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惡殺好生”和“天地不仁”相沖突嗎?澎澎2020-05-15 14:33:42

其實八卦陰陽就是表明了生命相對的矛盾和平衡,實際上的意義是包容,所以從小處看是對立,從宏觀來看是和諧。

“天道惡殺好生”和“天地不仁”相沖突嗎?鄭莊公2020-05-15 14:39:14

個人認為不一定衝突。

天地不仁可以是假設句,省略了“如果”一詞,並不是說天地真不仁。

整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如果天地不仁,就會把萬物視為草芥,而隨意踐踏它們。如果聖人不仁,就會把百姓視為草芥而隨意踐踏他們。

“天道惡殺好生”和“天地不仁”相沖突嗎?Tyrone天予2020-05-16 15:46:11

不仁是不親近是態度。

好生之德是德行。

不要用一個人的態度衡量他的品德。

對於人而言:

他的品德取決於他是誰。

他的態度取決於他面對誰。

天的態度是“眾生平等”,對誰都一樣。

天的道德有“好生之德”,那是天的本性。

正因為天無親疏之分,才是好生之德。

如果天道分了親疏,好生就不是德行,就變成了親疏之分。

“天道惡殺好生”和“天地不仁”相沖突嗎?lxyyyyyyy2020-05-16 17:12:49

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沒啥關聯,哪來的衝突。

芻狗是拿草紮成的狗,祭祀用品,拿來燒的。外表華美,燒後一把灰土而已。

它再好看,都不能改變最終的結局,也不能掩蓋它其實就是些破草的本質。如果你是一隻芻狗,你或許會以為人們打扮你是因為喜歡你,燒掉你是因為他們恨你。沒這回事兒,根本與你無關。

老子就是在說,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而已,別自作多情。

至於說好生惡殺,又不是好生惡死。生死都是自然的,殺不是。

“天道惡殺好生”和“天地不仁”相沖突嗎?碧海一2020-05-26 06:36:40

無衝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不是說天地不在乎萬物生死。

這個“仁”在此是特指有偏私偏親之關愛,即其愛與關懷是有親疏遠近之分別,也是需回報的;而“不仁”是指公平、無差別之愛,是無條件的(不需回報的)愛。

芻狗:據說是用草編成的狗,能代替真狗用於祭祀天地的儀式。真狗能被草狗替代是因為天地對兩者並不區別對待;而且無論真狗或草編成的狗,天地(象徵道)其實並不享用祭品,更無需人祭祀。所以“以萬物為芻狗”字面上的意思是對待萬物就如同對待草編成的狗一樣,其實是比喻天地(象徵道)對萬物之愛是無差別的和無條件的(不需回報的)。

同理,“以百姓為芻狗”字面上的意思是對待百姓就如同對待草編成的狗一樣,其實是比喻聖人(得道者)對百姓之愛是無差別的和無條件的(不需回報的)。

象“老子說天地冷酷無情,把萬物當作用草編成的動物,毫不憐惜,使用過後就拋棄;聖人沒有愛,把人民當作用草編成的動物,毫不珍惜,利用過後就拋棄。” 這種理解有悠久歷史,影響也很大,“副作用”也不小。

例如,魏源的《老子本義》就說:“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也說:“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給人以“用時尊貴,利用後即棄之如弊屣”之印象。

其實這樣的解讀是站在舉行祭祀儀式的人的立場來看待祭品(如草編成的動物)的結果。但是《道德經》的原文分明就是講天地(象徵道)的立場。天地並不會因為人們用真動物或是用草編成的動物來祭祀它們而會區別對待;道對萬物(包括人)是“利而不害”的,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的,因而無需受祭祀,不會“享用”任何祭品,更不會“利用”和“拋棄”它們。選擇、準備、享用、處置、拋棄祭品的只是參與祭祀儀式的人們而決不是天地(象徵道)。

所以這樣的理解是以己度“天地”;以“人之道”度“天之道”。而《道德經》所教導的正好相反:以“天之道”作為人行為的依據。

天地(象徵道)作為萬物的“祖宗”,怎麼可能會沒有愛呢?只不過

道是作為萬物的最內在本性

而發揮其引導、支援、幫助、賦能等有利而無害的作用,所以道對萬物的“愛“是無差別的和無條件的。而這與強調親疏遠近和需要報答的所謂的“仁愛”是完全不同的。同理也適用於象徵得道者的聖人。第十章還有“愛民治國”一說呢。

所以,可將這兩句話理解為:

天地之愛是無差別的,它們平等地善待萬物而無需回報;

聖人之愛是無差別的,他們平等地善待百姓而不求回報。

編輯於 2019-11-09

​ 修改

​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