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裡,我沉迷上了兩部片子。

一部《西虹市首富》,一部,也是開心麻花,並且是它的第一部長片:《夏洛特煩惱》。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西虹市首富》我看了四遍,《夏洛特煩惱》我看了三遍,每看完一遍都像剛看完一部新片子一樣意猶未盡,但豆瓣評分並不高,實際上,大部分的喜劇作品都很難拿到一個高分數,人們似乎對喜劇抱有某種偏見。

但回過頭來,說起電影,我仍覺得這是兩部非常經典的片子,說它經典,不是因為它足夠好,而是因為它足夠接地氣,足夠稱得上土味喜劇的一類作品。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土味喜劇是什麼?喜劇究竟該是一個什麼樣子呢?這兩個問題,我們一個一個來回答。

說到土味喜劇,想必我們不會陌生,在國產喜劇這個大圈子裡,土味喜劇佔的比重其實還挺大的。

去年上映的小成本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雖然算不上一部純粹的喜劇作品,但其土酷的風格確實能讓人眼前一亮,喜劇風格,外加上接地氣的場景,臺詞和故事,讓這個本該在大熒幕上展露出高階感的影片瞬間變得土裡土氣。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但土裡土氣並沒有影響片子的觀感,相反,它讓片子看起來更純粹了。

土味,是這類電影的風格,和往常可以營造高階感的院線片形成一種反差,而這種反差,恰恰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或者說,這是片子貼近生活的一種展現。

所以,與其說它土,倒不如說它真實。

現實生活的細節部分裡,其實有很多可以搬上大熒幕,一來,真實的細節能帶來沉浸感,二來,真實也能創造荒誕——一如《Hello!樹先生》,再者又如《巴克勞》(巴西超現實電影),部分的真實與部分的虛幻組合在一起,就會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真實與虛幻的反差,對應的正是現實世界與電影世界的反差,土味和電影中間,只有突出這種反差,才能展示其內含的高階感,純粹的土是現實主義的套路,不是喜劇的套路,喜劇需要有不一樣的東西,只有擁有差異,才能製造笑聲。

正是因為這一點,國產喜劇目前所嘗試的喜劇路線,就難免面臨同質化。

常規喜劇雖然能避免同質化,但大多因為缺失有力的喜劇反差,在搞笑效果上反而不如土味喜劇好。

目前來看,開心麻花的喜劇作品(大多改編自話劇),如《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等等,無不是對應著土味和虛幻的組合原則,像是《夏洛特煩惱》裡:生活不如意的夏洛,意外之間,得到了重返年輕的機會,這意味著他可以在生活的道路上,重新作出自己的選擇……這當然與生活的規則不符,但它卻符合幻境的規則,因此,真實的部分就被改寫,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不同於現在的夏洛。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把握住現實與虛幻的差異點,是瞭解這類喜劇作品的關鍵,在《夏洛特煩惱》裡,有時間穿越,在《羞羞的鐵拳》裡,有靈魂互換,在《西虹市首富》裡,有遺產繼承。

雖然是完全不同的三部作品,但是仔細看看,你會發現,他們遵循的都是一個規則,那就是「錯位原則」,現實與虛幻的錯位,始終是這類喜劇的核心,無論是像時間穿越、靈魂互換這樣的奇幻元素,還是遺產繼承這樣的情節,都是為了讓主角脫離當下生活的一種錯位設定。

事實上是否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角色身上呢?我們無從得知,畢竟電影演完了,角色的人生還未走完,我們不可能跟隨他們一直走到生活盡頭,所以電影實際上對於我們而言,就是一場夢,而恰恰在這部片子裡,它變成了白日夢。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滿足小人物的大夢想,強調(對生活的)不滿,突出差異,是土味喜劇的一貫套路。這種套路不僅僅在國產喜劇裡有,在好萊塢大片裡也經常出現,只不過變成了「反套路」,比如《死侍》系列,比如今年的《狩獵》。

這類電影並非想要強調細節,有時候可能只是一種吐槽和諷刺,人為的創造一種非常規的環境或遭遇,思考人們究竟會做出怎樣的行為。一面是美夢,一面是噩夢,換個環境,換種遭遇,土味喜劇的套路,也完全適用於恐怖片,比如《寂靜嶺》(美好的現實世界與驚悚的裡世界)。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可以看出,土味喜劇所遵循的,無非是人們所期待的,與《白日夢想家》的白日夢部分十分相似,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即在於前者將白日夢與現實混淆了,讓白日夢的一些細節融入到現實世界這個底子裡,於是,兩者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一味的要求夢境部分或現實部分的比重增加,都會破壞這種平衡,因此,土味喜劇最忌憚的,就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土撥鼠之日》和《重返二十歲》這兩部片子,一部老片,一部新片,但都和時間有關,一個是主角被困在了一個時間區間裡出不去,另一個則打破時間禁錮,回到了二十歲。電影賦予了他們可以重新活過一次的機會,他們自然會選擇放縱,選擇逃避那個往常循規蹈矩的自己,但無論如何,最終,他們仍要回歸時間正軌,因為平衡不容打破。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破壞這種平衡,會讓影片失衡。

倒不是說劇本寫不了,而是說角色會失去吸引力。

同樣舉個開心麻花的例子:《李茶的姑媽》,一部很典型的失敗之作,在製作上花費不菲,但成品表現上實在是不好看,這部片子犯得最大的一個錯誤,在於放大了喜劇電影的高階感,從而導致土味的部分失衡了。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花裡胡哨的運鏡,奢侈的服化道,嚴重的話劇風格,都讓片子顯得不倫不類,而存在在角色本身的性格魅力和行為魅力就被衝擊沒了,他們在角色外部所創造的高階感,幾乎沒有一樣與角色本身產生了關鍵性的聯絡,這是這部片子失敗的最大的一個原因。

土味電影也需要一個緩衝,它不可能一下子就掉在現實的水泥板上,那會把它摔得粉碎,《夏洛特煩惱》和《重返二十歲》在開篇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講角色在現實中的困窘境遇,從而讓後邊白日夢的反差凸顯出來,但《李茶的姑媽》裡,這樣的反差,顯然被大片的美女和別墅稀釋掉了,說簡單點,就是,多餘的東西太多了。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土味土味,無非就是為了接地氣,和一眾好萊塢式喜劇不同,咱們的喜劇很少遵循固定的結構,無論是早期的馮式喜劇,還是如今的開心麻花的喜劇(話劇),都是從現實出發的,我們很少有《阿呆和阿瓜》那樣的純喜劇作品,也很少有《好好先生》這樣的勵志喜劇,但很少,並不代表沒有。

我們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喜劇,早期的馮氏喜劇就是個例子,如今,我們也有了白日夢,這得感謝開心麻花,至少在我看來,它讓這個大喜劇型別正式走入前臺,早期也有像《變身男女》這樣的作品出現,但說到真正開啟土味喜劇大門的,可能就是開心麻花了。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們自然也不能忘了星爺的無厘頭喜劇,但時代終歸會過去,無厘頭喜劇的時代隨著星爺的青春漸行漸遠了,而現在,喜劇型別需要更多元化,才能避免我在開頭所提到的同質化的擔憂。

土味,就是現實的一部分,因為我們越來越關注現實,關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個體,才讓土味電影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我個人是極喜歡這種風格的,雖然有時候故事的細節會顯得略做作,但仍掩蓋不住我們對其背後生活的感知。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有驚喜,有不安,有無奈,也有戲謔,所有這些東西組合成一起,就成了土味喜劇,而它,也是我們距離白日夢最近的一步。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也明白了,土味喜劇滿足了我們的白日夢,但也僅止於此,它無法去做更多的事情,因為它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去創造不一樣的東西,所以,常規喜劇相對於土味喜劇的優勢就凸現出來了:「多元運作」。

常規喜劇的運作模式是以電影的三幕結構為基礎,就像智慧手機必須運作在相應的智慧系統和主機板上才能發揮全部能力一樣,我們的喜劇電影也需要這樣一個主機板,因此,像是早前的《鬼子來了》、《甲方乙方》,到如今的《驢得水》、《半個喜劇》、《唐人街探案》,都是從最基礎的三幕結構延伸出來的喜劇作品。

土味喜劇遭遇同質化,真正的喜劇應該是什麼樣子?

儘管部分作品仍保留了土味喜劇的現實色彩,但也有部分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束縛,自成一體——黑色幽默、諷刺喜劇、荒誕喜劇,都是常規喜劇派生出的新型別,他們承襲了常規喜劇的主體結構,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革新,使得喜劇的進化成為可能。

未來的喜劇市場,一定是多元化的市場,倒不是說電影質量會有多大的變化,但至少在風格、型別差異上,會比現在有更多選擇。

而這,才應該是電影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