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出戰前請易學大師及拜神靈有科學道理嗎?梁誤用2017-11-28 21:37:29

人類從脫離動物開始進化的第一步起,武器就作為一種有效的保護手段一直伴隨著人類。

第一階段的武器是石頭,用石頭攻擊動物,用石頭擊打樹上的果實;第二階段的武器是木棒;第三階段的武器是金屬鑄造的刀、劍、戟。這些冷兵器之後,就是槍、炮類的熱兵器。人類武器的發展過程,恰如其分地體現出《易經》“大道之源” “五行生剋”的思想理念。或者說,“五行生剋”的辯證思想是對人類武器發展歷史的準確、生動的總結。

易經囊括天地世界萬事萬物,我們的生活之中,處處皆易經。

五行的生克理論告訴我們,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或五種氣場所組成,這五種氣場相互之間存在相生和相剋的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人類武器的更替發展就是五行相剋的關係。石頭的五行是土,木棒的五行是木,木棒替代石頭,就是木克土的體現。刀、槍的五行是金,刀、槍替代木棒,就是金克木的體現。槍、炮的五行是火,槍、炮替代刀、槍,就是火克金的體現。

除了軍事上的這些“硬體”與《易經》有著密切的關係之外,軍事思想和智慧的“軟體”與《易經》有著更為密切的關係。當今,座落在我國陝西省寶雞市渭水邊的釣魚臺,就是我國古代兵家鼻祖姜子牙“願者上鉤”釣魚的地方。姜子牙創造了以5萬兵力戰勝紂王17萬兵力,中國古代最早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古人在《隋書》中曾載入了姜子牙的《金匱經》,其中描述了姜太公準確的預測術和他在牧野之戰等戰役之前運用《易經》的過程。

除了姜子牙,我國曆史上還出現過眾多的優秀軍事家,如鬼谷子、孫武、孫臏、韓信、諸葛亮、李靖、劉伯溫等,他們都無不精通《易經》,並將其運用於軍事。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從易理中引申出來表現軍事思想的就有十多個卦。古代軍事家把易學之原理與軍事思想融會貫通,上演了一場場威武雄壯的戰爭風雲。宋代的王應麟在《通鑑答問》中說:“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其理一矣”。清朝的陳夢雷在《周易淺析》中說:“戒政總論,有蒙、師、泰、豫、謙、復、離、晉、萃等卦”。而這些軍事思想,就蘊含在《周易》的卦辭和爻辭之中。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軍事史上最重要的兵學著作之一,就是因為它充分運用《周易》陰陽變化原理,發展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其中,充分運用了《周易》中的“剛柔”“攻防”“虛實”“進退”“勝敗”等辯證思想。《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孫臏兵法》的作者是孫臏,他們兩位都深諳《周易》之妙理,將《周易》中的有關卦象用三十六計演變了出來。

《周易》的軍事思想體現在眾多方面。如《師卦》卦辭:“師:貞丈人吉”。師指軍隊,丈人指軍隊的總指揮,主張為正義而戰。《周易·象傳上》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富眾。”《師》之象,君子當效法之,要注意愛民、養民、在民眾中積蓄戰爭的力量。“師出以律,失律‘兇’也”,是說出師不尊軍律,出師必兇。師出之時,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夬卦》九二爻辭說:“惕號,莫夜有戒,勿恤”,是說要時刻警惕,防止敵人來偷襲。《同人卦》卦辭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描繪的是利用農閒時節,聚眾於野,練習武事,加強戰備。《比卦》卦辭曰中“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兇”,是說利於佔問長久之事沒有災禍,意即爭取同盟國,積極發展自己,遲遲不來結盟者一定是自己的敵人,要注重謀略。《復卦》上六爻說:“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於十年,不克徵”,是說如果行軍中不熟悉地形迷路必將招致大敗,主張要熟悉地理環境。

《易經》博大精深,其軍事應用更是奧妙莫測。

至於神靈,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東西,無形中給人以精神支柱,其力量也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