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經集數與鋪墊的醞釀,一次次小高潮的烘染,在我心裡已經可與前些年的《琅琊榜一》相媲美,可《長安十二時辰》和《風起長林》一樣,只因太過蒼涼與悽愴,都不敢看第二遍,個人覺得對矛盾下的悲劇塑造更甚於兩部琅琊榜。以前,只知長安有江波,有少年,有未央,有華清,有王侯,有捲簾,有箜篌,有驪歌,有灞橋,有折柳,有鐘樓,有故友,更有盛唐的霓裳才情,看了十二時辰後,才知這座古城在千載浮雲之下的蒼涼與悽愴。餘秋雨在《中國文脈》裡評價黃帝與炎帝的戰爭時說,“炎帝平和務實,厚德載物;而黃帝則氣吞山河,懷抱千里。黑格爾說世上最深刻的悲劇衝突,雙方不存在對錯,只是兩個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雙方都很偉大和高尚,但各自為了自己的偉大和高尚,又都無法後退。”我實在難以否認長安十二時辰中反派的豪情,為國,嫉惡如仇與心懷天下。蕭規,徐賓,與護國的小卒張小敬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這種悲劇的衝突。張小敬的敵人,是他歷經滄桑多年的兄弟,而他要守護的人,正在費盡心力捉他邀功請賞。

這是一種諷刺意味的悲劇。

對我來說,導致的結果是,對反派蕭規,我實在連恨也恨不起來,一個充滿反派魅力的角色,內心的激盪與悲涼不低於張小敬。既然說起蕭規,便先從他談起吧。

蕭規

蕭規(龍波)應該是我心裡這麼多年,第一個難以去恨的反派,有血有肉,貫穿至尾,我對他只有喜愛和敬意。隴右道安西鐵軍第八團,大唐護旗手蕭規,為護旗而生,戰敵寇;也為護旗而死,死於同袍的槍與劍下,死於那群早已沒有熱血,來自不同權貴勢力的‘長安的兵’下。

第八團從頭至尾便是他的榮耀,也是他內心伴隨一生的蒼涼。

他的驕傲來自於此,他的悲劇也是來自於此。

烽隧堡據險地,易守難攻,為兵家必爭之地,可卻不是非爭之地,蓋嘉運為這功利,葬送第八團二百二十人,可又害怕聖上猜疑邊關有戰事,而不出兵馳援,致使早期那些有血有肉、忠心為國為民為長安的兵士,為了一個不必守的堡壘,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僅有九人生還,一將功成萬骨枯,不外如是。

第八團的旗,這是蕭規用一生去信仰和祭奠的東西。

他為聞隊,為第八團而毀滅長安;送百姓金袋;敬重崔器,親為其擂鼓;為救魚腸而率眾入靖安司,保護聞染,聞染死而即刻前往花萼樓擒聖人羞辱之,在聖上面前談及兄弟枉死時熱淚滾燙,他做事就是一腔孤勇,“無腦”與重情。與此一面,他又反覆無常,狡詐奸猾,談笑間戲謔殺人,挖何孚雙眼,用啞火坑害他,害他為林九郎捉。最後護旗悲愴戰死。

試問誰能不愛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張小敬跟別人說“蕭規是個活寶。”

可現在的龍波,少言寡語。

還有一個細節,在最後的酒肆裡,他面朝張小敬灑酒,說“敬第八團”。

在他心裡,一定覺得張小敬早就死了。

他與其他國產劇中的反派不同便在於此。

護旗而戰,擁有兄弟,戰友蒙冤,最後選擇毀滅長安。張小敬讓他和魚腸活,其實蕭規早就把這一輩子都祭奠在這件事上,事成之後,他早已無什麼活意了,或者說他早就死了。這個被權貴、名將們當棋子與炮灰的小人物,最後戰死,悲愴地戰死是他註定的結局。讓他在高立飄揚的第八團戰旗下戰死,也許是最有價值。

旗最後會被砍倒嗎?

那是他所堅守的,裡面藏有每個戰友往昔的風華。

誰知道呢?若沒有砍倒,也許是從頭到尾,根本沒有人注意到那面破舊的旗子吧。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宏謀遠圖早已不見,壯麗鏖戰早已不見,代之以明爭暗鬥、上下其手、投機取巧。我有時會想,如果沒有陰詭之手撥弄的權術、策反、謀害,沒有忠骨的犧牲、冤屈與枉死,蕭規,聞隊,大頭,老三,等等,看著聞染遠遠在城牆上重點一盞華燈,把酒高歌,該是多麼的好。可是現在的長安做不到了,早已不復盛唐。

隴右崔器

崔器出身貧寒,阿兄愛護,為他嘔心瀝血,他從一開始就想爬上去,當上舉世無雙的大將軍,所以他才會對張小敬被上峰重用而心生不滿和嫉妒,處處為難張小敬,也有了後來的叛靖安司投靠右驍衛。

崔器代表了一群處於底層,毫無人脈和關係,唯有一腔熱血,妄圖一日登將的兵士,正因是處於底層,所以才擁有上峰那些自詡大將之人所沒有的樸實與人情味。也正是處於底層,他才能深愛著街頭巷尾那些小百姓,這是崔器這樣的小人物最動人可愛之處。可他武力,智力皆不在上等,無法破解迷案,無法與奸臣賊子周旋,無人賞識,卻有一腔經久不衰的熱血,又不肯折中低頭,註定了他的結局必定是悲涼的戰死。

為救靖安司官員與蚍蜉血戰,使眾官員皆動容落淚,受蕭規敬重,親為其擂鼓,昂聲道:

“長安,崔器!”

那合該是崔器一生,也是在劇中他最高光的時刻。

崔器在,長安在。為護長安而戰死,也許是他最好的歸宿。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他做過錯事,他為難張小敬,緩慢行軍,謊報戰況,觀眾恨過他,討厭過他,可這也使這個人物更加飽滿,我相信到最後,沒有一個觀眾會再討厭他,並且相信,和我一樣為他辛酸垂淚的觀眾不在少數。

姚汝能

姚汝能原是姚崇的後人,可是父親因犯罪而於市頭遭斬殺,自此他一方面因是名相後人而一身傲骨,另一方面又因為家道中落而在官場上如履薄冰,這是姚汝能矛盾與悲劇的源頭,命運冥冥中註定了他猶豫不決與牆頭草的性格。

這也是姚汝能明為東宮衛率,暗中為暗樁“三女”的原因:在太子與右相的較量中,哪一邊輸了都註定再也無法翻身。而他太怕輸了,他也輸不起。

可不管我們誰,都很難說他或者罵他兩面三刀,只因為他望樓上那不退的鼓聲。

——不退。

那時在最黑暗的時刻,不知激勵了多少的人啊。

在崔器戰死之時他只敢躲在門後,也會為了前途出賣李必,而生來的一身傲骨與不屈,又能讓這樣的人物喊出“不退”。望樓的這一鼓“不退”,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張小敬,激勵了李必。

而他真正的高光時刻,是在最後在檀棋生死一線時,姚汝能拋棄了所有,拋棄了怯懦,拋棄了名利,也置勝敗於外,,他曾與太子為敵,曾與李必為敵,也與右相為敵,而今與自身的怯懦和通天的權力為敵,那一刻遠超望樓的鼓聲,他真真正正為正道和內心喊出了不退。那場屬於他的戰鬥,是他對自己悲慘不公命運的控訴與怒吼。

那一刻,他是真正的不退了。

整個歷程何不是姚汝能的自我救贖與成長呢。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姚汝能,不退。

張小敬

他合該是全劇令大多數觀眾最佩服的人了。不知今日若無張小敬,長安該如何?相信多數人對整部劇,最難忘的就是安西鐵軍第八團弩手,九年長安不良帥張小敬。

張小敬和蕭規,好像是硬幣的兩面,同樣遭受了不公,同樣見證了戰友的枉死,看到了長安的腐敗與墮落,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深刻地看到了這座古城往昔的繁華與而今的頹垣,蕭規選擇復仇與毀滅,而張小敬選擇繼續守護。其實遇到這種關頭,誰也不能妄自說誰對誰錯,他們同有第八團的信仰,可向著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卻越走越遠。

《長安十二時辰》很多人物都因規避歷史而改掉了性命,如驃騎大將軍郭利仕原型便是玄宗身邊最親近的宦官高力士,右相林九郎是宰相李林甫,何老的原型是狂狷詩人賀知章,靖安司司丞李必為唐四朝重臣李泌(bi),嚴羽幻是楊貴妃,因早時入太真觀,常著道袍,故亦有楊太真之稱,等等。

而張小敬,歷史原型應是姚汝能《安祿山事蹟》中,馬嵬坡下一箭射奸相楊國忠下馬的人,除此之外,再無著墨痕跡。他在劇中和歷史中,都算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小人物了。《長安十二時辰》中兩線交織,一線是案情的層層推進,一線是太子與林相的明爭暗鬥,張小敬是破案的大英雄,是拯救長安的英雄。而他和案情這條線,自始至終,都是被權貴的黨爭所壓迫和阻礙的。

最難忘的是,最終時刻結束後,張小敬救聖人跳上馬車,在馬車上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玄宗身上,漸擁玄宗而去。

風雨落幕,天將明,留張小敬一人,疲憊,孤獨,回味,傷痕累累。

孤膽英雄。

那是本劇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悲哀的是,張小敬被“敵人”和“己方”追殺了整整一部劇,到最後也沒得到長安百姓和權貴的尊重,不過這樣大抵更加真實,因為這個英雄說到底,也只是個小人物。

這是本劇最蒼涼的內涵之一:這些小人物的真實,情義,激盪,豪邁,蒼涼,種種,不過是逐漸被黑暗吞噬,被初升的紅日消融,天將明,長安繼續是太子、右相這些權貴權力的遊戲,而更多為國為民,盡忠職守的小人物,將繼續淪為他們的棋子,棄子和炮灰。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張小敬,有人永遠記得你。

而結尾令人遺憾的是,張小敬沒有和檀棋在一起。不過所幸張小敬,李必,檀棋目前,都暫且各自安好。

用原著最後一句話為張大頭結尾:

“一滴晶瑩的淚水,從張小敬乾涸已久的眼窩裡流淌而出,這還是他長安九年以來的第一次。”(原著張小敬獨眼)

徐賓

徐賓聯絡了何孚與龍波,作為本劇目前的最大反派,先前歷經了被李必懷疑又信任,生生死死(假死),這個曾造紙釋拳拳赤子心的人,藏得最深。

最令人注意的是,徐賓已料到將馬車停放在何處,且已經判斷出聖上的反應——倚重他則封侯拜相,若無視他則用伏火雷共焚,而他竟然連張小敬殺他便可名正言順的救駕都算進去了,心智之高,只怕難以有人比肩。

徐賓的這句話,不知道出當時的唐多少身懷大才與鯤鵬之志的小人物的心酸。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一萬多官職,竟有半數是買來的。”祝慈忠心的一席話,以及流離的一路,“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小官?”當玄宗問出這句話的時候,說明只怕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反思,也許是為幾年後的安史之亂做了鋪墊。

蚍蜉過處,皆成齏粉。可徐賓,龍波,魚腸今日不論給長安造成了多大的毀滅,明日的朝堂,貴胄,王侯,依舊沒有將蚍蜉放在眼裡。

李必

令一些觀眾粉絲埋怨略爛尾的是,李必在後期幾乎是“直接睡到大結局”,這不免有結局倉促收尾、迴歸主線的意思,可李必身兼靖安司司丞,實則並無過多實權,從頭至尾不論是廟堂上與林九郎的周旋,還是與蚍蜉的對抗,抑或是對太子的輔佐,都已盡心盡力,展現了天才少年的一面,劇中對李必的安排,也現實地體現了當時李必與太子,身負鯤鵬志,卻無權的無奈。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何老臨走前,對李必說的這幾句話,與之前花萼樓上郭利仕對嚴羽幻的叮囑“若他日聖人需要你犧牲性命,記住今日”有些相似,都蘊含了些微妙的上帝視角。其實歷史上的李泌,雖然是四朝名臣,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建功卓越,謀略超群,這一生卻是屢遭楊國忠、李輔國、元載等人的忌恨與排斥,不得已時而放逐,時而隱居。而李泌雖屢遭受陷害,卻一生初心不改,具有士大夫的死節精神,終成一代名相。曾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著名的“貞元之盟”,如果能夠明白李泌的一生,再來回過頭看何執正對他說的這幾句話,難免有些感慨。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李泌《長歌行》)

太子

值得深思和回味的是,全劇自始至終都在透過各種人的口吻,提醒觀眾思考一件事:太子李璵究竟是不是個好太子,是不是所有都是清白無辜的?

李璵即唐肅宗李亨,這一生和李泌同樣歷經跌宕與坎坷。玄宗生性多疑,曾一日冤殺三子,前太子李瑛中賊人計,帶兵入宮,玄宗盛怒之下不及細細追查便冤殺李瑛。李璵在玄宗在位之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可見一斑。玄宗深信制衡之道,李璵自幼沒有自己的太子府,住在聖人為其建造的十王府中,聖人命其不得結交朝臣,並培養李林甫壓制太子。李璵自幼便養成了忍辱負重的性格,若是沒有半點隱忍的心機與城府,只怕早已不知不覺間被林九郎陷害了。歷史上李璵在之後又歷經兩次大案,兩次婚變,長期經受巨大的精神壓力與刺激,英年便已兩鬢斑白。長期的隱忍與委屈成就了後來架空玄宗、擁立實權的唐肅宗,也是他早早便離世的原因。

個人認為這個鏡頭極其經典。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真相大白後,李璵卻不再妄圖為扳倒右相而咄咄逼人,或許他早已看清龍椅上那個父親的多疑和制衡之術,抑或,只是他疲憊了。

太子這麼多年的心酸,委屈,隱忍,從未換回過聖人對他過多的父愛與完全信任,他受了欺負與委屈,也只能強憋著淚,藏起自己的鋒芒和難過,漸漸成為一個既愛萬民又沒有愛的孤獨王者。在尋常人家從未缺少的父愛與信任,對威脅和猜忌接踵而來、未曾斷休的李璵來說就像是冰山之巔的雪蓮一樣,求而不得。

最是無情帝王家阿。

何老

全劇初以何老《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為啟,指出當今聖上猜忌,又在漫天飛雪中,以他的《回鄉偶書》結尾,“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賦予這為國為民五十載的何執正傾頹蒼涼的古意。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馬親王在後記中寫道,“在這一載的四月,賀知章的馬車返回山陰老家,不過賀府以老人舟車勞頓為由,閉府不接見任何客人。沒過多久,竟傳出賀知章溘然去世的訊息,享年八十有四。家鄉的父老鄉紳只有機會讀到老人回鄉後留下的兩首遺詩,誰都沒能見到其本人。訊息傳到長安,天子輟朝致哀,滿朝文武皆獻詩致敬,這成為天寶三載的一樁文化盛事。”

程參

還有多少人記得這個滿腹才華,認真做事的年輕人?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後期有了他,才足以將案情梳理清楚。

程參展露才華除了在獄中相助張小敬破解闕勒霍多之外,主要是在吉溫擔任司丞與何老擔任司丞之際的斷案,嚴謹細緻,思路清晰,為靖安司破案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在吉溫手下,程參說過“與你們同朝為官,不如不做。”後在何老手下,讓程參一度認為受到了倚重。

可等到捉住龐靈,拿捏住右相罪證時,何執正便毫不留情地推開了他。

程參應至此才大悟。

案情的輕重,百姓的生死,遠遠沒有權貴之間的鬥爭大。太子和右相的黨爭,才是這些似善似惡,似忠似奸的人所最看重的。

黑白本一體。

及至此年,衷心為民的好官早已不多,而恪忠職守的小官也根本無法升遷。

盛唐不復。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這個年輕人,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滿懷期待,又滿懷失望。斷案已經結束,走出靖安司大門,回首一望,長嘆一聲。不知多少人看完這裡,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本劇經典鏡頭之一。為此鏡頭,故而專為他寫了一段。

結尾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用黑白鏡頭,編劇想表達頗多的意思。之前檀棋在棺材中時,也是黑白鏡頭。十二時辰,一場大案,一座古城,數萬性命,如大夢一場。

檀棋選擇了留守朱牆宮深,這與她一貫的嚮往自由不符,不過興許也有編劇拍攝第二季埋下鋪墊的意味。檀棋最後說:“長安城的太陽,真美。”

長安城的太陽,若是按此時的時辰來說,便是朝陽,張小敬會再次在第二季拯救長安也未可知,使張小敬“出名”的馬嵬坡,葛老的地下城,有著太多太多好奇和值得拍攝的地方;如果是夕陽,也可對應風雨落幕、歷經滄桑之意。

但是,晚霞的絢爛是不會久的,燦爛過後便是漫漫長夜。

“一個叫安祿山的胡將在這一載的九月升任范陽節度使、河北採訪使,仍兼任平盧節度使,成為天寶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政治新星。他的忠誠無可挑剔,贏得了從天子到右相的一致認同,認為可以放心將河北一帶交給他。”(後記)

幾年之後,就是安史之亂了。

四郎,話不要說得太滿,人類的本質縱貫古今。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長安十二時辰》劇評

有關大家說的結局很多坑未填,結局如何如何,我想,大抵是編劇在為第二季做鋪墊,另外,《長安十二時辰》已經是近些年非常不錯的古裝國產劇了,不論是對歷史和虛幻的把控,對服裝和唐文化的考究,還是劇情上的節奏,已經真的值得我們去向它致敬了。

2019。08。18

盛崖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