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讀《如何參觀美術館》之後,有感而發的產物, 也可以說這是一篇讀書筆記,希望大家看完之後有所收穫。

另:本文中未加標註的畫作,均是即將開館的MO Museum部分藏品。

我覺得,每個人對藝術都是有點追求或是有點嚮往的,有的人在接觸藝術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放鬆,有的人在欣賞的同時獲得了一些新的感悟。當然,大多數人對藝術美還是抱著一顆懵懵懂懂的心,比如說,每次參觀美術館後,心裡都帶點說不出的感情;又比如說,有的人可能認為自己知之甚少,不忍褻瀆那些畫作,於是不敢踏入美術館那個大門。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但藝術,最重要的就是與人溝通。當我們看到一幅幅花,一座座雕像時,要做的就是盡力地去感受,用眼用心甚至是用手感受

(不過大多藝術館禁止觸碰)

,即使我們對它們的背景一無所知。

現在去美術館還是比較方便的,有的大學裡本身就有展覽(畢業生作品展覽或者全國巡迴展覽之類的),大家所在的城市也會有美術館,有的展覽是免費票,有的需要購票進入。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今年6月份,我去參觀了我們學校的畢業生作品展覽,其中有很多優秀的畫作。雖然都不是大作,但我也被小小地震撼了。有些畫作中的人臉,讓我感到毛骨悚然;有的靜物圖,讓我感到溫馨……

很神奇的是,有些作品標籤上的名字,和作品本身完全搭不上邊,解說資訊又少得可憐(解說標籤內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創作年份和材質,有時候最多會加上一兩句話來解釋作品主題),像我們這種經歷過高考,經常過度分析人物感情的合格大學生,肯定會用盡全力,耗死腦細胞來思考為什麼作者要給這幅畫取一個這樣的名字,其中有什麼深層含義。大家大都會這樣做,但其實這並不是必要的。

標籤的資訊有可能會讓我們忽略了作品本身,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直觀感受,甚至阻礙了我們與作品的面對面溝通。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總而言之,我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對於同一幅畫,不同人的感受很可能不一樣,因為大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知識背景。

誰又能說,你的感受不是最貼切的呢?誰又規定,一個藝術品只能有一種感受呢?

舉個例子,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m)有次曾試著讓觀眾自己來寫解說詞,結果讓人大吃一驚,那些解說詞都寫得非常好,讓人深受啟迪。你看,我們自己也很不錯,對不對?不過,有的標籤確實能讓你對作品產生更深的理解,如果你遇到了這樣標籤,不妨細讀吧。

“感受”這個詞,可能有點抽象。什麼是感受?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當你看到上面這幅作品時,你在想什麼?無論你是感到害怕,還是感到興趣盎然,都快點找到你感受的來源吧。作品中的哪個地方讓你有了這種感受?哪個細節讓你觸動最大?是畫裡的眼睛嗎?還是他們堆疊的形狀?還是畫裡色彩的搭配?

好好記住初見它們的感覺,試著感受你的情緒本身。藝術家這樣刺激你,是不是為了表達某種觀點?只要你找到了一個印象深刻的作品,那你的藝術之旅就開啟了。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攝於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清流邀請展

如果你第一眼看到某件作品時候,感覺它表現平平,或是你很討厭它,別急著走,你再多看它一眼吧。再看一會,無論你是正對著看,還是斜著看,看它的質感,看它的形狀,也許你就有別的反應了。

初看感覺平平,卻回味無窮,漸漸令人驚歎的作品,從長遠來看,會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收穫。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除了感受之外,我們可能需要理解一些藝術家筆下靜物的象徵意義,比如枯萎的花朵可能象徵著生命的無常,一個異域風情的貝殼可能代表著與財富如影隨形的浮華……。理解這些,對我們理解藝術家的思想更有幫助。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保羅·塞尚《靜物》

風景畫,如果你在欣賞的同時能進入畫中的世界,就更好了。傑出的風景畫可以傳達細膩微妙的情感,這也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感受”。任何風景畫,都是某種精神狀態的寫照。我們以前也學過,風景畫有印象主義、現代主義等類別,從這些不同意識派別的畫作中,我們就能挖掘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解讀作者的內心世界。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戈延《River Landscape with a Windmill and a Ruined Castle》

肖像畫同樣如此,肖像畫重要的不是刻畫栩栩如生的模特,而是傳達作者本身的精神狀態,就像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所說“每幅用心創作的肖像畫,描繪的都不是模特,而是藝術家自己。”

藝術不是孤獨的,欣賞藝術的你也不是孤獨的。

如果你是個愛聊天的人,不妨接觸一下美術館的警衛、導覽員或紀念館商店的人員,從他們那兒,你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

如果你有點害羞,不妨和同好一起去美術館,在欣賞一幅畫後,你們互相交流。

嘿,不要以為在美術館,不交談才是正確的方式,藝術是需要被討論的,是需要被激發出火花的。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沒有同伴沒關係,你可以和在美術館的其他朋友交流,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也曾說“這裡沒有陌生人,只有尚未邂逅的朋友”。

當然,如果你有孩子的話,或是你正在帶某個親戚的小孩時,如果他不那麼“熊孩子”,你也可以帶著他去美術館,畢竟四五歲孩子的眼睛,跟我們成人的可不一樣,他們比我們更純粹,對作品更敏感。當他們提出疑問時,你不妨跟他們互相提問,問問他看到了什麼,挖掘一下他內心的感受吧。

除了單一的欣賞,我們為什麼不參與到創作藝術之中呢?

這裡要說的就是再創作,不過我們先來聊聊“拍照”這件事。很多人參觀了美術館後,都會拍一些畫作照然後分享到朋友圈,我們說說“拍照”本身。

拍照,是增加我們對藝術參與感的行為,可以與藝術產生互動。

但不要拍藝術品本身,也不要為拍而拍,最重要的是拍你對藝術品的感受。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攝於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清流邀請展

不妨把你的東西或你的同伴一起拍進去,抓拍一切可能的表情或顏色,進行藝術的再創作。也許在你的手上,能誕生出令人讚歎不已,值得收藏的作品呢。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拍攝者:Stefan Draschan #觀眾針織衫和圍巾的顏色與背景與畫作完美地融合#

聽一場交響樂要四十分鐘,看一部電影要兩個小時,但一件藝術品應該看多久,美術館卻讓你自己決定。

現在的美術館大多都是“白立方”,處於純粹白色的空間裡,視覺容易疲勞,這時不如看看窗外。美術館會在你腦中重建一種思維模式,使得普通風景在你眼裡產生新的觀感。你也許覺得沒有這麼神奇,那這樣的放鬆也會讓你更有精力投入到下一幅作品中。

不懂藝術的小白怎樣參觀美術館?給你一點建議,拒絕走馬觀花。

即使在你踏出美術館大門時,那也不意味著你的藝術之旅結束。在吃飯的時候聊點剛剛看展覽的感受,這也是一種欣賞藝術的延續。

最後,希望大家在美術館的時候,一定要慢慢看,慢慢理解,不用期待著一次性把所有的作品都看完,自己有所收穫才是最重要的~

站在藝術品面前,我們總期待著發生點什麼。但,到底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贊或關注一下我的知乎或者微信公眾號:百十二,以後還有更多讀書筆記、感悟分享噢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