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聚氺軒2019-11-28 19:46:38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 素:平素。平素富貴的人家,就按富貴條件行事;平素貧賤的人家,就按貧賤的條件行事。指做人應守本分,按本色辦事。語出《禮記·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例]豈不聞~。我觀爾非梁鴻之匹。你頭戴珠翠,面施朱粉,身穿錦繡,恰似夫人一般;你試看我身上襤褸,衣服破碎,怎與你相稱?(元·無名氏《舉案齊眉》二折)|人更要注意這個“素”字,素就是平淡,所以孔子在後面提到“~”。這也是後來中國文化裡講人生的道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南懷瑾《論語別裁·淡泊以明志》)|樸素而不矯作就是平凡。“~”,庶幾就是這種境界。通俗點說,就是按本色辦事。(何滿子《平凡很不平凡》)

在當代中國,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個調查,問一問王陽明是誰,以及心學在講什麼,也許在一百個人中,不見得有幾個人能答得上來。

王陽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

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抵禦外界紛擾的絕佳智慧。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

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

他認為“天理”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要求人們“知行合一”,透過提高自己內心的修養和知識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慾與雜念,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執行,即所謂的“致良知”;教化人們,應將道德倫理融入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慾,就可以破除“心中賊”。

王陽明主張“致良知”,認為只有療救人心,才能拯救社會,只有每一個人去掉內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慾”,才能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王陽明的“心學”肯定了每一個人的感性認識,更貼近現實生活,遠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條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王陽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人生的最高價值。王陽明臨終前,他的學生周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他自信而樂觀地說:“我心光明,亦復何言!”後人從中不難品味出他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往往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安。王陽明的欲修身先養心,對修身養性有重要指導意義。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

王陽明主張欲靜心先戒躁。“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意思是: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豁然開朗,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王陽明所提倡的欲心曠先求簡,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

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在道德觀念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就是行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的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行是合在一起的。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在他看來欲簡泊,先意誠。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件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裡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透過兩個字——修行。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七月流火1404006432019-11-28 21:16:00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意思是說,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當官的有當官的生活,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日子。富人過著窮人的生活,就是吝嗇鬼,守財奴;窮人非要過著富人的生活,就是敗家子,裝B。

這段話來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

這裡的“素”是平時,現在之意。“素其位而行”,是說我現在是個什麼情況,我就過什麼樣的生活。“不願乎其外”,是說不羨慕情況比自己好的人。“素富貴”到“行乎患難”,是分述“素其位而行”,無論是有錢沒錢,當官不當官,或是居蠻夷之地,處患難之時,日子都得過。只是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過法而已。“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是說,君子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和地位之下,都能自得其樂。“在上位不陵下”的“陵”是壓迫之意,人居上位之時,不要以勢壓人,以富貴驕人。“在下位不援上”的“援”是攀扯之意。如果沒有本事憑能力或得高位,不要試圖讓別人拉自己一把(因為德不配位會招來禍患)。“正己而不求於人”,要憑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就不會有怨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君子只要自己努力了。成不成功,不必太在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小人卻常常冒險追求不當得利。徼,是求的意思,幸是不當得而得者。

中庸,是做人處事的最恰當的方式。《中庸》和《大學》是相互聯絡的。《大學》講的是內聖外王的途徑。中庸,是方法。人生的修養是終生的事業。所以,對於中庸的微妙之處,難以把握,也就很正常了。如果真正做到了中庸,就達到聖人的境界了。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是一個最簡單的行事原則,但卻未必人人做的到。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陳廣逵2019-11-28 21:39:31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是《禮記·中庸》中摘出來的話,還不完整。我們將其放回原文來理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就是君子把自己的身份放低了做事,不願意對外張揚自己。素,把……放低,把……看淡。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就是“以不把富貴當回事的態度對待富貴,以不把貧賤當回事的態度對待貧賤,以不把夷狄當回事的態度對待夷狄,以不把患難當回事的態度對待患難,君子做什麼都對其感覺自如”。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是說君子重視主觀的修身,不重視客觀的外部條件,不看重富貴,不懼怕困難。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國內ERP專題2019-11-28 18:56:21

摘自《中庸。第十四》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直接翻譯:

講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羨慕本分之外的名利。

若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中,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

處於夷狄之境,就做夷狄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

這樣的話君子無論處於什麼境地,都是安然自得的。

君子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怨恨之心。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講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於現狀以等待時機,而肆無忌憚的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

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靶心,就應該回過頭來尋找自身技藝的問題。”

要理解這一句話,或這一段話,先需要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題,也就是我們上學時講的“中心思想”,這篇文章的主題為:

儒家為己之學。“為己”就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這是君子依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因為一個人生下來,就帶有許多先天條件,諸如富貴、貧賤、患難等。無論條件怎麼樣,都要做自己該做的事。處富貴者,不欺負人,多做善事,回報社會,處貧賤者,不攀附人,遵紀守法,不給社會增加麻煩,這樣就不會遭到嫉妒和怨恨。不抱怨別人,也不抱怨客觀環境,一如既往地做事,達不到目的反身求己,這樣才是君子。

這個道理放在現實社會也是可行的。

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啊,就應該回報社會,就是:

“素富貴,行乎富貴”

,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的“先富帶動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口號,的重點在後半句,這一部分人發的發家過程,除了自身的努力外,當今社會所創造的環境也是讓他富裕的因素。實際上很多企業家已經在踐行小平同志當年的號召。也有一部分先富起來人,富了後忘乎所以,所做的事情不符合身份,講輕一點與民眾爭利。講嚴重一點,為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富不仁,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製造出社會矛盾,如那些:欠薪、放高利貸的等等,都是在做不符合身份的事情。

同樣的道理,如果還沒有富裕起來的人,應該勤儉持家,發家致富。近期網上不是盛傳扶貧幹部批評那些懶漢的事,人已經在貧困孤環境,而且手腳健全,國家政策又那麼好,就應該根據扶貧政策,在國家的下,努力去幹。早日脫貧。正如影片中扶貧女幹部所說:

“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在家中翹著腳等來的”

現在有的處於困難中老百姓了沒有 “

素貧賤,行乎貧賤

”,卻在“等、靠、要”, 如果沒有內生動力,很難徹底拔掉“窮根”。繼續給社會增加負擔和麻煩。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

素富

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那麼這個社會就真正的安定和諧了。

朋友們,你們是怎麼理解的呢?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金谷苑2019-11-28 22:33:15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出自《中庸·第十四章》。解釋為白話意思是:處在富貴的地位,不能驕奢淫逸,最好樂於助人,回報社會;處在貧賤的地位,不可自卑抱怨,定要積極進取,樂觀生活。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無論貧賤還是富貴、得意或者是失意,都要做個本色人,說句真心話,做些合乎情理的事。然後,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位置,都能悠然自得。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素富貴,行乎富貴”。本來自己出身富貴,或者是現在自己非富即貴,本來講究的且繼續講究,並不是非要把自己搞得可憐兮兮的像個窮光蛋樣才好,用不著裝窮。你是有錢人,就活得像個有錢人的樣子。當然也用不著欣喜若狂,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素富貴,行乎富貴,就是要有平常心,平常看待富貴,平常對待財物,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安之若素,行之若素,食之若素,舍之若素,不攀比、不貪著、不驕矜,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做一個平平常常、正正經經的富貴人。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生活在貧賤、患難、困頓之中也一樣安之若素,行之若素,食之若素。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將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別,互相比較,就會產生煩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要自慚形穢,自我感覺不好,要有一顆平常心,不抱怨、不怨天尤人,窮則思變。這就是所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

心不善,人不正,大富大貴沒有用;人窮志不短,勤勞能致富。所以,無論是窮是富,都要堂堂正正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勤勤懇懇創業,我們就能過上好日子,就能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梁698532532019-11-28 20:17:00

謝謝邀請!一切隨緣,不攀緣,不勉強。恪守安分,修身,持家天下太平。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品山1035100319012019-11-29 06:46:22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個人的條件不同,有智者隨遇而安。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使用者61737352799372019-11-28 20:45:53

孔老二說話,做事都是按他那一套封建理念來論斷的,孔老二把事物看得太死,難道富人永遠富貴,窮人永遠貧窮,自古那有一成不變的道理,富人走向敗落,窮人翻身富有自古都是常有的事,孔老二說話太絕對。

子曰:“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怎樣理解?璀璨輝煌三生堂2019-11-28 19:07:40

素富貴,行乎富貴,行貧賤,行乎貧賤,出於《禮記中庸》大意是你若富貴,就去做富貴人該去做的事,你若貧窮,就去做貧窮人該去做的事,這個拿到現時倡導拼搏精神的社會並不適。,過於迂腐中庸。