安,百感交集的香港迴歸被拍成這個樣子真可惜,而且和第一個前夜題材重複,前面管虎有珠玉在前,再老講升旗這事兒真是讓人不耐煩。香港本地人兩個老演員演得沒什麼氣氛,女的為秀恩愛不停地給五六十男主撩頭髮這日常細節我也是無語了。這段最不好看,從頭到尾。中間還庸俗地來個發媳婦之類的笑話,簡直是覺得只有庸俗才接地氣嗎?

第五個甯浩《北京你好》讓人煩燥的心情平復了,整個電影裡水平最高,從完整性到流暢性,再到真實性都較好,算最優之作。

第六個陳凱歌,《白晝流星》其實景色拍得不錯,服裝也當位,這些是陳凱歌的特長,故事前面也挺好的,到後面男主在結尾當場吐血倒地,感動天地,哎,看見神舟迴歸就已經昇華了,非要加個天地之間“吐血而亡”。還有,抬宇航員缺人手需要兩牧民去幫忙這種事…………

第七個文牧野《護航》,我就不說了通篇感覺了,只說一段,張子楓打遍班上二十多個男孩她爸挺得意那段讓人極為反感,這好嗎(

是打遍二十多個)

?這麼暴躁合適當飛行員嗎?最反胃的一段是女主回機場下飛機,一群化著妝的男飛行員按咖位呈金字塔隊形,向女主敬禮,長鏡頭掃一遍男生,這麼大的事兒你能不學韓劇嗎?

一句話,祖國真實的歷史本來是很感人的,正因為愛國才會有暗暗的期待,尷尬的是一邊聲稱要展現小人物,一邊一定要讓小人物長大成為大人物,一定要讓小人物全能全才,一定要讓小人物不像小人物,除了甯浩的《北京你好》。

最後,我愛中國,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